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LNG市场迎来产能过剩时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19-11-05
  • 进入2019年以来,亚太地区液化天然气现货价格出现了大幅跳水。2019年8月亚洲JKM现货价格(普氏日韩价格能源标杆)下降至4.3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同期英国NBP和荷兰TTF气价分别降至3.4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和3.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美国亨利中心气价降至2.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

    从历史上看,亚洲LNG现货价格一直高于欧洲,但今年4月交付的JKM亚洲液化天然气价格回落几乎与荷兰TTF天然气价格相当,甚至一度发生过亚洲现货价格低于欧洲的情况。亚洲JKM现货价格相对美国亨利中心的价格差,也从平均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收窄至目前2美元/百万英热单位左右。

    尽管进入9月亚太JKM现货价格略有反弹,但仍然低于此前两年的水平。当前亚太LNG现货价格走低意味着什么?全球LNG市场格局又正在发生哪些新变化?

    LNG市场将供大于求

    亚太LNG现货价格跌至低位,不仅仅反映了该地区季节性的天然气价格变化,也反映了全球天然气供需形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最近两三年来,亚太地区天然气需求快速增长,被业界普遍认为是拉动全球LNG需求增长的重要“引擎”。这其中,中国2017-2018年两年间天然气需求增速分别为15.3%和17.5%,LNG需求增幅更是高达42%和38%。从2018年情况看,根据IGU(国际天然气联盟)数据,中国和韩国LNG进口累计增长2200万吨,大约占去年全球新增LNG贸易量的80%左右。

    然而,进入2019年以来,受世界经济增长势头减弱、贸易保护主义持续升温等因素影响,亚洲作为全球LNG贸易主要增量市场的需求增长正在趋缓。根据Wood Mackenzie的数据,中国LNG需求增长可能在2019年减缓至800万吨,而2018年为1570万吨。预计今年三季度我国LNG进口增幅可能进一步下降至10%以下(2019年上半年中国LNG进口增幅为19%)。

    传统大买家日本和韩国的需求前景也更为温和。尽管从目前看印度以及东南亚部分国家LNG需求仍将保持增长,但亚太地区可能很难完全吸收今年进入市场所有新增LNG供应量。

    与需求疲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球LNG供应侧的强劲增长。受2015年以来国际油价暴跌影响,2016-2017年全球LNG行业投资趋于冷淡,两年间全球通过FID的产能分别仅为630万吨/年和340万吨/年,2017年全球仅有一个项目通过FID。但进入2019年以来,全球LNG项目产能建设一扫前两年的低迷状态,呈现出爆发式增长态势。

    据统计,2019年已有包括美国金鹰项目(1560万吨/年)、萨宾帕斯T6(450万吨/年)、Calcasieu Pass(1000万吨/年)、莫桑比克LNG(1288万吨/年)、北极二号(1980万吨/年)等一批大中型项目先后通过FID,累计通过FID的项目产能已经超过7000万吨/年,创下过去15年来新高。未来还有包括莫桑比克Rovuma、美国Port Arthur在内等一批项目等待FID。根据一些机构统计,2019-2020年将有约1.09亿吨液化产能达成FID。

    2019年已投产的液化项目也将迎来一波小高潮。上半年全球新增8个液化项目,产能达到2720万吨/年,预计全年投产项目产能将超过4000万吨/年(高于2018年实际投产产能3200万吨/年)。而根据液化天然气咨询公司Poten&Partners预测,2019年全球新增LNG需求仅为1600万吨,供大于求的态势非常明显。

    从供应的地域分布看,全球几大主要天然气供应国纷纷看好LNG行业发展机遇,正在全力竞逐全球LNG供应的主导地位。其中,澳大利亚即将成为世界第一大LNG出口国,2011-2019年间,澳大利亚的出口能力从26亿立方英尺/天迅速增长至114亿立方英尺/日(约8500万吨/年),超过传统“老大”卡塔尔(目前LNG产能约7700万吨/年)。俄罗斯也开始崛起成为重要的LNG出口国,该国目前拥有液化产能接近3000万吨/年,目标是成为全球前三大LNG出口国,预计在落实所有LNG项目的情况下,其液化产能将达到8300万吨。美国2019年5月LNG出口已达到创纪录的47亿立方英尺/日,一跃成为全球第三大LNG出口国。预计到2020年末,美国本土48州的液化产能将达到93亿立方英尺/日(6940万吨/年)。

