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在超临界能源系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0-09-10
  •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储能研发中心陈林研究员主持编辑的超临界流体能源系统方面的英文专著《Handbook of Research on Advancements in Supercritical Fluids Applications for Sustainable Energy Systems》(两卷本)顺利在美国IGI Global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国际上第一部关于超临界流体应用于能源化工系统方面的专著,是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各国权威专家通力合作的成果。它的出版显示了已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所为代表的中国科研机构在该领域的重要研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近年来,工程热物理所在该领域的重点方向上,特别是在大型跨临界设备、布雷顿循环及电力循环中适用的紧凑式超临界换热器设计、超临界系统装备制造、超/近临界环境化工过程中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成为中国科学院在超临界流体战略技术的重点突破方向之一。
      超临界流体技术凭借其在能源动力领域的重大潜力,被称作是下一代“战略技术”。以布雷顿循环为代表的超临界动力循环及高温热利用等技术近年来在国际上已成为前沿热点,并逐步从基础数据积累进入到兆瓦级商业系统开发的阶段。不仅如此,流体在跨越临界区域时的相变过程和机理研究对许多关键领域的突破都十分重要,如超临界发电、太阳能热利用、新一代核能系统、航空航天工程、规模化储能、精细化工及材料工程等。具体而言,绝大多数跨临界热力和化工系统都需要面对流体跨越临界区域发生相态转变的过程。特别是在靠近热力工质临界点附近区域,由于流体热物性的强烈非线性震荡所引起的一系列复杂热力过程,是影响跨临界和超临界系统稳定性和能量转化、存储效率的关键因素。
      该书共包含四个板块共22章,汇集了国内外在超临界流体领域的代表性团队近年来的系列研究成果,系统介绍了超临界流体热物理基础理论、小尺度对流传热及器件设计、超临界和跨临界热力循环系统设计以及超临界流体在代表性能源动力系统中应用等。该书的出版获得了包括来自法国巴黎高等物理化工学院(居里夫妇的母校)的Daniel A. Beysens教授、日本同志社大学Hiroshi Yamaguchi教授、东京大学Eiji Hihara教授、俄罗斯科学院Yuri A. Zeigarnik教授和Vladimir I. Anikeev教授、加拿大安大略理工大学Igor Pioro教授、德国卡尔斯鲁厄理工学院Thomas Schulenberg教授等专业领域国际学术权威的大力支持。同时,该书也包含了来自西安热工研究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重庆大学及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等国内领先团队的研究成果。日本京都大学Akira Onuki教授应邀为本书撰写序言并指出本书“汇集了最优秀的学者”、并且“是超临界流体领域非常及时而且重要的著作,因为它包含了从流体基础到能源系统应用等几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超临界流体领域的核心难点在于流体跨越临界区域时的相态变化及能质传递机制,是亟待突破的前沿领域。陈林研究员近年来的工作集中于这一特殊流体参数区域的热力学分析。这一区域内流体跨临界过程中同时受到热-声作用的影响,表现为密度、比热容及其他参数独特的演化特性。本书第3章介绍了我所团队在微小通道内超临界CO2流体流动传热特性方面的结果。在微通道等受限制的几何条件下,流体气相、液相和超临界相之间的相态相互转化过程对外部参数条件、变化的始-终路径以及流体特殊的热物理性质参数具有较大的依赖。通过构建微小通道内瞬态热扰动模型,研究团队获得了超临界流体的小尺度反馈规律并进一步总结了超临界流体微尺度热-机械作用产生扰动强化和换热强化的机制。本章的研究中将其归结为可压缩流体微槽道Kelvin-Helmholtz流动不稳定性,为进一步理解微尺度下超临界流体流动传热稳定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另外,在超/跨临界热力系统研究中,往往具有高热流密度、大温差区间和复杂对流情景,使得临界区域流体传热与相变过程细节掩盖在临界区域震荡和对流传热不稳定现象当中。本书第5章介绍了陈林研究员和印度理工学院P.K. Basu教授合作针对局部浮力效应与热加速现象对超临界区域流动换热,特别是湍流流动换热的影响。本书第7章介绍了工程热物理所团队进一步针对该问题在超临界流体自然循环及其在能源系统中基础传热和循环流动规律的探索:在国际上首次揭示了密闭回路中近临界流体自然对流流动、传热稳定性的规律及机制和预测关联式,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稳定性反馈、安全控制及优化管理方法。
