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时代斥资680亿 欲增6倍产能加速全球化》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2-09
  • 继去年两次大规模扩产投资后,宁德时代(300750.SZ)今年再度宣布扩产。
    近日,宁德时代发布的公告显示,拟投资不超过290亿元,投资建设三个电池项目。近两个月,宁德时代扩产投资金额已达680亿元。
    此次扩产项目后,公司产能规划数字再次刷新。长江商报记者统计,截至目前,宁德时代电池总规划产能超380GWh,与2019年53GWh产能相比,增长逾6倍。
    值得注意的是,2月4日,宁德时代与永福股份牵手,将共同成立时代永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聚焦综合智慧能源产业。
    伴随着不断扩产,宁德时代全球化进程也在加速,全球龙头优势将再扩大。
    平安证券研报认为,2020年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蝉联全球第一,行业地位愈发凸显,借助资本端助力、产能扩张及新客户、新市场的开拓,公司有望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规划产能超380GWh
    在2020年12月公告投资不超过390亿扩建产能后,时隔仅1个月,公司于2021年2月开启又一次大规模扩产规划。
    宁德时代公告显示,拟合计投资不超290亿元建设三个电池项目,折合产能预计80GWh左右。其中,广东成为福建、四川之后第三个战略合作省份。公司将在肇庆投资建设新的锂电池生产基地,首期规划投资120亿元实现设计产能25GWh,构建包括动力电池电芯、锂电材料、储能应用、电池回收、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及电控等领域的新能源产业链,并力争在2030年前在广东规划建设150GWh锂电池产能及相关配套产业。
    从投产节奏上来看,肇庆项目和宜宾项目皆为两年左右建设期;时代一汽项目分两期建设,一期建设期约为一年。
    此次扩产项目后,公司产能规划数字再次刷新。宁德基地总规划产能将达153GWh;溧阳基地总规划产能达到88GWh;青海基地已有产能6.5GWh,达到规划产能上限;四川基地规划产能103GWh;广东肇庆新建25GWh;德国图林根工厂规划产能14GWh,未来还将有进一步扩产规划。
    按此统计,截至目前,宁德时代电池总规划产能超380GWh,与2019年53GWh产能相比,增长逾6倍。
    值得注意的是,近两个月,宁德时代扩产投资金额已达680亿元。按120亿元的投资对应25GWh产能来粗略测算,其对应的新增产能接近140GWh。
    此外,宁德时代还和各大主机厂合资工厂规划电池产能合计95.6GWh,其中上汽36GWh、广汽10GWh、东风9.6GWh、一汽30GWh、吉利10GWh。
    如此激进扩张,在业内人士看来,在锂电池行业普遍扩产情况下,宁德时代未来产能存在过剩的可能。
    不过,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日前公开表示,未来5年,锂电产业市场将迎来井喷期,快速进入到TWh时代。从2021年开始,全球锂电池市场需求会有明显提升,但反观供给端,目前全产业链的产能供给增长相对较慢,有效供给不足。
    平安证券研报显示,公司当前在建项目较多,预计将根据下游需求合理控制产能的释放节奏。
    东吴证券研报显示,由于各大车企纯电动化平台密集推出,新产品周期带动电动车toc端需求爆发,全球电动化元年来临,宁德时代扩产加速,以满足动力电池未来5年复合40%+的增长。
    加速全球化进程聚焦智慧能源
    作为动力电池行业龙头,宁德时代收获宝马、特斯拉订单,正在加速全球化进程。
    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动力电池装车量为63.6GWh,同比上升2.3%。宁德时代以31.79GWh的装车量排名第一,占比为50.0%;比亚迪以9.48GWh的装车量排名第二,占比为14.9%。
    伴随着上述扩建产能的投产,宁德时代全球龙头优势将再扩大。东吴证券研报认为,考虑目前合资产能,宁德时代产能规划600-650GWh,在全球电池企业中规划产能遥遥领先。在建的车里湾基地、四川时代、溧阳四期、宁德福鼎、广东肇庆基地将从2022年开始陆续投产,满足公司在手订单需求,可支撑公司保持全球30%以上份额。