    综上可见,未来全球LNG产能潜力依然非常巨大。按照此前多家机构预测,全球LNG市场或将在2023年前后再次转向供应偏紧,但这一判断很可能将被打破。按照4-5年的建设周期,最近两年通过FID的加拿大LNG、莫桑比克LNG、金鹰LNG、北极2等项目,预计投产时间都在2024年前后,这意味着全球LNG行业的产能过剩或将持续更长时间。

    行业“游戏规则”发生变化

    全球LNG市场阶段性的供应过剩,正在导致市场力量对比发生变化,买方市场特征日益明显。这一重大转变也正在推动LNG市场秩序和游戏规则发生新的变化。

    对LNG买家来说,当前全球LNG市场供需过剩的局面,无疑对他们来说是利好的。但买家们也面临一些挑战。随着LNG现货价格与长约合同价格之间的价差愈发明显(4-5美元/百万英热单位),一些亚太地区买家前些年签订的高价合同正在给公司经营带来很大压力,追求价格重新谈判或仲裁将成为一大选择。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买家们在购买资源时更加会谨慎,应签署什么样的合同、设置什么样的条款、在什么时间节点出手才能够最大可能规避价格波动风险,成为考验买家能力和水平的难题。在这个过程中,大力推进LNG合同模式创新成为买家们的重要选择。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LNG市场近年来也开始大的重组整合,行业巨头向“超级资源整合商”迈进的趋势很明显。以“资源整合商”模式的引领者壳牌和道达尔为例。壳牌2018年拥有液化产能3430万吨(同比增长3%),但得益于第三方贸易量的大幅增长,公司全年LNG销售量高达7121万吨,同比增长8%;道达尔2018年LNG产量达到1130万吨,LNG贸易量达到1710万吨(2016年为510万吨),同年该公司购买了173船长协合同和97船现货和中短期合同,较2017年(59船和49船)和2016年(51船和19船)大幅提高。

    国家石油公司和大型公用事业公司也积极通过重组整合提升影响力。例如,2018年Qatargas和RasGas两家天然气巨头的整合,被认为有助于减少成本、提高效率并扩大综合实力,进一步壮大卡塔尔在全球LNG市场的竞争力。还比如,2018年日本JERA公司和欧洲能源公司EDF Trading将各自LNG优化和交易活动合并到JERA Global Markets(JERAGM),此次合作被认为将消除LNG价值链中的低效环节,进一步提高双方企业的全球投资组合灵活性和风险防控能力。

    预计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国际石油巨头、国家石油公司和大型公用事业公司,组成“超级资源整合商”以谋求市场地位,这些巨头们的市场策略及行为也将进一步对LNG市场格局重塑带来影响。

