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猪瘟病毒免疫逃逸新机制:MGF_360-4L靶向MDA5抑制干扰素通路并助力弱毒疫苗设计》

  • 编译者: 李周晶
  • 发布时间:2025-08-22
  •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外寄生虫与虫媒疫病团队在非洲猪瘟病毒免疫抑制基因鉴定和宿主抗病毒分子的筛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以“The 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gene MGF_360-4L inhibits interferon signaling by recruiting mitochondrial selective autophagy receptor SQSTM1 degrading MDA5 antagonizing innate immune responses”为题,发表于美国微生物学会旗下期刊《mBio》期刊。

    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是一种由双链DNA病毒引起的烈性传染病病原,具有高传染性和高致死率特点,对全球养猪业造成毁灭性经济损失。然而,宿主抗病毒关键基因的鉴定及其与病毒互作网络的解析是当前研究的难点。本研究基于ASFV感染猪后不同临床表型的分子机制,通过系统比较ASFV感染急性死亡猪、同居耐过存活猪及健康猪的脾脏组织转录组,绘制了ASFV感染宿主免疫应答与代谢重编程差异表达基因的全景图谱,展示了同居耐过猪可能存活的原因。筛选出的OAS1(2',5'-寡腺苷酸合成酶1)作为同居耐过猪抗病毒天然免疫的核心基因,OAS1通过激活RNase L,切割病毒mRNA,抑制病毒蛋白合成,进一步激活STAT1/2的磷酸化刺激宿主天然免疫反应。随后,通过Co-IP/LC-MS/MS鉴定出与OAS1相互作用的未知功能的非洲猪瘟病毒多基因家族成员MGF_360-4L,进一步研究显示MGF_360-4L招募宿主自噬受体SQSTM1/p62介导线粒体自噬特异性降解MDA5,同时MGF_360-4L抑制ISG15对MDA5的ISG化修饰,阻碍MDA5的激活,进而阻断I型干扰素信号传递。MGF_360-4L缺失株(ASFV-ΔMGF_360-4L)在猪中的致病力显著减弱:与野生毒株相比,ASFV-ΔMGF_360-4L感染猪的病毒载量显著下降,血清IFN-β水平显著升高,能够抵抗亲本毒株的致死性攻击,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这些研究成果证实MGF_360-4L通过抑制宿主天然免疫促进病毒复制,是非洲猪瘟病毒的重要毒力基因,揭示了ASFV利用宿主自噬机制实现免疫逃逸的新范式,为基因缺失疫苗及小分子抑制剂开发提供了关键靶点。

相关报告
  • 《MicroRNA hsa-miR-324-5p通过靶向病毒PB1和宿主CUEDC2抑制H5N1病毒复制》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9-14
    • 微小RNA(miRNA)是小的非编码RNA,是宿主mRNA的关键转录后调节因子。最近的研究表明miRNA可能在RNA病毒感染期间调节宿主反应。然而,miRNA在针对H5N1感染的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这项研究发现细胞miRNA miR-324-5p的表达在A549细胞中被下调,以响应RNA病毒H5N1,A / PR8 / H1N1和新城疫病毒(NDV)的感染并且用poly(I·C)转染。miR-324-5p通过靶向宿主细胞中的H5N1的PB1病毒RNA来抑制H5N1复制。此外,转录组分析显示miR-324-5p通过靶向JED1-STAT3途径的负调节因子CUEDC2来增强I型干扰素,III型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型基因(ISG)的表达。总之,这些发现强调miR-324-5p通过靶向病毒PB1和宿主CUEDC2抑制H5N1复制而在宿主防御H5N1中起关键作用。 高致病性甲型流感病毒(HPAIV)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构成大流行威胁。从2003年到2017年,H5N1 HPAIV造成453人死亡,使其死亡率高(52.74%)。这项工作表明,miR-324-5p通过直接靶向病毒基因组(从而抑制病毒基因表达)和细胞CUEDC2基因(干扰素途径的负调节因子(从而增强抗病毒基因))来抑制H5N1 HPAIV复制。该研究增强了microRNA在细胞对病毒感染反应中的作用的知识。此外有助于了解宿主细胞如何利用小RNA控制病毒负担。
  • 《Cell | 新冠病毒逃逸NKG2D杀伤的机制》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4
    • 2024年4月22日,麻省总医院Ragon研究所Wilfredo F. Garcia-Beltran、Julie Boucau共同通讯在Cell发表题为Evasion of NKG2D-mediated cytotoxic immunity by sarbecoviruses的文章,作者揭示了SARS-CoV-2和其他sarbecovirus逃避自然杀伤细胞和CD8+T细胞上NKG2D受体介导的细胞毒性细胞的一种新策略。 研究人员证明,SARS-CoV-2感染会导致受感染细胞表面NKG2D配体,特别是MIC-A/B的下调。进一步地,研究人员在体外实验发现这种下调是通过蛋白水解脱落发生的,且在新冠肺炎患者的人肺组织异种移植物和呼吸样本中得到了验证。而且,新冠肺炎患者血清可溶性MIC-A和MIC-B水平升高,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通过对SARS-CoV-2蛋白的系统测试,作者确定辅助蛋白(accessory protein)ORF6是导致MIC-A/B脱落的罪魁祸首。而ORF6在感染各种哺乳动物的sarbecovirus中是唯一保守的,这表明其进化适应可以逃避NKG2D介导的细胞毒性免疫——NKG2D在哺乳动物中是高度保守的。尽管有这种免疫逃避策略,但研究表明,NK细胞能有效识别并消除受SARS-CoV-2感染的细胞,限制病毒传播。有趣的是,NK细胞的CD56-bright亚群对SARS-CoV-2感染的细胞表现出最强烈的反应,挑战了这些细胞毒性较小的传统观念。 作者证明,用单克隆抗体7C6抑制MIC-A/B脱落,可以以NKG2D依赖的方式进一步增强了NK细胞对SARS-CoV-2感染细胞的识别和杀伤。这一发现突出了7C6作为新冠肺炎和未来非典病毒爆发的免疫疗法的潜在治疗价值。 总之,这项研究阐明了SARS-CoV-2的一种新的免疫逃避策略,并确定了导致这种策略的罪魁祸首病毒蛋白ORF6。此外,它揭示了治疗干预7C6的潜力。这些发现有助于我们理解宿主与病原体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