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动能,助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3-01
  •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
      近年来,新动能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正在进一步显现,不断推动质量和效益的提升。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2月11日举行的发布会上表示,“据有关机构测算,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30%,对城镇新增就业的贡献超过70%。一些东部省份已经走出结构调整阵痛期,新动能正日渐成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引擎。”
      新动能,迸发广阔生机
      战略性新兴产业、共享经济、网络购物、移动支付……近年来,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走在了世界前列,新动能不断驱动经济的转型升级。
      国家统计局披露的2017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在2017年,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还有新产品、新动能都实现了蓬勃发展。
      从新技术来看,航空航天、人工智能、深海探测、生物医药等领域涌现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从C919大飞机、复兴号动车组、量子通信,再到深海探测等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都在2017年涌现出来;
      从新产品来看,当前需求非常旺盛的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增长都在50%以上;
      从新产业来看,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都在10%以上;
      从新业态来看,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增长28%,非实物商品网上零售增长更快,快递业务量保持了近30%的增长;
      还有新模式方面,无论是分享经济、共享经济还是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都在迅速成长,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涌动,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企业等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了调动。2017年,日均新登记企业1.66万户,有力支撑了就业和创新发展。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叶学平认为,只有通过新技术应用,才能改变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并产生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
      “快看!天上飞来一个大家伙!”2017年12月14日上午,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悬崖村”的村民翘首以盼,一架京东无人机即将在这里降落,上面运载的是一箱由京东医药提供给村里医务室的药品。
      “悬崖村”即阿土勒尔村,因村民进出村庄需攀爬落差800米的悬崖而得名。以前,以人力加交通工具运输一箱药物需要好几个小时,而此次无人机起飞点距离悬崖村飞行单次往返只用10分钟。
      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回响在海拔1500米左右的中国乡村,也紧握在自主创新科研人员的手中。
      “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要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天津国际生物医药联合研究院高通量分子药物筛选中心副主任孙涛说,“这几年,秉承这个宗旨,在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前提下,我们把自己的研发和国际前沿结合起来,使国内药物研发有本质性的突破。”
      随着新动能在各领域持续发力,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单纯的经济增长,还有新生产力的涌现、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对本报分析指出:“新动能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含金量的提升,为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发展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撑。”
      新智能,推动转型升级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大有文章可做。
      振兴实体经济,必须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走转型升级之路,通过“互联网+”,推进一二三产业融通发展。同时,也要运用技术、环保、质量标准等法治化、市场化手段,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
      按《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要加快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在齐鲁制药生物医药产业园单抗原液车间,静悄悄的生产车间看上去科技感十足。玻璃墙内,车间里是一排排机器设备,数量不多的工作人员包裹在洁净服里,除了对着电子屏幕操作和记录,他们几乎没有多余的动作。车间的全部设备依靠智能管控,大大小小的金属罐运转起来,轻松就实现了数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产值。
      近年来,齐鲁制药不断加大科研投入,坚持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生产工艺和管理流程,企业的智能智造水平持续提升。如今,这里不仅有全国单体最大的生物医药项目,还承载着济南生物医药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重任。
      在食品行业,大数据在改善全行业的资源利用效果,加强产业链的融合上功不可没。
      蒙牛乳业的智能化改造是其中一个缩影。它的大数据应用贯穿于原辅料采购、生产制造直至产品终端,为产品提供了智能化、系统化的品质保障。同时,蒙牛还搭建了“食品安全质量实时监控平台”,把原先散落在各个环节的数据集纳在一起,形成一个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大数据库。
      借助于大数据,蒙牛还自主研发了“牛人说”移动互联网牧业技能分享平台,把全行业的资源优势调动起来。该大数据平台不仅可以合理地进行资源分配,还可以对偏远地区的农牧民进行帮扶,促进全产业的平衡发展。
      创业创新,汇聚澎湃动力
      “一个在重庆的人才如果没有互联网就可能只能给重庆小面设计招牌,现在有了分享经济平台,他能够找到北京甚至全世界的雇主。”在重庆猪八戒网络公司的企业平台上,聚集了1300多万知识工作者,其中超过10万人借助平台实现在线就业,孵化出上万家公司。
      “‘猪八戒’让人想不到啊!”在2017年11月7日举行的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上,李克强总理在听完该公司负责人介绍后一语双关地说,“你这家平台把1300多万人连接起来,聚众智、汇众力,产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创造力。”
      人始终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白重恩看来,近几年中国经济新动能之所以蓬勃兴起,与雄厚的人力资源基础密不可分。