相关报告
  • 《宁德时代斥资680亿 欲增6倍产能加速全球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9
    • 继去年两次大规模扩产投资后,宁德时代(300750.SZ)今年再度宣布扩产。 近日,宁德时代发布的公告显示,拟投资不超过290亿元,投资建设三个电池项目。近两个月,宁德时代扩产投资金额已达680亿元。 此次扩产项目后,公司产能规划数字再次刷新。长江商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宁德时代电池总规划产能超380GWh,与2019年53GWh产能相比,增长逾6倍。 值得注意的是,2月4日,宁德时代与永福股份牵手,将共同成立时代永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聚焦综合智慧能源产业。 伴随着不断扩产,宁德时代全球化进程也在加速,全球龙头优势将再扩大。 平安证券研报认为,2020年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蝉联全球第一,行业地位愈发凸显,借助资本端助力、产能扩张及新客户、新市场的开拓,公司有望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规划产能超380GWh 在2020年12月公告投资不超过390亿扩建产能后,时隔仅1个月,公司于2021年2月开启又一次大规模扩产规划。 宁德时代公告显示,拟合计投资不超290亿元建设三个电池项目,折合产能预计80GWh左右。其中,广东成为福建、四川之后第三个战略合作省份。公司将在肇庆投资建设新的锂电池生产基地,首期规划投资120亿元实现设计产能25GWh,构建包括动力电池电芯、锂电材料、储能应用、电池回收、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电控等领域的新能源产业链,并力争在2030年前在广东规划建设150GWh锂电池产能及相关配套产业。 从投产节奏上来看,肇庆项目和宜宾项目皆为两年左右建设期;时代一汽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期约为一年。 此次扩产项目后,公司产能规划数字再次刷新。宁德基地总规划产能将达153GWh;溧阳基地总规划产能达到88GWh;青海基地已有产能6.5GWh,达到规划产能上限;四川基地规划产能103GWh;广东肇庆新建25GWh;德国图林根工厂规划产能14GWh,未来还将有进一步扩产规划。 按此统计,截至目前,宁德时代电池总规划产能超380GWh,与2019年53GWh产能相比,增长逾6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个月,宁德时代扩产投资金额已达680亿元。按120亿元的投资对应25GWh产能来粗略测算,其对应的新增产能接近140GWh。 此外,宁德时代还和各大主机厂合资工厂规划电池产能合计95.6GWh,其中上汽36GWh、广汽10GWh、东风9.6GWh、一汽30GWh、吉利10GWh。 如此激进扩张,在业内人士看来,在锂电池行业普遍扩产情况下,宁德时代未来产能存在过剩的可能。 不过,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日前公开表示,未来5年,锂电产业市场将迎来井喷期,快速进入到TWh时代。从2021年开始,全球锂电池市场需求会有明显提升,但反观供给端,目前全产业链的产能供给增长相对较慢,有效供给不足。 平安证券研报显示,公司当前在建项目较多,预计将根据下游需求合理控制产能的释放节奏。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由于各大车企纯电动化平台密集推出,新产品周期带动电动车toc端需求爆发,全球电动化元年来临,宁德时代扩产加速,以满足动力电池未来5年复合40%+的增长。 加速全球化进程聚焦智慧能源 作为动力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收获宝马、特斯拉订单,正在加速全球化进程。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63.6GWh,同比上升2.3%。宁德时代以31.79GWh的装车量排名第一,占比为50.0%;比亚迪以9.48GWh的装车量排名第二,占比为14.9%。 伴随着上述扩建产能的投产,宁德时代全球龙头优势将再扩大。东吴证券研报认为,考虑目前合资产能,宁德时代产能规划600-650GWh,在全球电池企业中规划产能遥遥领先。在建的车里湾基地、四川时代、溧阳四期、宁德福鼎、广东肇庆基地将从2022年开始陆续投产,满足公司在手订单需求,可支撑公司保持全球30%以上份额。 据IHS、Bloomberg预测,2021年全球储能电池规模将达到29.8GWh,同比增长57%,有望为头部电池企业带来新的市场增量。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加码在综合智慧能源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光伏+储能产业的布局。 2月4日,宁德时代与永福股份牵手,双方将共同成立时代永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公司聚焦综合智慧能源产业,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为客户提供全球领先的安全、可靠、高效的新能源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开展全球化布局,快速推动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对此,永福股份表示,此次共同投资旨在充分整合宁德时代和永福股份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实现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光伏+储能领域的深度合作和产业布局,共同打造为客户提供先进综合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机遇面前,双方合作将为固定式化石能源替代做出贡献。