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NP递送CRISPR-mRNA,预防和治疗新冠,且不受病毒突变影响》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7-27
  • 新冠肺炎(COVID-19)的长期存在对于有效的治疗药物或疗法产生了巨大需求。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批了瑞德西韦(Remdesivir)作为抗新冠病毒药物,但瑞德西韦虽然缩短了康复时间,但并没有为新冠患者提供生存益处。

    FDA还批准了几种单克隆抗体的紧急使用授权,这些单克隆抗体可以减少新冠患者的住院和死亡,但单克隆抗体的有效性随着新冠突变株 Omicron 的出现而减弱甚至丧失。

    2021年12月,FDA还批准了两款抗新冠病毒口服药物的紧急使用授权,分别是辉瑞公司的 Paxlovid 和默克公司的 Molnupiravir,这两款口服药物在降低新冠感染者的住院和死亡风险方面效果显著,但它们能否预防新冠病毒感染还缺少明确证据。此外,Molnupiravir 在人体细胞中存在潜在致癌性问题,Paxlovid 在某些人群中存在耐受性问题。

    因此,制定控制新冠感染的新策略仍然是当务之急。

    2022年7月25日,杜克大学医王前奔教授团队、俄亥俄州立大学刘善虑教授团队、董一洲教授团队合作,在 Nature Chemical Biology 期刊发表了题为:Cas13d knockdown of lung protease Ctsl prevents and treats SARS-CoV-2 infection 的研究论文。

    该研究首次证实 CRISPR-Cas13d(CasRx)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具体来说,该研究使用改进的肺靶向性脂质纳米颗粒递送 CRISPR-Cas13d mRNA,特异性敲低肺部 Cstl 基因的 mRNA,从而阻断新冠病毒的感染,还可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

    重要的是,该方法不仅提供了一种预防和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全新方法,而且由于该方法不依赖于对特定病毒结构的识别,因此无论病毒如何变异,该方法都是有效的。

    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杜克大学医学院病理学系王前奔教授表示,这项研究结果表明,CRISPR 技术代表了一种控制 SARS-CoV-2 感染的独特策略,应该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新冠肺炎的方法。

    组织蛋白酶L(CTSL),是一种分解蛋白质的酶,该蛋白酶在肺部含量丰富。长期以来,该蛋白酶被认为在 SARS-CoV-1、MERS-CoV 等冠状病毒,以及 SARS-CoV-2 的感染中发挥重要作用,能够帮助这些病毒进入宿主细胞并增殖。

    多年来,其他研究团队一直试图使用 CTSL 抑制剂来阻止冠状病毒感染。体外细胞实验显示很有希望,但在动物身上进行的测试却显示出令人失望的结果。

    在这项最新论文中,研究团队使用了基于 CRISPR-Cas13d(CasRx)的 RNA 敲低技术,通过脂质纳米颗粒(LNP)递送 CRISPR-Cas13d 系统的 mRNA 的形式,以达到瞬时敲低 Ctsl 基因的 mRNA 的效果。这是因为 CTSL 酶本身在体内还发挥多种重要生理功能,因此不适合直接在 DNA 层面的敲除或在 mRNA 层面的长期敲低。

    由于 CTSL 主要存在于肺部,为了将 CRISPR-Cas13d mRNA 特异性递送到肺部,研究团队在 SORT-LNP 的基础上,调整了阳离子脂质体比例,构建了基于 MC3 的肺选择性纳米递送系统。

    SORT-LNP 由德州大学西南医学中心 Daniel Siegwart 教授实验室开发,通过在脂质纳米颗粒中添加第五种成分——SORT 脂质,可以改变 LNP 在体内的器官靶向特异性,并实现 mRNA 对肝脏以外器官的靶向递送。这种 SORT-LNP 可推广到多种肝外器官组织,实现对肺、肾脏乃至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等的 mRNA 递送。该论文于2020年4月发表于 Nature Nanobitechnology 期刊【2】,程强(现为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研究员)、魏妥(现为中国科学院动物所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使用这种改进的肺选择性纳米递送系统,研究团队成功将 Cas13d(CasRx)mRNA/gRNA 靶向递送到肺部,实现了对肺部 Ctsl 基因的 mRNA 的高效、特异性,且安全敲低了肺部 Ctsl 基因的 mRNA,显著减少了肺部的组织蛋白酶L(CTSL)。这不仅可以阻止新冠病毒进入并感染宿主细胞,实现预防的目的,还在治疗重度新冠感染上取得显著效果。

    使用这种基于纳米颗粒载体递送 CRISPR-mRNA 的新冠预防方法的好处显而易见,它的效果只持续数天,而不是像疫苗那样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如果将其开发成喷雾吸入剂,就可以在需要的时候(例如乘飞机旅行或参加大型活动前)作为预防措施自行给药。