      从动能转换看,创业创新热潮使得新经济、新动能孕育成长,传统动能不断调整、改造、升级,工业结构持续优化,对经济稳定增长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事实上,正在蓬勃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一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的人才成长起来。他们正在成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2017年中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上,创业者孔博带着他创立的“密农人家”平台亮相北京会场。2012年从北京理工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北京密云创办了这个平台。扎根农村5年,孔博利用互联网对当地农产品进行推广销售。
      “刚创业那会儿,我每天起早贪黑,开着电动三轮车满北京送菜。”回忆起创业历程,孔博感慨地说。2016年,“密农人家”的销售额已突破2500万元,带动300余农户生产实现了种植转型。
      双创周北京会场还特意开设了科研人员创业创新转化项目专场,在那里,被誉为“中国3D打印第一人”的颜永年已年近八旬,然而,面对全国双创热潮,颜永年仍然奋斗在科研成果转化的道路上。近几年,他将研发重点放在激光选区熔化与激光熔敷沉积成形上,继续钻研推进金属3D打印产业化。
      创业者们迎来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中国“双创”持续深化,全球竞争力持续提升,2017年平均每天新登记企业达1.66万户。2017年全国双创数据报告显示,在政府大力推进双创政策的影响下,中国创投市场面对风险时表现更为稳健。2017上半年,国内共发生2786例投资事件,融资总额达3252亿元,平均投资额度创新高。
      培育壮大,还将增添“四把火”
      加快培育新动能非常重要,如何培育壮大?
      2018年“助长”新动能,还将增添“四把火”。孟玮介绍说,一是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组织实施一批新兴产业重大工程,运行好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二是加快推动创新创业上水平。推动北京、上海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着力打造“双创”升级版;三是加快推进形成有利于“四新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出台促进数字经济发展的文件;四是加快推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工业企业数字化、服务化转型。
      “现在的经济发展是从高速度转向高质量,新动能主要还是指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动和能,这种动力和能力主要是从体制机制的完善上产生出来的。”在张立群看来,体制机制的完善是推动新动能增长的重中之重。
      技术开发造就新业态,想要更好地发展,需要监管机制的完善;新动能催生旧动能转型升级,需要市场的公平竞争;创新创业人员要有底气,则必须有产权保护的强力支撑。张立群说:“只有体制机制得到完善之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活动才能更加充分、高水平地发展起来,也只有体制机制完善之后,新业态才能更好地建立起来。”
      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看来,要找到推进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正确路径。形成新思路或新理念、新目标、新路径;依据本地优势、市场发展趋势、技术进步趋势、绿色低碳潮流、政策鼓励方向找准新定位;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有较高附加值的产业;开拓国际国内新市场;建设能成为新增长点的区域;培育技术、人才、信息、知识等高级要素;塑造创新型企业、个人、平台等新主体;建立能促进新动能经济发展的新制度;建设高效廉洁的服务型政府;实施新工程,如实施创业者培育工程、企业家激励工程、企业助长工程、产业集群倡导工程、产业转型升级工程、产业转移承接工程、产业品牌塑造工程、政府服务改善工程等。

相关报告
  • 《发改委谈去年中国经济运行》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01-29
    • 发改委政策研究室主任兼发改委新闻发言人严鹏程指出,2017年中国经济的运行增长速度6.9%,评价这一指标,不仅要看到增速回升、出现了双向波动,最关键是要看到,增速背后的质量、效益和结构,相比以往都有了明显提升和改善。具体来看,四个方面的积极变化,促成了2017年高含金量的6.9%。   会上有记者问:刚刚发布的统计数据中显示,2017年中国经济的运行增长速度是6.9%,我们注意到在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来的预期是6.5%,这种结果明显好于预期的情况,是不是说明我们的经济已经触底反弹,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周期了?   严鹏程表示,这个问题,自2017年经济数据发布以来,是这几天国内外广泛关注的一个热点,各方面都在解读。我们认为,评价2017年的这个6.9%,要全面看经济运行稳中向好、好于预期,不仅要看到增速回升、出现了双向波动,最关键是要看到,增速背后的质量、效益和结构,相比以往都有了明显提升和改善。具体来看,四个方面的积极变化,促成了2017年高含金量的6.9%。   一是结构调整效应正在持续显现。几年来,我们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振兴实体经济,狠抓“三去一降一补”重点任务,顶住结构转型的阵痛,坚定不移化解过剩产能,有效促进了市场出清、供求关系改善和供给结构优化,2017年全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6%,实现自2011年以来增速的首次回升,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7%,创5年新高。与此同时,我们顺应消费升级的大趋势,大力发展幸福产业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需求结构明显改善,2017年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8.8%,比5年前提高近10个百分点。   二是新旧动能转换正在持续加快。5年来,我们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国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1%,科技进步贡献率从52.2%提高到57.5%。传统产业加快转型,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产业保持高增长,2017年分别为11.3%和13.4%。新兴产业 蓬勃发展,“互联网+”与实体经济加快融合发展,共享经济、网络购物、移动支付、基因检测等新业态走在世界前列。部分地区在转型升级 和新动能培育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正在稳步走出结构调整阵痛期,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示范引领。据有关机构估算,新动能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   三是市场主体活力正在持续释放。着眼构建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我们大力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加强产权保护,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健全公平竞争市场环境。5年来,国务院部门行政审批事项削减44%,中央层面投资核准事项累计削减90%,中央政府定价项目缩减80%。同时,持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017年全国日均登记企业达1.66万户,活跃度保持在70%,经济社会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   四是宏观调控正在持续完善。