    据IHS、Bloomberg预测,2021年全球储能电池规模将达到29.8GWh,同比增长57%,有望为头部电池企业带来新的市场增量。
    与此同时,宁德时代加码在综合智慧能源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光伏+储能产业的布局。
    2月4日,宁德时代与永福股份牵手,双方将共同成立时代永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合资公司聚焦综合智慧能源产业,致力于技术创新和智能制造、为客户提供全球领先的安全、可靠、高效的新能源产品和整体解决方案。同时开展全球化布局,快速推动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对此,永福股份表示,此次共同投资旨在充分整合宁德时代和永福股份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实现在新能源领域,特别是光伏+储能领域的深度合作和产业布局,共同打造为客户提供先进综合智慧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龙头企业。
    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表示,在碳达峰、碳中和的历史机遇面前,双方合作将为固定式化石能源替代做出贡献。结合宁德时代在储能电池方面的优势与永福股份对电力行业的深刻理解和领先的技术集成能力,将为综合智慧能源产业开辟出新的道路,推动社会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平安证券研报认为,2020年公司动力电池装机量蝉联全球第一,行业地位愈发凸显,规模优势进一步增强;电动车新品的推出走俏以及政策端的不断推动,增强了产业成长的确定性,借助资本端的助力、产能的扩张以及新客户、新市场的开拓,公司有望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期。

相关报告
  • 《6000亿市值的宁德时代,失去全球"电池王位",天花板在哪?》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1-15
    • 在传统燃油车市场,发动机、底盘、变速箱被称为汽车的“三大件”。一直以来,由于高技术门槛与长研发周期,中国自主品牌行进艰难,而随着新能源汽车热潮涌起,中国也开始成为这一进程中的主导力量。 对于电动汽车行业来说,车企更加关注电池、电机、电控三大系统,其中动力电池作为“新三大件”之首,更是直接决定了一辆汽车的续航里程与耐用性。纵观国内动力电池行业,成立于2011年的宁德时代是目前绝对的领头羊。 据动力电池研究机构SNEResearch的数据,2017-2019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装机量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2020年8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为10.8GWh(吉瓦时),宁德时代以2.8GWh的装机量再度排在全球首位,市场份额为25.9%。 近日,宁德时代发布了2020年第三季度财报。报告显示,公司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为1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8%;净利润1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4%,这是公司今年来净利润首次录得季度正增长。 不过,这样的成绩也难掩今年以来的颓势。根据财报披露,如果按前三季度算,宁德时代营收、净利润均处于下滑状态,分别为-4.06%和-3.10%;而归母扣非净利润更是同比下滑13.40%。可见,在新冠肺炎疫情等多种因素冲击之下,稳坐创业板“一哥”位置的宁德时代并不轻松。 / 01 /、汽车动力电池“一哥”迎来增长难题 2011年底,作为ATL公司创始人的曾毓群将汽车动力部门剥离,在老家宁德成立纯中资企业宁德时代,专注于电动汽车、储能锂离子电池系统的研发生产。在此之前,由于ATL公司解决了手机电池行业的“鼓包”难题,以及MP3锂电池循环寿命过短问题,在电池行业已是名声大噪。 