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大力扶持可降解生物塑料行业企业》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12-09
  •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于3日召开革新增长战略会议,确定了由生物产业革新特别工作组(TF)制定的“促进白色生物产业战略”。白色生物是指利用植物等可再生资源或微生物、酶等,以生物代替现有化学产业材料的产业。技术核心是利用玉米等植物生物质制成的塑料,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非常环保。政府为提高民间企业投资,促进生物塑料开发和普及,决定加强对产品化及新材料开发的扶持。将开发利用PLA、PBAT等已商用化的生物分解材料的包装材料、生活便利产品等15种生物塑料产品,阶段性地扩大生物塑料的推广和普及。

相关报告
  • 《韩国计划推动“可降解塑料”技术及产业发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1-01-12
    • 据韩国《中央日报》新闻报道,随着新冠疫情暴发,塑料盒、塑料袋导致的“白色污染”日益严重。有专家指出,沾上食品等异物的塑料产品大部分只能被用作燃料回收使用,循环利用比例不到10%,亟需引进“可降解塑料”技术。 目前,全球各国均在关注生物塑料制品的“可降解塑料”技术研发,包括可在泥土、海水中降解的“可降解塑料”以及使用玉米、甘蔗等自然材料生产的“生物基塑料”。德国化学公司“巴斯夫”生产出一种只需3—4个月即可在土壤中分解的农用塑料,已被韩国全南、江原、忠北、京畿等地的农户引进使用。 主流发达国家还积极培育在土壤和海水中只需6个月即可实现90%以上降解的海洋可降解塑料产业。如可以在海水中降解的有聚羟基脂肪酸酯(PHA)。韩国海洋水产部表示,全球大约80%的海洋垃圾是塑料袋等塑料制品,塑料颗粒污染已经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 韩国LG化学、SKC、SK综合化学、CJ第一制糖等多家企业正在积极进行技术研究。大部分企业虽已具备相关商用化技术,但难以进入市场,因韩国的塑料政策一直着眼于循环利用领域,针对可降解塑料的认证并未作出细分规定,只制定了工业降解塑料(EL724)的标准。企业希望生产可以在农田、海洋等自然条件下降解的更环保塑料制品,却苦于没有相关等级认证标准。同时,韩国环境产业技术院实施的认证程序也非常复杂,如果企业没有专门用来生产可降解塑料的工厂地皮,即使研究所研发出相关技术,也难以获得认证。相关人士表示,相比美国、德国和日本,在韩国申请认证需要提交3—4倍的材料,时间也比其他国家更久。 据韩国国际贸易研究院预测,全球可降解塑料市场的规模有望从2018年的30亿美元扩大到2023年的61亿美元,年均增速达到15.1%。疫情下的增长速度还有望进一步加快。近期,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有意把培育生物塑料产业作为“新政”项目的一个内容,将全面探讨制订相关认证制度,争取在2020年10月份公布包括生物塑料产业在内的白色生物产业政策。
  • 《全国人大代表郑月明:持续为生物可降解材料发声》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5-21
    •  在新材料领域探索多年,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郑月明对我国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有着深入的思考和理解。自2018年当选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以来,郑月明积极建言献策,提出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开发环保型柴油添加剂、推广高等院校“双元制”教育模式、改进12306网络购票系统等与行业发展和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建议。其中,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成为他的重要课题之一。记者采访了解到,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郑月明将继续围绕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提出建议,这也是对他去年两会提出的《关于加大力度推广使用生物可降解材料替代塑料的建议》的延续。 微信图片_20200519093807.jpg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郑月明 生物可降解材料,一个公众并不陌生的概念。在特定的工业堆肥环境下,生物可降解材料可以通过微生物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对生态环境不会形成压力。在我国治理“白色污染”的进程中,这种新型环保材料被寄予厚望。在许多发达国家,生物可降解材料也已经得到大力推广和使用。 提起有关生物可降解材料建议的初衷,郑月明表示:“‘白色污染’,尤其是一次性塑料制品废弃物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了重大威胁,已成为全人类共同关注的问题。生物可降解材料是个很好的解决路径,能为‘白色污染’提供一种绿色方案,应当得到更多推广。” 尽管生物可降解材料自带“环保光环”,但因其工业化发展不成熟,相对传统塑料成本较高,近年来市场推广情况并不完全尽如人意,表观消费量仍然较小。为了找到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解决方法,郑月明多次走访调研行业协会、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校,并与该领域的专家学者深入沟通交流,围绕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市场推广问题、国内外发展趋势,以及PLA、PBAT、PBS等主要产品技术研发和工业化情况等广泛征求意见。 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他将这份汇集了行业心声和对产业发展思考的建议带到了北京,提出:制定国家层面法规,鼓励从业者和消费者使用“绿色环保”的生物可降解材料,限制一次性塑料包装、购物袋、食品包装、农用地膜等领域使用不可降解塑料,扶持生物可降解材料龙头企业,增强产品竞争力,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市场引导和宣传。 郑月明告诉记者,国家相关部委对这些建议给予了认真答复。今年,他的建议还是围绕生物可降解材料的,但却与去年不同。 “2020年,国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文件都明确提出了支持推广可降解材料,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降解的替代产品。”郑月明表示,随着支持政策的出台,生物可降解材料中对传统塑料最具替代优势的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快速增长,产业迎来了新的重大发展契机。有关数据表明,2019年国内生物可降解塑料产能约为52万吨,同比增长15.6%,到2021年生物降解塑料产能有望实现翻番。但目前,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仍面临不少瓶颈问题,比如生产技术不够成熟,国内推行试点城市较少等。 “所以,我今年的建议是围绕推动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的,希望国家能进一步出台鼓励政策,支持产业发展。”郑月明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