    更关键的是,这种方法不仅可以预防感染,还具有显著的治疗潜力,在重度感染新冠病毒的小鼠模型中成功降低了其肺部病毒载量,抑制了引发致病后果的免疫风暴,显著提高了重度感染新冠病毒的小鼠的存活率。

    王前奔教授表示,这是第一项证明 CRISPR/Cas13 可用于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的研究,而且这种纳米递送系统将来可以很容易地应用到 RNA 病毒之外的 DNA 病毒的感染,例如乙型肝炎。

  • 原文来源:https://news.bioon.com/article/a991e33571a8.html
相关报告
  • 《Nature | POLG1突变影响mtDNA和抗病毒》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06
    • 2024年4月3日,赫尔辛基大学Anu Suomalainen通讯在Nature发表题为Ancestral allele of DNA polymerase gamma modifies antiviral tolerance的文章,探索了DNA聚合酶γ(POLG1)在抗病毒防御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线粒体隐性共济失调综合征(mitochondrial recessive ataxia syndrome, MIRAS)的关系。POLG1中普遍存在的欧洲型突变,特别是p.W748S变体,影响了抗病毒能力。这项研究强调了线粒体通过感染后释放DNA(mtDNA)和RNA(mtRNA)片段在抗病毒耐受中的关键作用。这些分子充当病毒传感器的触发器,并启动针对病原体的强大的I型干扰素(IFN-I)反应,如HSV-1、TBEV和SARS-CoV-2。 在仔细研究引起MIRAS的POLG1变体的作用后,作者发现这种对mtDNA复制至关重要的酶在防御双链DNA和正链RNA病毒的能力方面受到了损害。p.W748S突变通过破坏mtDNA复制子异构体的稳定来削弱天然免疫反应,从而导致mtDNA耗竭,而病毒感染加剧了这种现象。在MIRAS患者和敲除小鼠模型中,这种耗竭反映在mtDNA和mtRNA的细胞质释放减少,无法刺激有效的IFN-I反应。因此,延迟和被抑制的免疫反应使病毒在感染的早期阶段能够更有效地复制。这一优势促进了促炎环境的增强,表现为GABA能神经元的亚急性丢失和严重的肝脏炎症和坏死。 一项对芬兰人口数据库的综合分析显示,携带POLG1 p.W748S突变的人群中免疫缺陷特征的比例过高,这支持了POLG1功能障碍会显著损害抗病毒耐受性并导致癫痫和肝病等神经并发症的假设。对MIRAS小鼠的广泛研究为该疾病的发病机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见解。在这些动物中,mtDNA缺失被证实与POLG1功能受损有关。感染TBEV后,MIRAS小鼠表现出肝脏炎症加剧和高水平的白细胞介素-6(IL-6)。体外和体内实验都表明,MIRAS细胞和小鼠更容易受到病毒复制的影响。最后,患者来源的大脑尸检样本揭示了异常的免疫途径,其特征是POLG1蛋白和mtDNA复制子异构体复合体数量减少,以及大脑皮层和小脑中mtDNA的显著缺失。转录组学分析显示,编码关键免疫调节蛋白的基因普遍下调,包括模式识别受体(PRR)、参与RIG-I信号传导的RNA解旋酶和IFN-I通路的下游效应分子,如OAS、IRF、STAT1和各种ISG。 总体而言,该研究揭示了一种新的机制,即与MIRAS相关的POLG1突变导致了一系列事件,损害IFN-I信号传导,并促进对病毒挑战的慢性过度活跃炎症状态。对嗜神经病毒的初始免疫反应减弱,加剧了组织损伤,并可能推动MIRAS的进展,这突出了线粒体健康在免疫中的重要性,并突出了减轻MIRAS患者感染和相关疾病严重程度的潜在治疗靶点。
  • 《Science论文解读!通过鼻腔喷雾给送脂肽有望预防新冠病毒感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病毒学领域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malili
    • 发布时间:2021-03-01
    • 在一项新的研究中,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康奈尔大学、荷兰鹿特丹大学医学院和意大利坎帕尼亚大学等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开发的一种鼻腔抗病毒剂阻断了新型冠状病毒在雪貂中的传播,这表明这种鼻腔喷雾剂也可能预防暴露于这种病毒(包括近期的病毒变种)的人受到感染。 相关研究结果于2021年2月17日在线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tranasal fusion inhibitory lipopeptide prevents direct-contact SARS-CoV-2 transmission in ferrets”。 论文通讯作者为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儿科系教授Matteo Porotto博士、Anne Moscona博士,以及康奈尔大学的Christopher A. Alabi博士和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的Rik L. de Swart博士。 