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例弥漫性肺浸润病例的临床分析》

  • 来源专题:艾滋病防治
  • 编译者: 李越
  • 发布时间:2012-04-21
  • 目的 分析、总结弥漫性肺浸润(diffusepulmonaryinfiltrates,DPI)的病因构成、临床特点、胸部影像学特点、鉴别诊断要点、实验室检查要点,以提高临床医师对 DPI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前瞻性研究我院 2010年 3月至 2011年 7月诊治的 82例 DPI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史、体征、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82例DPI患者的病因构成如下:感染性疾病 30例(36.6%),特发性间质性肺炎(idiopathicinterstitialpneumonia,IIP)17例(20.7%),结缔组织疾病(connectivetissuedisease,CTD)肺部浸润 9例(11%),肺癌 6例(7.3%),血管炎 4例(4.9%),肺水肿 4例(4.9%),结节病 3例(3.7%),肺泡蛋白沉着症 2例(2.4%),淋巴瘤、肺泡微石症、放射性肺炎、吸入性肺炎、药物因素致肺纤维化、弥漫性泛细支气管炎、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各 1例(1.2%)。不同病因的 DPI在临床病史、体征、胸部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肺活检病理学检查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结论 DPI病因复杂,以感染性疾病及 IIP、CTD较常见,发热、Velcro?音等是重要的有鉴别诊断价值的临床特点,磨玻璃影、网格影、结节影等是特征性的有鉴别诊断价值的影像学表现,感染性疾病应注重病原学检查,非感染性疾病应注重一些特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学检查。
  • 原文来源:http://aammt.tmmu.com.cn/Upload/PaperUpLoad/892f0a59-819b-423d-a633-d70847201e94.pdf
相关报告
  • 《JAMA 刊登文章分析138例肺炎患者临床数据》

    • 来源专题:新药创制
    • 编译者:杜慧
    • 发布时间:2020-02-09
    • 该研究涉及138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的单中心病例, 在41%的患者中怀疑与人对人的医院相关的2019-nCoV传播,有26%的患者需要重症监护病房入院,而4.3%的患者死亡。 在该研究中,138例住院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中位年龄为56岁。对于医务人员和住院病人感染,目前怀疑主要的机制是医院相关性传播。常见症状包括发烧(136 [98.6%]),疲劳(96 [69.6%])和干咳(82 [59.4%])。97名患者(70.3%)发生了淋巴细胞减少症,80名患者延长了凝血酶原时间和55位患者(39.9%)的乳酸脱氢酶升高。胸部计算机断层扫描显示,所有患者的肺部都有双侧斑片状阴影或毛玻璃片混浊。 大多数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奥司他韦,124 [89.9%]),许多患者接受抗菌治疗(莫西沙星,89 [64.4%];头孢曲松,34 [24.6%];阿奇霉素,25 [18.1%])和糖皮质激素治疗。由于并发症,包括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心律不齐和休克将三十六名患者(26.1%)转移到重症监护病房(ICU)从首次出现症状到呼吸困难的中位时间为5.0天,入院时间为7.0天,ARDS时间为8.0天。与未在重症监护室中接受治疗的患者(n = 102)相比,在重症监护室中接受治疗的患者(n =(36)年龄更大(中位年龄为66岁vs 51岁),更可能患有合并症(26 [72.2% ] vs 38 [37.3%]),更容易出现呼吸困难(23 [63.9%] vs 20 [19.6%])和厌食(24 [66.7%] vs 31 [30.4%])。 在ICU的36例患者中,有4例(11.1%)接受了高流量氧疗,有15例(41.7%)接受了无创通气,有17例(47.2%)接受了有创通气。截至2月3日,47例患者(34.1%)出院,6例死亡(总死亡率为4.3%),但其余患者仍在住院治疗。在那些活着出院的患者中(n = 47),中位住院时间为10天。