尽管成立时间不长,但宁德时代的起点并不算低。因为母公司ATL在消费类电池领域的出色表现,宁德时代在成立后的第二年就被宝马看中,双方就华晨宝马旗下之诺电动车电池项目达成合作。此之后,宁德时代的市场被迅速打开。 在当时车辆电池还局限于12V电瓶的铅酸电池时,宁德时代早早瞄准拥有极高能量密度及续航能力的三元锂电池,加上抓住了新能源汽车的黄金时代,短短数年就晋升为世界级巨头。截至2019年,宁德时代已经连续三年位居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第一,为上汽、广汽、吉利、东风、戴姆勒等车企提供电池供应。 历史资料显示,2016年宁德时代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148.79亿元),2017-2019年,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199.96亿元、296.1亿元、455.46亿元,分别增长87.26%、48.1%和53.81%。可以看出,近几年来公司一直处于“膨胀”发展阶段。 不过,今年上半年,由于特斯拉上海工厂下线车型不再采用松下电池而是“移情”韩国LG化学,使得后者一度超越宁德时代成为全球第一。而在今年8月份半年报发布时,公司由于营收、净利双降,市场反应强烈,股价曾出现巨大波动。 从刚刚发布的三季报来看,宁德时代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315.22亿元,同比下降4.06%;归母净利润33.57亿元,同比下降3.10%。尽管财报中并未披露前三季度业绩下滑的具体原因,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新冠病毒疫情的冲击下,新能源汽车市场需求严重下滑,进而导致公司动力电池销售收入减少。 而如果以Q3单季度看,宁德时代实现营业收入12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0.8%;归母净利润14.2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24%,这是公司今年来净利润首次实现季度正增长。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宁德时代Q3毛利率仍微降0.2个百分点至27.8%。 根据招商证券估算,宁德时代Q3季度动力电池(不含税)均价约0.8元-0.85元/wh,相比去年下滑约10%-15%。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电池价格下滑,公司在第三季度计提了3.4亿元的存货减值,以及1.4亿元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这也是公司业绩低于市场预期的直接原因。 / 02 /、举债扩张,加速产业链布局 从2018年3月12日发布招股书到4月4日顺利过会,宁德时代仅仅用了24天。自当年6月在创业板敲钟之后,其股价更是一飞冲天,从25.14元/股的发行价飙升至如今的254.25元/股(截至2020年11月12日收盘),两年多的时间里涨了超10倍。而市值也从最初的786亿元扩大到如今的6000亿元左右,连翻四倍。 宁德时代创始人曾毓群常说一句话,“假如我们不是世界第一,我们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事实上,宁德时代之所以能在短短数年成长为行业巨头,与其马不停蹄的扩张是分不开来的。尤其是近段时间来,公司明显加快了对外扩张步伐,融资、签约、投资动作不断。 今年7月30日,宁德时代发布公告称,公司根据投资者认购情况共发行1.22亿股,非公开发行价格为161.00元/股,扣除发行费用后募集资金净额达到196.18亿元。主要用于宁德时代湖西锂离子电池扩建项目、江苏时代动力及储能锂离子电池研发项目三期、四川时代动力电池项目一期等。 8月11日,宁德时代又宣布拟围绕其电池业务对境内外上下游企业进行投资,投资总额不超过2019年末经审计净资产的50%,即不超过190.67亿元。 9月14日,公司首笔投资项目落地,当天宣布以25亿认购新能源装备企业先导智能7.29%的股份,成为后者第二大股东。 9月12日,宁德时代宣布其境外全资子公司时代瑞鼎已经发行15亿美元高级双期限固息债券,该债券已于9月10日获得超过135亿美元的认购,超额认购超过9倍。这也意味着宁德时代正式进入海外资本市场,显露出其全球战略布局的野心。 