结合宁德时代在储能电池方面的优势与永福股份对电力行业的深刻理解和领先的技术集成能力,将为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开辟出新的道路,推动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平安证券研报认为,2020年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蝉联全球第一,行业地位愈发凸显,规模优势进一步增强;电动车新品的推出走俏以及政策端的不断推动,增强了产业成长的确定性,借助资本端的助力、产能的扩张以及新客户、新市场的开拓,公司有望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 《2050年将迎来“氢能时代”》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15
    • 新华社1月9日刊发题为《“ 氢能时代” 中国加快探索氢能经济》的报道。文章称,汽车发动机不“喝油”了,建筑取暖不烧天然气了,重工业热力来源告别黑煤球了……未来,替代这些传统能源的有可能就是氢能和燃料电池。不久前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北京未来科学城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发展大会”,与会专家为人们描述了这样一幅未来图景。 “氢能时代”来临 氢能通常是指氢在物理与化学变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它更加清洁、高效并可再生,相比于潮汐能、风能等,氢能更便于储备、运输,同时它也是“能源互联网”中的重要纽带。氢能来源多样,可以从化石能源中获取,也可以从工业副产品、合成甲醇、生物沼气中获取。如今,氢能正在走向规模化、商业化。 基于这些特点,燃料电池成为氢能的重要应用成果,具有燃料能量转化率高、噪音低以及“零排放”等优点,从20世纪末以来便受到各国关注,其研发、示范和商业化应用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中国工程院院士汤广福表示,能源消费正在发生变革,高效节能、智慧用能是现代能源消费模式的典型特征。 国际氢能委员会发布2017年发布报告称,氢能源是能源结构转型的重要方式,预计在2050年之前,通过更大规模的普及,氢能源将占整个能源消耗量的大约20%。数据显示,2017年全球燃料电池机组数量增长15%,达到7万多套。 面对这一发展趋势,美国、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均在氢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进行了大规模投入。在日本、美国、德国等地,氢燃料电池车部分已经投入使用。丰田FCV燃料电池商业车最大续航里程约700公里,美国“尼古拉”燃料电池拖车头最大输出1000马力,德国已批准燃料电池火车应用于商业化。 不仅是汽车,发电、工业能源、建筑等,同样是氢能和燃料电池的重要应用领域。在日本,家用燃料电池热电联供系统已投入使用,使家庭有了自己的“发电站”和“供暖站”。航天领域,大推力火箭的动力来源也大多采用氢能。 中国企业、研究机构也在“紧盯”氢能源。2017年7月,北京市科委、昌平区政府联合主办北京未来科学城氢能技术协同创新平台签约仪式,推动打造代表国内氢能领域最高科研水平的协同创新平台,首批签约的12家科研单位共有24个氢能研发团队。 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教授毛宗强介绍,我国有超强的氢气供应能力,目前氢气来源还是以煤炭、天然气为主,可再生能源制氢尚处于示范阶段。 成本高、氢站少 氢燃料电池的短板 “燃料电池汽车或者动力是我们未来车从化石燃料为主走向电动化路径当中非常重要的途径。”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秘书长许艳华说。近期在由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燃料电池分会参与主办的“第一元素” 2018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年度发展论坛上,氢燃料电池汽车未来路在何方成为最热的话题之一。 近两年,氢能及燃料电池行业正式进入产业化元年,国家与地方陆续发布了《“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上海市燃料电池汽车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及规划。氢燃料电池汽车已在上海、郑州、张家口、佛山、云浮、十堰等多地实现商业化运营。国内各大知名汽车企业纷纷布局,传统能源企业、汽车零部件企业、产业资本也相继在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加码投入。 国家很早就将氢燃料电池汽车列为新能源汽车三大发展方向(包括混合动力、纯电动、燃料电池)之一,然而与前两种新能源车相比,氢燃料电池汽车至今仍处于示范运营阶段。