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所应邀在Trends杂志发表计算机酶设计重要综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22-05-10
  • 生命历经40多亿年的演化至今,由酶催化的生化反应构筑了生命活动的核心基础。自然进化历程极其缓慢,新功能产生需要百万年时间,无法满足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需求。酶的人工设计是拓宽其应用的必经之路,亦是人工合成生命的重要底层技术。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边团队应 Trends in Chemistry杂志邀请,发表了题为“Computational enzyme redesign: large jumps in function”的特邀综述,系统介绍了计算酶学的发展历程、科学意义以及未来趋势。

    近年来,基于蛋白质本身的物理化学原理,学界发展出以Rosetta Design为代表的一系列计算策略,研究人员可以按需快速创造具有新功能的酶制剂,甚至从头创造人工酶实现自然界无法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如催化Kemp 消除反应 (Kemp elimination reaction)、羟醛缩合反应 (Retro-aldol reaction)、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Diels-Alder reaction)等。尽管从头设计技术展现了激动人心的应用前景,目前该技术还存在设计成功率不高、酶催化活性较低等科技挑战,寥寥数个成功实现的从头设计人工酶案例让整个领域陷入了对未来发展方向的沉思。

    相比之下,借助于天然酶骨架的新功能重设计技术逐步走入人们视野,例如Siegel 等利用新酶重设计技术创建催化甲醛聚合的甲醛聚合酶Formolase,并成功将该酶应用于生物代谢途径,创造了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合成羟基丙酮的人工合成途径。2018年,吴边团队针对微生物体系中极为稀缺、底物特异性极高的氢胺化酶进行功能重塑,在世界上首次通过完全的计算指导,获得了工业级微生物工程菌株,取得了计算驱动生物制造在工业化应用层面的率先突破(Nat. Chem. Biol. 2018, 14(7): 664-670)。随后,该团队进一步重构了完整的酶活性中心,打破了生物体系内氢胺化反应非天然底物无法兼容的瓶颈,成功创造出超广谱微生物氢胺化反应路径,为合成生物学所需的新型底层生命砌块创造了平台制备体系(Nat. Catal. 2021, 4: 364–373)。该篇综述归纳了利用重设计技术获得酶功能重塑的成功案例,这些高效人工酶的成功设计充分证明了新酶重设计策略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随后,作者探讨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为酶设计带来的新契机。伴随人工智能发展的浪潮以及测序数据的积累,一大批数据驱动型的蛋白质计算设计方法不断涌现,设计出腺相关病毒衣壳蛋白、蛋白质传感器、蛋白质逻辑门、跨膜蛋白和结合新冠病毒的小蛋白等案例。同时,AlphaFold横空出世,对于有天然稳定结构的蛋白质结构预测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在AlphaFold掀起的浪潮下,发展数据驱动的“黑箱模型”已成为大势所趋。然而,相对于蛋白质结构,酶的催化机制更为复杂,且数据表征方法不统一,缺乏大规模的专业性数据集。需要专业的机构通过大量人力、时间的投入,搜索、处理、建立高精度标注数据,实现“黑箱模型”的高质量训练,作者期待未来通过高精度数据获得的训练模型可进一步进行知识发现来把“黑箱”变成“白箱”。

    在综述文章最后,作者对基于蛋白质本身物理化学原理的计算设计方法以及数据驱动的计算方法进行详细总结,并对这些策略目前的局限性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讨论和展望。近年来“计算机蛋白质设计”技术蓬勃兴起,拓宽了人们对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组织层次的认知,并为生物大数据时代下合成生物学注入新动能。该篇综述立足于全新的视角对目前计算设计人工酶领域的前沿技术进行梳理总结与科学展望,为计算设计与生物产业的互作融合提供支持。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吴边研究组的崔颖璐副研究员为该综述的第一作者,吴边研究员为通讯作者。该综述的撰写获得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合成生物学专项(2018YFA090160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相关人才计划项目(3187005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1822002、32170033)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生物资源衍生库(KFJ-BRP-009、KFJ-BRP-017-58)、中国科学院网络安全和信息化专项应用示范项目(CAS-WX2021PY-0101)以及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的资助。

