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17
  • 近日,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科研人员采用有限时间热力学方法首次建立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该模型充分考虑了热力过程中有限时间和有限尺寸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实现了时间项和尺寸项的解耦,在解析模型中可以清晰看到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释能时间、关键设备尺寸和其他部件性能参数对系统效率的影响规律。基于该模型,首次揭示了有限时间和有限尺寸在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中的最佳匹配关系。研究成果为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总体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领域顶级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IF=12.11)上。

      有限时间热力学起源于1957年,后在1970年Curzon和Ahlborn提出了一个外部不可逆循环概念并得到一个更贴近实际的热机效率后,有限时间热力学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广泛应用于热机、制冷和热泵等传统热力学系统分析优化中。相对于经典热力学常常以可逆过程作为研究对象,使研究结果与实际往往存在较大偏差,有限时间热力学作为经典热力学的延伸,充分考虑有限时间和有限尺寸下的热力学行为,将热力学、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等统一考虑,建立更贴近实际的热力学模型,并充分利用优化策略,揭示更加贴近实际的热力学规律并获得热力系统/过程最佳设计/运行方式。

      对于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储能过程和释放过程分时运行,且储能过程和释能过程存在总空气质量守恒和蓄热能量守恒的约束,因此压缩空气储能系统与时间存在强相关关系;同时,压缩空气常常处于变工况及非稳态运行,且各部件参数强烈耦合,使系统各部件及系统整体性能也与时间强烈相关。而且,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存在较多容积和换热设备,其性能也同样与系统部件的有限尺寸强烈相关。因此有限时间热力学可作为高精度分析和优化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热力学性能的有效手段,而目前尚未见该方面研究报道。

      因此,储能研发中心科研人员首次开展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有限时间热力学研究,以目前发展潜力较大的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系统(图1)为研究对象,首先建立了单级和多级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得到了系统效率的解析表达式。基于该模型,深入揭示了有限时间和有限尺寸对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热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得到了压缩空气储能系统的有限时间热力学边界(图2),其明显低于传统的热力学边界。通过定义敏感性参数,揭示了有限时间和有限尺寸在一定工程约束下的最佳匹配关系。研究发现有限时间和有限尺寸存在强作用区域,而在其他区域影响较小(图3)。同时在有限时间热力学模型中引入的多级压缩/膨胀过程的不平衡度参数,通过不平衡度分析发现:随着各级压比和膨胀比不平衡度的增加,系统效率明显降低。压力损失系数的平衡,而非压力损失绝对值的平衡,可以使系统达到更高的效率。压比/膨胀比与压缩机效率/膨胀机效率的正相关匹配可以使系统效率较高。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能源领域顶级期刊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IF=12.11)上。该研究得到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重点研究项目和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等项目的大力支持。

      论文:Huan Guo, Yujie Xu, Haisheng Chen, et al. Finite-time thermodynamics modeling and analysis on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 systems with thermal storage.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1, 138: 110656.