以上种种的大动作,体现在宁德时代三季度财报上,就是各项财务数据出现大幅增长。Q3财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因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高达85.8亿元;而为了新增产能实现规模扩张,公司前三季度的在建工程价值达到56.56亿元,较去年年末增长了近2倍。 而从负债方面看,截至2017-2019年各期末,宁德时代负债总额分别为231.92亿元、386.84亿元、591.64亿元,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公司负债又以流动负债为主,分别为178.90亿元、310.85亿元、456.07亿元,占负债总额的比例分别为77.14%、80.36%、77.09%,公司短期资金压力较大。 最新的Q3财报显示,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司负债总额已经达到了711.87亿元,较去年三季度末的558.22亿元同比增长27.52%;负债率达到51.6%,相比二季度的55.26%有所下降;短期贷款则达到43.6亿,同比大增225%;一年内到期的流动负债13.5亿,同比增长47.8%。 一面是增速放缓业绩下滑,另一面是大规模举债加速扩张,宁德时代选择“拖着沉重的双腿快走”,源于其日渐显现的危机感。 / 03 /、市场份额被侵蚀,如何迎战内外“敌人” 近年来,电池市场风云变幻,上游材料涨价以及政策补贴收紧,使得宁德时代的对外扩张变得艰难。除此之外,国内电池企业争相竞赛以及海外电池企业纷纷入场,更让这位“动力电池一哥”感到不安。 凭借三元锂电池的性能优势,宁德时代一直颇受市场认可,尤其是2019年推出的业内首家NCM811锂电池能量密度极高,搭载该电池的车辆拥有优越的续航能力,使得宁德时代成为特斯拉、蔚来等车企重要的供应商。 而在另一边,宁德时代的老对手,并且是拥有整车制造能力的比亚迪,却仍坚持磷酸铁锂电池路线。在过去,磷酸铁锂电池因能量密度小、续航能力差被三元锂电池长期压制,直到今年3月比亚迪推出续航能力、安全性更高的“刀片电池”后,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 今年5月,比亚迪公布了一段电池针刺测试视频,证明了刀片电池的稳定性。随后,宁德时代的NCM811电池也被人拿到实验室测试,结果却是燃烧起火。尽管这是一场非官方的实验,但还是引起了行业内的轩然大波。一时间,宁德时代将被比亚迪替代的言论沸沸扬扬。 透过两家公司近期的电池装机量情况,或许能够看出一些端倪。大搜车智云《9月新能源乘用车动力电池装机量分析报告》显示,2020年9月,我国动力电池装机量6.6GWh,同比上升66.4%,其中宁德时代装机量为1.71GWh,尽管仍高居榜首,但同比跌幅达21.8%。与之相对的是,位于第二位的比亚迪装机电量为0.92GWh,环比上涨4.4%。 除了比亚迪的咄咄逼人,让宁德时代更头疼的恐怕要数来势凶猛的韩国企业LG化学。按照SNE Research统计,今年1-8月,LG化学的电池装机量为15.9GWh,占全球24.6%的市场位居行业第一;而宁德时代装机量为15.5GWh,屈居第二。 据了解,LG化学已经形成相对完善的全球化产业布局,不仅拿下了韩国本土市场的起亚、现代,还把欧洲市场的沃尔沃、奥迪等大部分车企收归囊中,在北美也拿下了通用和FCA。相对而言,宁德时代的客户更多是在中国。资料显示,2019年宁德时代在海外的营收为20亿元,仅占总营收的4.37%。 近年来,由于国内新能源汽车补贴和市场保护政策的实施,为宁德时代等企业争取了宝贵的发展机会,从Q3财报来看,今年前三季度宁德时代仅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就达到9.2亿元,相当于占到当期净利润的近三成。 但如今,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后补贴时代”,随着政策退坡,海外企业涌入,宁德时代在本土的优势也将会逐渐消退。 而就车企来说,出于供应链风险及成本优化的考量,通过自主生产电池以及与更多的电池企业合作保障产业链安全已是大势所趋。如今来看,吉利、北汽都在推进自产动力电池的步伐,宁德时代的危机感似乎又增加了不少。
  • 《石油巨头大动作:斥资150亿收购“沼气”公司!》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12-08