这种鼻腔喷雾剂中的化合物---一种由Porotto和Moscona开发的脂肽(lipopeptide )---旨在防止新冠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这种抗病毒脂肽生产成本低,保质期长,而且不需要冷藏。这些特点使得它从其他正在开发的包括许多单克隆抗体在内的抗病毒试剂中脱颖而出。这种新的通过鼻腔给送的脂肽可能是阻止COVID-19在美国和全球蔓延的理想选择;这种可运输的稳定的化合物在农村、低收入和难以接触到的人群中可能特别关键。 雪貂可作为研究呼吸道疾病的模型 雪貂经常被用于呼吸道疾病的研究,这是因为这类动物的肺部和人类相似。雪貂非常容易感染新冠病毒,而且这种病毒很容易在雪貂之间传播。 在这项研究中,100%未经治疗的雪貂都被它们在笼子中的同伴释放的病毒感染,这种情形类似于人与人同床共枕或人类的亲密生活环境。 Porotto和Moscona之前已开发出类似的脂肽---连接到胆固醇或生育酚(tocopherol)分子上的小蛋白---来防止包括麻疹病毒、副流感病毒和尼帕病毒在内的其他病毒对宿主细胞的感染。这些抗病毒化合物要进入人体临床试验一直很有挑战性,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所预防的感染在低收入地区中最为普遍或严重。 当新冠病毒出现时,这些研究人员与 Alabi合作,调整了他们的设计以适应这种病毒。Moscona和Porotto说,“我们想要强调的一个教训是,利用基础科学开发影响全球人类的抗病毒治疗方法的重要性。我们早期研究的成果使得我们迅速将这种方法应用于COVID-19。” 2020年10月20日,一篇描述第一代脂肽化合物及其在人类肺部三维模型中效果的论文首次发表在mBio期刊上,论文标题为“Inhibition of Coronavirus Entry In Vitro and Ex Vivo by a Lipid-Conjugated Peptide Derived from the SARS-CoV-2 Spike Glycoprotein HRC Domain”。在这种人类肺部模型中,该化合物能够消灭最初的感染,防止这种病毒在肺部内扩散,而且对气道细胞完全没有毒性。 脂肽可防止病毒感染细胞 脂肽的作用是防止病毒与宿主细胞的细胞膜融合,而这种融合是包括新冠病毒在内的有包膜病毒感染宿主细胞的必要步骤。为了融合,新冠病毒先展开它的刺突蛋白,然后收缩成一束,驱动这种融合。 由Porotto和Moscona设计的这种脂肽化合物能够识别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将它自己楔入这种病毒刺突蛋白的未折叠区域,并阻止这种病毒的刺突蛋白采用融合所需的紧凑形状。 在鹿特丹大学医学院开展的雪貂实验中,这种脂肽被递送到六只雪貂的鼻子中。然后将成对的接受治疗的雪貂与两只接受了生理盐水鼻腔喷雾剂的对照组雪貂和一只感染了新冠病毒的雪貂一起饲养。 在雪貂之间高强度的直接接触24小时后,他们的测试发现,接受治疗的雪貂没有一只从它们在笼子中受到感染的同伴中感染这种病毒,它们的病毒载量正好为零,而所有的对照雪貂都被高度感染。 脂肽对病毒变种有效 公共卫生官员对几种新冠病毒变种的出现感到担忧,这些变种似乎更具传播性和致命性,也可能更善于躲避现有疗法和疫苗产生的抗体。 Porotto和Moscona在感染了包括B.1.1.7和B.1.351在内的一系列新冠病毒变种的细胞中测试了这种脂肽,发现该化合物可以防止所有病毒变种的刺突蛋白与细胞膜融合。 脂肽易于给送 Porotto和Moscona提出这些脂肽可能用于任何未感染者会接触到新冠病毒的情况,无论是在家庭、学校、医疗环境还是社区。 Moscona和Porotto说,“即使在理想的情况下,大部分人都接种了疫苗---而且对接种程序有充分的信任和遵守---这些抗病毒剂将构成保护个人和控制传播的重要补充。”不能接种疫苗或没有产生免疫力的人将特别受益于这种喷雾剂。 这种抗病毒剂很容易给送,而且根据这些研究人员对其他呼吸道病毒的研究经验,保护将是立即产生的,至少持续24小时。 这些研究人员正在对动物模型中的传播以及这种脂肽的生产和配方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他们希望尽快将这种预防方法用于人体临床试验,最终目标是部署这种疗法,以帮助遏制这次大流行期间的病毒传播,并为未来新出现的病毒毒株和大流行做好准备工作。 (来源:生命科学前沿) 原文出处:de Vries RD, Schmitz KS, Bovier FT, et al. Intranasal fusion inhibitory lipopeptide prevents direct contact SARS-CoV-2 transmission in ferrets. Science. 17 Feb 2021: eabf4896. DOI: 10.1126/science.abf4896 链接: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1/02/16/science.abf4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