  • 原文来源:http://www.im.cas.cn/xwzx2018/kyjz/202204/t20220425_6438535.html
相关报告
  • 《微生物所高书山研究组在Natural Product Reports发表非铁血红素酶长篇综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06
    • 微生物来源的天然产物和其相关的生物合成酶元件是新药发现与合成生物学研究的巨大资源宝库。在微生物体内众多的酶中,非血红素铁酶(non-haem iron enzyme)是一类含有血红素形态以外铁离子的多功能催化剂。它们广泛分布于生物体内的初级和次级代谢途径中,可以催化卤代反应、各种类型的氧化反应以及多种类型的重排反应,在天然产物生物合成和初级代谢产物的合成与降解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高书山研究组与合作者们近日在天然产物(药物)化学权威期刊Natural Product Reports上发表综述,系统地总结了非血红素铁酶在生物合成过程中所催化的生物化学反应,描述了相关的生物合成途径,并阐述了相关的酶学机制,重点从结构生物学角度阐述了酶与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高书山研究员为本文的第一作者,我所为第一单位;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刘平华教授和华东理工大学的刘学庭教授为通讯作者。
  • 《ACS Catalysis封面:微生物所吴边团队通过计算机蛋白质设计实现温和条件下微塑料的生物降解》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1-01-21
    • 塑料工业已逐渐发展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在给人类社会的生活、生产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导致大量的废旧塑料垃圾不断产生。由于其固有的硬度、强度、耐用性及稳定性需求,废弃塑料制品无法自动降解,长期暴露对环境造成严重危害。目前塑料垃圾的处理方式通常是填埋和焚烧,这种“生产-废弃-处理”的单向过程既不符合循环经济的理念,也无法从源头解决“白色污染”问题。   2004年,英国普利茅斯大学的 Richard C. Thompson 等人在《Science》杂志发表短文,提出了“微塑料”的概念。大量不可降解的微小塑料碎片(~20 μm)在环境中逐步转移到土壤和海洋,最终进入生态圈和食物链,被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摄入,威胁人类健康和动植物的生存,发展绿色生物降解策略已成为生态、环境等领域发展的迫切需求。2016年,日本京都工艺纤维大学的Kohei Oda团队在《Science》杂志报道了首个可以在30oC下可有效降解低结晶度PET塑料的IsPETase降解酶。然而,该酶稳定性极差,并不能满足生物降解实际应用需求。   近日,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吴边团队提出了一种提出新型蛋白质稳定性计算设计策略(greedy accumulated strategy for protein engineering, GRAPE)(图1),基于计算机蛋白质设计对IsPETase进行了稳定性改造,获得了鲁棒性显著增强的重设计酶,为拓宽生物降解塑料的应用场景提供了新思路。 该团队首先采用融合策略,综合使用四种不同的单点预测算法辅以结构缺陷分析,预测了85个潜在有益突变。随后,他们对预测突变进行了实验检验,获得了21个有益单点突变(ΔTm ≥1.5°C)。通过K-means聚类算法,作者将21个有益单点突变分为3个Cluster,并依据贪婪算法(图2)对每个Cluster进行迭代叠加。 经过10轮迭代叠加,作者成功获得熔融温度提高31°C的IsPETase突变体(命名为DuraPETase)。在温和条件下,DuraPETase对30%结晶度PET薄膜的降解效率相较于野生型提升了300倍(图3B)。通过扫描电镜可观察到,经DuraPETase处理后的PET薄膜内部结构发生了显著的腐蚀变化(图3D)。 随后,作者对DuraPETase蛋白晶体结构进行解析(图4),验证了突变体活性位点区域氨基酸之间协同相互作用,探究了DuraPETase性能改善的分子机制。值得注意的是,该项研究实现了2 g/L微塑料在温和条件下的完全降解,为废水中微塑料的预处理提供新的处理思路。 GRAPE策略的优势在于运用聚类算法和贪婪算法,对计算获得的有益突变体进行系统聚类分析再结合贪婪算法进行网络迭代叠加,大幅规避了不同突变位点间的负协同相互作用,在较短时间内最大限度的探索序列空间叠加路径。该项研究为计算机辅助蛋白质改造提供了新思路,也为进一步了解和推进自然环境中的聚酯水解提供了有价值的工具。近期这一成果发表在《ACS Catalysis》杂志上,并被评选为当期封面文章。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崔颖璐及博士研究生陈艳春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吴边研究员为通讯作者。微生物研究所向华研究员、唐双焱研究员、杜文斌研究员;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刘卫东团队;中科大刘海燕团队;南京大学梁勇团队以及加州大学Houk教授为该工作的完成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与帮助。      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欧盟合作项目《合成塑料降解转化微生物菌群》、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和面上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生物资源服务网络计划生物资源衍生库项目、以及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支持,并获得了诺维信公司的宝贵技术支持和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