    • 一提到“沼气”,不少人都会觉得很熟悉,前些年在我国农村地区一度十分火爆。 近年来,风靡一时的沼气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但最近的消息又重新引起了能源从业者对这种可再生天然气的关注。 11月28日,国际石油巨头壳牌发布声明,公司将斥资近20亿美元(约合150亿元人民币)收购自然能源公司(Nature Energy)的全部股权。 而仅在一个多月前,bp也宣布以41亿美元收购Archaea Energy公司。这两家公司都是全球领先的沼气生产商。 曾被很多人视为“掀不起风浪”的“小众”能源,如今却能吸引石油巨头相继挥师入局,可再生天然气领域到底蕴藏着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打造大型“沼气”工程成为发展趋势 可再生天然气,即生物天然气,是以生物质为原料生产的可燃气体,甲烷是其主要成分,经净化处理后与传统化石天然气成分、热值一致,可做到完全替换使用。 发展可再生天然气产业,变废为宝,既有助于增加能源供应,填补传统油气资源缺口,也有利于削减碳排放,促进运输、电力、供暖以及重工业等难以减排的领域实现脱碳。将甲烷进行收集和使用,也能防止因有机废物分解而将甲烷释放到大气中,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以前,人们通过小型沼气系统收集甲烷,但这种模式成本较高、产业化程度很低,存在管理不专业等一系列问题。比如在我国农村地区,现在就有很多废弃闲置的沼气池设施。 但近年来,大规模可再生天然气项目正在蓬勃兴起,形成了新的发展趋势。 此次壳牌收购的自然能源公司成立于1979年,总部位于丹麦,曾是一家天然气经销商,通过开发沼气产业,公司迎来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2015年,自然能源公司在丹麦建立了第一家沼气厂。2019年,公司开设了世界最大的沼气厂,每年可处理生物废料超过70万吨。 至今,自然能源公司已拥有14家运营工厂。2022年,其生物天然气产量为650万百万英热/年(约合油当量3000桶/日)。目前公司在欧洲和北美还拥有30个新工厂项目,这些项目到2030年或将达到920万百万英热/年的生物天然气(约合4400桶油当量/日),这取决于未来的投资决策和相关监管批准。 沼气是丹麦绿色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丹麦的沼气产业发展也走在全球前列。根据自然能源公司在官网发布的统计数据,2022年,沼气在丹麦天然气网中的份额超过27%,预计2023年将增至30%左右,在全国能源供应中担任愈发重要的角色。 自然能源公司认为,沼气是循环经济的最佳形式,并打造出成体系的沼气解决方案:将农场动物的粪便、食品加工企业的残余物、家庭和餐馆的食物垃圾等有机废物,集中到沼气厂,经过厌氧反应过程大规模生产沼气;沼气经过净化处理后,可输送至天然气管网,作为绿色能源在全国范围内销售,用于家庭供暖或为企业提供能源;脱气后的生物质还将被返回到农场,作为肥料,实现物质循环利用。 从有机废物到沼气的流程图 再来看bp公司收购的Archaea Energy公司,这是美国最大的可再生天然气生产商之一,拥有丰富的沼气处理经验。 其沼气来源包括垃圾填埋场、动物粪便以及废水设施的有机废物等。其中,垃圾填埋场是最主要的来源,为沼气生产提供了可靠的原料。Archaea Energy公司将垃圾填埋场视为长期能源资源,并致力于与垃圾填埋场所有者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垃圾填埋场的价值。公司致力于为其合作伙伴提供可持续的脱碳解决方案,促进高碳排放行业替代化石能源。 可再生天然气开发潜力广阔,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巨量农业废物、食物垃圾,都能作为其原料来源。 近年来,伴随着一系列大型运营企业的日益壮大,可再生天然气产业链逐渐走向成熟,在欧美地区正走向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 石油巨头加速转型 开拓业务版图 在全球碳中和加速推进的背景下,可再生天然气产业的发展模式与石油巨头加速转型的战略愿景相契合,得到了石油公司的关注。 作为全球最大油气生产商之一的壳牌,积极寻求业务拓展。据介绍,壳牌此前在北美也拥有可再生天然气生产业务,包括一个运营场地和四个在建场地。利用本次收购,壳牌将在全球范围内建立完整的可再生天然气价值链,加速向净零排放的转变。 