  • 《艾伯维/强生Imbruvica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III期临床失败》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8-07-16
    • 艾伯维(AbbVie)与合作伙伴强生(JNJ)近日宣布更新靶向抗癌药Imbruvica(ibrutinib,依鲁替尼)治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一项III期临床研究DBL3001。该研究是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评估了838例新确诊的(初治)DLBCL患者,重点是非生发中心B细胞(GCB)或活化B细胞(ABC)亚型的DLBCL,这类亚型通常预后较差,存在着更大的未满足医疗需求。研究中,患者随机分配至安慰剂+R-CHOP化疗方案或ibrutinib+R-CHOP化疗方案治疗6-8个周期,每个周期21天。 R-CHOP由5种不同的药物组成,包括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这是目前新诊DLBCL患者的标准护理方案,也是提供给大多数患者的一线疗法。DLBCL是一种侵袭性血液癌症,通常预后较差,在过去10年来FDA还没有批准用于新诊(初治)患者的新疗法。 在DBL3001研究结束时,已收集到的数据显示,ibrutinib与R-CHOP化疗方案联合用药的疗效并不优于单用R-CHOP化疗方案,也就是说,将ibrutinib添加至R-CHOP没有表现出额外的疗效,并且该研究没有达到在目标患者群体中改善无事件生存(EFS)的主要终点。不过,在一个患者亚组中观察到的临床意义的缓解值得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分析。该项研究的完整结果将在即将召开的医学会议上公布,并将在同行评审的医学期刊上发表。 艾伯维旗下公司Pharmacyclics临床开发负责人Thorsten Graef博士表示,自2013年首次获美国FDA批准以来,Imbruvica已重新定义了多种血液癌症的标准护理,其中一些癌症以前治疗选择非常有限甚至没有治疗选择。这些医疗成果体现了我们专注于解决极大未满足医疗需求的坚定使命。目前,我们正在与合作伙伴推进Imbruvica的大型临床项目,其中一些研究在近期将有结果出炉。 Imbruvica是一种首创的口服布鲁顿酪氨酸激酶(BTK)抑制剂,通过抑制肿瘤细胞复制和转移所需的BTK发挥抗癌作用。BTK是B细胞受体信号复合物中的一种关键信号分子,在恶性B细胞的存活和扩散以及其他严重致衰性疾病中发挥着重要作用。Imbruvica能够与BTK形成强有力的共价键,从而阻断介导恶性B细胞不可控地增殖和扩散的信号通路。在临床试验中,Imbruvica单药及组合疗法针对广泛类型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展现出了强大的疗效。 在美国,FDA已授予Imbruvica多达4个突破性药物资格。截至目前,Imbruvica已获美国FDA批准治疗5种B细胞血液癌症以及包括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在内总共6种疾病领域多达8种治疗适应症,包括: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非霍奇金淋巴瘤(NHL,包括CLL和小细胞淋巴瘤[SLL])、携带17p删除的NHL、套细胞淋巴瘤(MCL)、Waldenstrom巨球蛋白血症(WM)、边缘区淋巴瘤(MZL)。值得一提的是,Imbruvica除了是首个治疗cGVHD的药物之外,也是首个治疗MZL和WM的药物。 Imbruvica最初是由强生与Pharmacyclics公司共同开发,艾伯维在2015年豪掷210亿美元收购Pharmacyclics,获得了这款“钱”途无量且与自身肿瘤学管线完美互补的突破性药物在美国市场的独家权利。 自2013年上市以来,Imbruvica市场销售呈快速增长,2017年的全球销售额已达到了32亿美元。目前,艾伯维和强生正在积极推进一个大型临床项目,充分探索这种首创分子作为单药或组合疗法治疗多种癌症和疾病的潜力,仅III期临床研究就有14个正在进行中。 随着适应症的稳步增加,业界预测在未来几年Imbruvica的销售额将大幅增长。今年6月,EvaluatePharma发布报告《World Preview 2018,Outlook to 2024》,预测了2024年全球最畅销的5款肿瘤学药物,其中Imbruvica以95.57亿美元的销售额高居第4位,预测期间(2017-2024年)的年复合增长率(CAGR)高达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