相关报告
  • 《研究所在压缩空气弹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12-25
    • 近日,研究所储能研发中心在压缩空气弹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完成了压缩空气弹射器的研制、集成与测试,并完成了该弹射器在无人机的弹射起飞中的应用测试工作。   压缩空气弹射系统能够实现对多种飞行器的冷发射。可应用于探空火箭、弹道导弹及运载火箭发射、无人机等,可提升其飞行高度或航程,可替代易爆、有污染的火药弹射系统。弹射器用作无人机的辅助起飞动力,实现在特殊环境下起飞,可扩大飞行半径和巡航时间;特别是对于复杂气候条件下的舰载无人机,弹射是首要选择的起飞方式,目前国外压缩空气弹射器尚无技术细节报道,国内相关研究机构也尚未有成熟的压缩空气弹射器样机或产品报道,因此,研发弹射器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经济价值。   研发团队开展了系统性的理论与实验研究、以及弹射器样机的研制工作。开展弹射系统的总体优化设计,掌握弹射器总体参数优化设计方法;搭建压缩空气弹射原理实验台,获得详细的实验结果;开展非稳态计算流体力学仿真研究,揭示弹射过程压缩气体作用机理;开展压缩空气弹射样机的研制,针对无人机应用场景,完成了弹射测试,具备工程化应用的能力。   压缩空气弹射原理实验台以及弹射速度如图1所示,该实验台弹射加速度可达40g以上,弹射速度达70m/s以上。通过非稳态计算流体力学研究获得了弹射过程的空气压力分布与速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阐明了压缩空气的作用过程与加速度变化规律。进一步开展了弹射器的研制,图2为设计图,图3为实物图,弹射器滑轨角度可调,图3 a)为无人机弹射准备阶段,b)为弹射完毕,无人机脱离弹射器起飞。弹射测试结果如图5所示,通过动态压力变送器测得的弹射过程空气压力变化,通过高频加速度传感器以及速度传感器测试弹射过程的速度与加速度。该弹射器弹射50kg的无人机,最大加速度达10g以上,弹射速度达21m/s以上,超过了该类型无人机的失速速度,能够使之顺利起飞。   通过不同条件的多次测试显示该弹射器的弹射时间为100~500ms,一次弹射准备时间2~3分钟,设备成本低,单次弹射成本低,重复性好。
  • 《研究所在超临界能源系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0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陈林研究员主持编辑的超临界流体能源系统方面的英文专著《Handbook of Research on Advancements in Supercritical Fluids Ap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两卷本)顺利在美国IGI Global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际上第一部关于超临界流体应用于能源化工系统方面的专著,是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各国权威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它的出版显示了已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为代表的中国科研机构在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近年来,工程热物理所在该领域的重点方向上,特别是在大型跨临界设备、布雷顿循环及电力循环中适用的紧凑式超临界换热器设计、超临界系统装备制造、超/近临界环境化工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成为中国科学院在超临界流体战略技术的重点突破方向之一。   超临界流体技术凭借其在能源动力领域的重大潜力,被称作是下一代“战略技术”。以布雷顿循环为代表的超临界动力循环及高温热利用等技术近年来在国际上已成为前沿热点,并逐步从基础数据积累进入到兆瓦级商业系统开发的阶段。不仅如此,流体在跨越临界区域时的相变过程和机理研究对许多关键领域的突破都十分重要,如超临界发电、太阳能热利用、新一代核能系统、航空航天工程、规模化储能、精细化工及材料工程等。具体而言,绝大多数跨临界热力和化工系统都需要面对流体跨越临界区域发生相态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在靠近热力工质临界点附近区域,由于流体热物性的强烈非线性震荡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热力过程,是影响跨临界和超临界系统稳定性和能量转化、存储效率的关键因素。   该书共包含四个板块共22章,汇集了国内外在超临界流体领域的代表性团队近年来的系列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热物理基础理论、小尺度对流传热及器件设计、超临界和跨临界热力循环系统设计以及超临界流体在代表性能源动力系统中应用等。该书的出版获得了包括来自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居里夫妇的母校)的Daniel A. Beysens教授、日本同志社大学Hiroshi Yamaguchi教授、东京大学Eiji Hihara教授、俄罗斯科学院Yuri A. Zeigarnik教授和Vladimir I. Anikeev教授、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Igor Pioro教授、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Thomas Schulenberg教授等专业领域国际学术权威的大力支持。同时,该书也包含了来自西安热工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重庆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国内领先团队的研究成果。日本京都大学Akira Onuki教授应邀为本书撰写序言并指出本书“汇集了最优秀的学者”、并且“是超临界流体领域非常及时而且重要的著作,因为它包含了从流体基础到能源系统应用等几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超临界流体领域的核心难点在于流体跨越临界区域时的相态变化及能质传递机制,是亟待突破的前沿领域。陈林研究员近年来的工作集中于这一特殊流体参数区域的热力学分析。这一区域内流体跨临界过程中同时受到热-声作用的影响,表现为密度、比热容及其他参数独特的演化特性。本书第3章介绍了我所团队在微小通道内超临界CO2流体流动传热特性方面的结果。在微通道等受限制的几何条件下,流体气相、液相和超临界相之间的相态相互转化过程对外部参数条件、变化的始-终路径以及流体特殊的热物理性质参数具有较大的依赖。通过构建微小通道内瞬态热扰动模型,研究团队获得了超临界流体的小尺度反馈规律并进一步总结了超临界流体微尺度热-机械作用产生扰动强化和换热强化的机制。本章的研究中将其归结为可压缩流体微槽道Kelvin-Helmholtz流动不稳定性,为进一步理解微尺度下超临界流体流动传热稳定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另外,在超/跨临界热力系统研究中,往往具有高热流密度、大温差区间和复杂对流情景,使得临界区域流体传热与相变过程细节掩盖在临界区域震荡和对流传热不稳定现象当中。本书第5章介绍了陈林研究员和印度理工学院P.K. Basu教授合作针对局部浮力效应与热加速现象对超临界区域流动换热,特别是湍流流动换热的影响。本书第7章介绍了工程热物理所团队进一步针对该问题在超临界流体自然循环及其在能源系统中基础传热和循环流动规律的探索: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密闭回路中近临界流体自然对流流动、传热稳定性的规律及机制和预测关联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性反馈、安全控制及优化管理方法。   近期,陈林研究员正集中于发展多相位重构激光测试等方法用于超临界系统的高精度定量测量方面(近期论文Kanda & Chen, et al. Int. Commu. Heat Mass Transf., 89, 2017, pp. 57-63; Chen et al., Int. J. Heat Mass Transf., 155, 2020, 119684; Tran and Chen, ASME - J. Fluids Eng., 142(11), 2020, 111503),期望通过对超临界流体界面传递的可视化研究,进一步解决跨临界系统机理“看不清”、“测试难”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