而对bp来说,生物能源是bp在未来十年内的五大战略转型增长引擎之一,Archaea Energy公司每天约生产6000桶油当量的生物天然气,此次收购将使bp的生物天然气日生产量增加50%,并扩大公司在美国沼气行业的影响力。 欧洲沼气协会(EBA)于去年底发布的统计报告预测,到2050年,生物甲烷可能将占欧盟天然气消费量的30%-40%。 该协会表示,过去一年半里,欧洲共投运了300家新的生物甲烷工厂,总数量已经增加到1023家,其中有87%已连入欧洲的天然气网络。 可再生天然气被视作替代化石能源的可行方案,在欧洲地区得到重视和支持。 在今年5月,欧盟委员会发布的REPowerEU能源保障计划中提出,鼓励发展包括生物质能在内的可再生能源生产,计划到2030年使欧盟生物甲烷产量提升至350亿立方米,实现目标的相关投入达到370亿欧元。 另据bp能源展望报告预计,未来现代生物能源的消费量将出现显著增长。 在“快速转型”和“净零”情景里,到2050年,可再生天然气将从2019年的约0.2艾焦迅速增长至5艾焦左右,在包括运输业、工业与建筑业等所有经济部门的消费量均将出现增长。 开发可再生天然气 国内已有多个成功案例 中国目前油气产业存在较大供需缺口,在这样的形势下,可再生天然气的需求潜力巨大。 如今,可再生天然气行业正处在发展转型期,对于这种值得被利用的能源,我国同样非常重视。 2019年12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联合引发《关于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提出,要促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发展,优化天然气供给结构,将生物天然气纳入天然气发展战略,建立生物天然气与常规天然气融合发展体系。 据报道,2020年,我国生物质能产业新增投资约1960亿元,其中生物天然气新增投资约1200亿元。在国内发展多年,生物天然气领域已打造出了多个亮点项目。 例如,华新燃气集团就在山西投运了该省首个生物天然气工业直供项目。该项目分两期建设,可实现粪污自动化处理和循环利用。项目建成后年可处理牛粪粪污20万吨,年产沼气1000余万立方米,通过脱碳提纯,可年产生物天然气460万立方米,年产沼液11.7万吨。 目前项目一期工程已完工并投运见效,产出的合格生物天然气已顺利并入燃气管网,直接应用于陶瓷产业集群。 国内石油公司也积极展开布局。例如,中国石油大庆油田,按照集团公司“加快新能源新材料新事业科技发展”的要求,以生物天然气发展为重点,推进生物能源产业建设。 今年6月份,落户大庆油田的中国石油首个秸秆制生物天然气中试基地生产运行稳定,日产沼气量达2000立方米以上,其中甲烷含量高于50%、生物天然气纯度高于95%,生产效率是国家标准的4倍,主要效率指标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 大庆油田发展可再生天然气产业具有先天优势。据介绍,2021年,大庆市共有耕地1149万亩,占黑龙江省全部耕地面积的5%左右。其中,玉米种植面积达709万亩,秸秆存量极大。推广生物天然气产业发展,能创造可观经济效益,减少环境污染。 当前,我国可再生天然气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国家规划,到2025年,我国生物天然气将具备一定规模,形成绿色低碳清洁可再生燃气新兴产业,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100亿立方米。 到2030年,生物天然气实现稳步发展。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生物天然气年产量超过200亿立方米,占国内天然气产量一定比重。 在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印发的《“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加快发展生物天然气。 文件要求:在粮食主产区、林业三剩物富集区、畜禽养殖集中区等种植养殖大县,以县域为单元建立产业体系,积极开展生物天然气示范。统筹规划建设年产千万立方米级的生物天然气工程,形成并入城市燃气管网以及车辆用气、锅炉燃料、发电等多元应用模式。 我国拥有广阔的可再生天然气发展基础,在市场、政策层面的积极推动下,未来伴随着能源转型进程的推进,可再生天然气产业有望按下发展的加速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