《萝卜泡菜多轮发酵过程中品质及微生物菌群的变化》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 韩宇静
  • 发布时间:2019-06-27
  • 泡菜在中国是一种很受欢迎的发酵蔬菜配菜或开胃菜。本研究旨在探讨泡菜在多轮发酵过程中的品质和微生物菌群的变化,为工业化生产提供实用建议。通过形态学、溶钙带大小和16s RNA鉴定,共鉴定出4种乳酸菌。以可滴定酸、有机酸、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含量为指标,对泡菜进行了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经过4轮发酵后的盐水发酵剂可以显著加快发酵过程,使发酵时间由6天缩短到1 ~ 2天。经过第4轮发酵,萝卜泡菜的微生物菌群、有机酸、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成分与在成熟时的含量基本一致。因此,经过第4轮发酵的萝卜泡菜卤水可作为规模化生产萝卜泡菜的启动剂。

相关报告
  • 《洋葱或香菜对泡菜发酵和冷藏过程中生物胺形成的影响》

    • 来源专题:食物与营养
    • 编译者:韩宇静
    • 发布时间:2019-06-30
    • 检测了洋葱或香菜对泡菜中生物胺含量变化的影响,泡菜在18?°C或31?°C下发酵14?天,然后在4°C下存储12天。采用柱前苯甲酰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胺进行了分析。在31°C下,发酵结束时的总生物胺浓度低于在18°C下发酵结束时检测到的。然而,在这个较低的温度下,有香菜或洋葱的存在的样品跟对照样品(不含添加剂)比起来,总生物胺含量有明显降低。冷藏12周后,在31℃下用香菜发酵的泡菜中苯乙胺、色胺和酪胺的浓度(以及用洋葱发酵的泡菜中腐胺和色胺的浓度)比在发酵最后一天时样品中检测到的浓度增加了,而且这并不会对消费者健康造成风险。
  • 《我国首个咖啡发酵专用微生物菌种资源库建成》

    • 来源专题:生物育种
    • 编译者:季雪婧
    • 发布时间:2024-01-24
    •     记者11日从云南农业大学获悉,该校研究人员历经多年努力,依托云南省咖啡种质资源及科研平台优势,建成了我国首个咖啡发酵专用微生物菌种资源库(CFMRD),为咖啡产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技支撑。咖啡作为重要经济作物,产量与消费量位居世界三大饮料之首。其中,发酵是提高咖啡质量和决定感官特征的重要一环。利用微生物控制发酵,是稳定咖啡风味特征,增强香气、酸度,提高精品咖啡出产率的重要途径。在云南,咖啡是八大高原特色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种植面积和产量占全国98%。为提高我国咖啡精准调控发酵水平和菌种保藏利用能力,增强产品国际竞争力,有效保护咖啡发酵微生物种质资源,建设专用菌种资源库十分必要。云南农业大学近年组建项目组,通过系统分离咖啡发酵菌种,开展分类学鉴定和功能评价,并采用微生物保藏、多相分类鉴定和现代微生物菌种管理等技术,首次建成拥有3030株咖啡发酵专用微生物菌种的资源库,夯实了我国咖啡发酵微生物种质资源基础。同时,项目组开展了云南咖啡发酵过程中菌系结构及其消长规律研究,初步阐明了微生物发酵代谢规律及其调控机制,为咖啡发酵优良菌种的高通量筛选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外,项目组定向选育出高产果胶酶菌株18株,增香菌株26株。其中,有酵母菌16株,乳酸菌8株,霉菌2株,解决了国内咖啡发酵高性能优良菌种资源缺乏难题,突破了相关菌种长期被国外垄断的局面,并建立了咖啡发酵关键应用技术体系,开展了鲜果发酵、二次发酵的22种咖啡产品研发,开创了新型咖啡产品品类。该菌种库的建立,有效提高了我国咖啡自然发酵专用菌种的保藏和利用水平,实现了此类菌种的科学规范、长期安全保藏,对促进咖啡发酵技术现代化,保障咖啡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