      近期,陈林研究员正集中于发展多相位重构激光测试等方法用于超临界系统的高精度定量测量方面(近期论文Kanda & Chen, et al. Int. Commu. Heat Mass Transf., 89, 2017, pp. 57-63; Chen et al., Int. J. Heat Mass Transf., 155, 2020, 119684; Tran and Chen, ASME - J. Fluids Eng., 142(11), 2020, 111503),期望通过对超临界流体界面传递的可视化研究,进一步解决跨临界系统机理“看不清”、“测试难”的课题。 

相关报告
  • 《广州能源研究所在燃气热泵(GHP)技术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2-07-08
    •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储能技术研究室冯自平研究员团队在燃气热泵(GHP)技术的制热综合性能及余热回收特性方面取得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GHP系统是一个整体的高效燃气分布式能源系统,可实现能源的梯级高效利用,是符合双碳背景下的先进低碳节能技术。该研究建立了国内首套使用燃气发动机驱动R410A制冷剂开启式涡旋压缩机的超高能效空气源燃气热泵系统,构建了高效的余热回收系统,系统发动机余热的回收效率在发动机尾气排烟温度低于100℃时高达77.7%;系统考察了多项因素对GHP系统的制热运行各性能参数的影响,并在超低温环境下考察了使用制冷剂与供暖水这两种余热回收载体对系统余热回收的影响。研究将发动机热效率的计算引入到GHP系统研究中,并结合发动机热效率的数值变化深入分析了系统各性能参数变化的原因。相关成果以研究论文形式发表于能源领域国际学术期刊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JCR 1区)。   项目获取了关键性能影响参数,形成了高效的余热回收方式,建立了在极低温-20℃下余热高效利用的控制策略。研究成果行业创新已成功应用于广州能源所孵化的科技型企业中科广能能源研究院(重庆)有限公司的GHP产品,产品已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认证,各项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储能技术研究室近年来通过产学研合作,实现了低碳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通过建立广泛的国际/国内、学术/产业网络,加快技术研发和产品迭代。
  • 《工程热物理所在创新型风能热利用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先进能源知识资源中心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0-03-18
    • 风能热利用是一种可以替代燃煤锅炉供暖并提高风能消纳能力的变革性洁净能源技术,是解决北方地区冬季雾霾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总结和分析国内外风能热利用系统研究现状的基础上,以徐建中院士为首的国家能源风电叶片研发(实验)中心基于风能利用与热力学交叉理论提出了“风热机组”的创新理念,该机组以风能作为驱动力,不经过发电环节而直接将风能转化为热能,由于减少了风能与电能的能量转换损失,使系统造价降低的同时系统效率大幅度提升,经济指标远优于当前主流的清洁能源供热/供冷技术。风热机组机舱结构如图1所示。围绕“风热机组”创新概念,主要取得了如下几方面进展:   基于风力机模拟系统搭建了风热机组半物理仿真实验平台和计算仿真平台,如图2所示。利用风力机模拟系统控制伺服电机,可以模拟不同工况风力机的功率输出,进而以伺服电机为驱动动力,以调节热泵输入功率变化,利用高温恒温水槽和低温恒温水槽模拟高低温热源,可以测量不同工况条件下风热机组制热性能系数COP(制热量/机械能)变化规律。另一方面,搭建了风热机组仿真计算模型,图3为热泵机组COP实测与模拟值对比结果。由此可见,实验平台验证了风热机组仿真模型的可靠性。   以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NREL)开发的Aerodyn/FAST风力机仿真平台为基础,结合BEM理论和开启式压缩机模型,构建了1.5MW风热机组仿真模型。基于该模型,获得不同风速时的性能曲线和典型工况下的运行规律。图4为风热机组风能利用系数Cp(机械能/风能)及一次能源利用率Cp×COP(制热量/风能),可以得出,风热机组Cp先降低后增加,风速7.74 m/s时Cp达到峰值0.4627,之后逐渐降低;风热机组一次能源利用率Cp×COP和Cp呈类似变化规律,但其峰值向高风速后移,风速8.54 m/s时达到峰值1.9363。图5为1.5MW风热机组应用于张家口涿鹿地区黄帝城小镇的冬季典型工况机械能和制热量变化,该机组制热量逐时变化值最高可达5.34MW,平均制热功率约3.0MW,可满足5万平方米建筑物供暖需求。   为更好地推动风能热利用向产业化迈进,在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关键技术攻关与整机优化,团队于2019年12月完成了百千瓦级风热机组样机研制,并计划于2020年在河北省涿鹿县黄帝城小镇完成工程示范应用,为某酒店5000平方米建筑提供冷热源,风热机组以土壤源为低温热源,制热工况下将产生50~60℃的热水,制热COP可达3.5以上(详见图6),该示范工程将为后续风热机组产业化推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