5年来,我们始终保持战略定力,坚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强刺激”,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在区间调控基础上加强定向调控、相机调控、精准调控,强化财政、货币、消费、投资、产业、区域等宏观政策的组合运用。我们更加注重发挥预期管理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政策透明度,及时化解经济运行中的风险隐患,较好地稳定了社会预期、坚定了市场信心,确保了经济平稳运行。   严鹏程还指出,除此之外,我们主动把握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的外部机遇,进出口由前两年的负增长转为2017年的两位数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好于预期。展望今后,2018年中国经济延续稳中向好态势是有条件有信心的。当然,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国际环境仍然错综复杂,国内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还有待解决,宏观经济提质增效、持续发展任重道远,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 《中国定调明年经济工作 专家解读政策取向新信号》

    • 来源专题:智能制造
    • 编译者:icad
    • 发布时间:2023-12-26
    •   新华社北京12月13日电 中国年度规格最高经济决策会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日前召开,部署明年经济工作重点任务,聚焦经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强调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发出“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等新信号。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从“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到“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表明中央对经济工作的认识更为系统、完善、整体,把握了疫情后经济发展稳与进、动与静的关系,更好推动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先立后破’,就是让增长的因素更积极地释放出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说,对于一些新生力量,先鼓励它们成长,在成长中发现问题,在成长中规范,使它们走得更好。   中共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强调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部署了明年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点: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推动城乡融合、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低碳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这表明,中国并非依赖规模扩张和相对较低增加值的模式去推动经济增长,而是会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经济回升向好。”赵锡军说。   张立群说,今年中国经济的一个特点是从困难当中逐步走出来,经济恢复成效显著。政府通过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改善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稳定了投资和消费者的预期。   今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依然名列前茅,为实现全年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中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向好,创新动能不断增强,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此间多位受访专家指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科技创新”置于重要地位。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副研究员陈彬分析,明年是中国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一年,中国在推动市场主体布局经济新赛道、新业态等领域或将有进一步举措。   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并强调,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分析认为,“适度”二字意味着中国不会像一些发达国家那样进行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而是重视政策质量与效率,突出强调有的放矢,以更精准得当的力度推动经济发展。   舆论普遍关注到会议“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的提法——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张燕生认为,这从中央层面释放了避免不同政策相互冲突,充分调动包括民营经济、外资经济在内的各类经营主体积极性的信号。   中国经济恢复仍处在关键阶段,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对宏观政策的实施提出了高要求。会议强调,要注意把握和处理好速度与质量、宏观数据与微观感受、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发展与安全的关系。   受访专家普遍认为,中国拥有超大规模市场、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大量高素质劳动者和企业家,宏观政策对经济工作的规律认识更加深化,经济发展具备强劲的内生动力、韧性、潜力。中国要克服的困难和挑战,是前进中的问题、发展中的烦恼,要增强信心和底气。   人们注意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将中国2023年GDP增长预期从5%上调至5.4%,同时上调2024年增长预期。瑞银集团、摩根大通等多家机构也对中国经济增长前景看好。(记者郭鑫、周文其、贺小童、李云路)(新华网) (责编:heyan)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机经网”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非法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信息。合法使用本网信息的,应注明“来源:机经网”等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转载目的在于发挥网络优势,传播更多信息,服务机械行业发展,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为“机经网”,本网可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3.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稿件发布之日起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本网联系。联系电话:010-65242677 电子邮件:edit@mei.net.cn 机经网微信号机经网微博 欢迎投稿,联系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