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RNA hsa-miR-324-5p通过靶向病毒PB1和宿主CUEDC2抑制H5N1病毒复制》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 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9-14
  • 微小RNA(miRNA)是小的非编码RNA,是宿主mRNA的关键转录后调节因子。最近的研究表明miRNA可能在RNA病毒感染期间调节宿主反应。然而,miRNA在针对H5N1感染的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这项研究发现细胞miRNA miR-324-5p的表达在A549细胞中被下调,以响应RNA病毒H5N1,A / PR8 / H1N1和新城疫病毒(NDV)的感染并且用poly(I·C)转染。miR-324-5p通过靶向宿主细胞中的H5N1的PB1病毒RNA来抑制H5N1复制。此外,转录组分析显示miR-324-5p通过靶向JED1-STAT3途径的负调节因子CUEDC2来增强I型干扰素,III型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型基因(ISG)的表达。总之,这些发现强调miR-324-5p通过靶向病毒PB1和宿主CUEDC2抑制H5N1复制而在宿主防御H5N1中起关键作用。

    高致病性甲型流感病毒(HPAIV)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构成大流行威胁。从2003年到2017年,H5N1 HPAIV造成453人死亡,使其死亡率高(52.74%)。这项工作表明,miR-324-5p通过直接靶向病毒基因组(从而抑制病毒基因表达)和细胞CUEDC2基因(干扰素途径的负调节因子(从而增强抗病毒基因))来抑制H5N1 HPAIV复制。该研究增强了microRNA在细胞对病毒感染反应中的作用的知识。此外有助于了解宿主细胞如何利用小RNA控制病毒负担。

相关报告
  • 《MicroRNA hsa-miR-324-5p通过靶向病毒PB1和宿主CUEDC2抑制H5N1病毒复制》

    • 来源专题:新发突发疾病(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 编译者:张玢
    • 发布时间:2018-09-14
    • 微小RNA(miRNA)是小的非编码RNA,是宿主mRNA的关键转录后调节因子。最近的研究表明miRNA可能在RNA病毒感染期间调节宿主反应。然而,miRNA在针对H5N1感染的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尚不清楚。这项研究发现细胞miRNA miR-324-5p的表达在A549细胞中被下调,以响应RNA病毒H5N1,A / PR8 / H1N1和新城疫病毒(NDV)的感染并且用poly(I·C)转染。miR-324-5p通过靶向宿主细胞中的H5N1的PB1病毒RNA来抑制H5N1复制。此外,转录组分析显示miR-324-5p通过靶向JED1-STAT3途径的负调节因子CUEDC2来增强I型干扰素,III型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型基因(ISG)的表达。总之,这些发现强调miR-324-5p通过靶向病毒PB1和宿主CUEDC2抑制H5N1复制而在宿主防御H5N1中起关键作用。 高致病性甲型流感病毒(HPAIV)继续在全球范围内构成大流行威胁。从2003年到2017年,H5N1 HPAIV造成453人死亡,使其死亡率高(52.74%)。这项工作表明,miR-324-5p通过直接靶向病毒基因组(从而抑制病毒基因表达)和细胞CUEDC2基因(干扰素途径的负调节因子(从而增强抗病毒基因))来抑制H5N1 HPAIV复制。该研究增强了microRNA在细胞对病毒感染反应中的作用的知识。此外有助于了解宿主细胞如何利用小RNA控制病毒负担。 出处:《病毒学杂志》 题目:MicroRNA hsa-miR-324-5p Suppresses H5N1 Virus Replication by Targeting the Viral PB1 and Host CUEDC2 | Journal of Virology 网址:http://jvi.asm.org/cgi/content/short/92/19/e01057-18?rss=1 NSTL重大疾病防治领域信息门户编译
  • 《Nature | 高致病性禽流感H5N1病毒向奶牛蔓延》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26
    • 2024年07月25日,康奈尔大学兽医学院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Spillover of 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5N1 virus to dairy cattle的研究论文。 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H5N1病毒已成为全球家禽业和野生动物种群的一个重大威胁。该病毒不仅导致了数百万家禽和数千野生鸟类的死亡,而且其跨物种传播的能力引起了科学界和公共卫生领域的广泛关注。尽管H5N1病毒主要影响禽类,但近年来,它已经溢出到多种哺乳动物,包括猫、狐狸、熊和海豹等,甚至在极地地区造成了北极熊和南极洲的海鸟死亡。这种跨物种传播不仅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威胁,也引发了对病毒可能适应人类宿主并引发大流行的担忧。然而,关于H5N1病毒如何在不同物种间传播、其在哺乳动物宿主中的感染动态以及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我们仍然知之甚少。 该研究提供了关于高致病性禽流感(HPAI) H5N1病毒在家畜中的传播和跨物种溢出的深入见解。HPAI H5N1病毒不仅在乳牛中引起了显著的临床症状,包括食欲减退、呼吸窘迫和奶量下降,而且病毒在乳牛的乳腺组织中显示出高度的嗜性,导致病毒在牛奶中高效复制和排出。这些发现揭示了病毒在家畜中传播的潜在风险,以及可能对公共卫生构成的威胁。 通过对病毒基因组的分析,确认了HPAI H5N1病毒B3.13基因型的存在,这一基因型由多个不同的流感病毒基因片段重组而成。流行病学和系统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病毒在不同农场间的传播路径,包括通过乳牛的迁移、野生动物以及可能的污染物传播。这些结果强调了在农场中实施有效生物安全措施的重要性,以防止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H5N1病毒在乳牛和其他哺乳动物中的传播不仅增加了病毒适应新宿主并引发人类感染的风险,而且也突显了需要加强监测和控制措施,以减少病毒在动物种群中的流行,并降低其对人类健康的潜在影响。这些数据为制定针对性的防控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并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疫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