究其原因,氢燃料电池汽车的高制造成本和加氢站的布局偏少是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 中国工程院院士凌文:建议将氢能纳入能源体系 低碳化转型发展是中国应对内外部新形势新挑战的共同要求。凌文认为,氢能开发与利用是能源清洁化发展的重要方向。在优化能源系统方面,氢能作为一种二次能源,可实现多异质能源跨地域和跨季节的优化配置,形成可持续高弹性的创新型多能互补系统;在提高能源安全方面,发展氢能源配合燃料电池技术,有助于大幅度降低交通运输业的石油与天然气等的消费总量,降低二者对外依存度;在提高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促进能源革命方面,氢作为能源互联媒介,可通过可再生能源电力制取,通过氢气的存储或气体管网的运输,实现大规模的储能及调峰,实现电网和气网的耦合,增加电力系统灵活性。 从国外看,已有多国政府出台氢能及燃料电池发展战略路线图,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等发达国家更将氢能规划上升到国家能源战略高度。 凌文引述国际氢能源委员会发布的报告称,至2050年,在全球范围内,氢能产业将创造3000万个工作岗位,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氢能汽车将占全世界车辆的20%-25%,承担全球18%的能源需求。 2018年10月12日,由国家能源集团牵头组建的中国氢能联盟发布了《中国氢能产业研究报告(核心观点)》,认为未来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占比至少要达到10%,与电力协同互补,共同成为我国终端能源体系的消费主体。 凌文分析,我国氢能开发与应用已具备产业化基础,但还面临一些挑战,例如:与发达国家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不同,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中,还未将氢能纳入其中而将其作为一种具有发展潜力的能源对待;缺少立足长远的国家氢能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政策保障体系与实施路线图;在核心技术、装备、技术标准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存在差距,应用基础设施差距巨大。 此外,氢在我国被列为危化品管理范畴,还未列入能源管理体系。凌文指出,这不利于氢能管理体系构建和相关产业政策的及时出台,也不利于社会公众消除“谈氢色变”的心理误区,容易阻碍“氢能社会”共识的达成和氢经济发展。 就此,他在发言中提出了相关建议: 一是建议国家组织相关部委研究将氢能纳入国家能源体系,推动氢能成为国家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定氢能产业发展战略及实施路线图,建立科学长效的产业发展扶持与激励政策。 二是建议明确氢能产业的行业主管部门并加强行业管理,加强行业发展战略、规范、行业协调与监管,推进氢能产业的科学发展。 三是建议制定研究设立氢能源及燃料电池国家重大专项工作方案,以氢能国际大科学大工程项目为抓手,积极参与并主导相关国际大科学工程科技创新,加快氢能源等相关领域全球协同科技创新,协同攻关掌握氢能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氢能产业的自主核心技术与装备发展。 水氢绿色旋风 自2013年以来,在东莞的樟木头,刮起了水氢“绿色旋风”——来自广东合即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团队研发的水氢技术氢气即产即用,降低了氢能使用成本,通过移动分布式制氢解决了氢能应用瓶颈。 水氢机是以甲醇和水的混合液作为原料,将其气化—催化整合—纯化从而产生高纯度氢气再利用氢气发电的一种新能源发电设备。水氢机具有便携可移动、原料来源广、氢气即产即用的特点。水氢机不但解决了氢气的储运难题,还将氢气的使用成本大大降低。并且维护频率低,污染程度极低。 水氢机可以减少碳烟颗粒物排放。据计算,如果水氢机应用在汽车上,水氢汽车可以100%减少硫氧化合物(SOX)、氮氧化合物(NOX)、颗粒物(PM2.5)等传统柴油汽车的污染排放。另外,水氢汽车具有内燃机汽车一样的高续航能力及燃料电池汽车的绿色环保性和纯电动汽车的便捷性,却没有加氢、充电难题。 行业对于水氢产业存在的最大担忧便在于一旦铺开推广应用,甲醇燃料是否足以供应。 当前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甲醇生产国,来自中国氮肥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经历持续10余年的连续增长,截至2017年底,我国甲醇总产能已达到近8400万吨。该协会预计,2019年,我国甲醇产能有望突破9000万吨。2020年更有望突破1亿吨。 当前甲醇生产技术成熟,且成本要低于汽、柴油。可以说,中国煤炭资源丰富,仅以煤制甲醇便可保证我国百年能源安全,未来甲醇还可通过生物质、农作物秸秆等制取。随着技术的进步,通过加收二氧化碳制备甲醇,人们将源源不断获取清洁可再生能源。 为了培育水氢品牌,合即得也在着手打造水氢产业平台,今后,这个平台将是一个集聚100家水氢科技企业的联盟。 建设水氢产业生态文明,实现美丽中国,水氢擘画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图景,水氢产业将推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定能创造一个又一个绿色奇迹,以更多的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新需要,滋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