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微滴(气溶胶)介导酶催化反应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9-13
  • 微滴(气溶胶)是大气中最丰富的颗粒类型之一,是水相物质向大气转移的重要介质和信息载体,其中含有丰富的细菌、病毒、脂质、酶等。长期以来,微滴(气溶胶)中的生物酶活性及其催化机制是被忽视的重要问题。近年来微滴化学研究发现,微滴(气溶胶)中的部分酶活性相较于普通本体溶液高1-2个数量级,但微滴增强酶活性的机制尚不明确。为此,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的丁家旺/秦伟团队通过振动斯塔克光谱,确认了微滴(气溶胶)中界面处的过氧化物酶内部电场被显著增强,并基于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微滴(气溶胶)增强过氧化物酶催化活性以及选择性的机制。

    利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典型分子抑制剂-苯并羟肟酸(BHA),并基于振动斯塔克效应,探测了本体溶液和微滴(气溶胶)界面处HRP的内部电场。研究进一步测量了微滴(气溶胶)中HRP的催化动力学和催化选择性,首次发现了微滴(气溶胶)可以增强酶催化反应的选择性(反应路径选择性和底物选择性)。通过密度泛函理论和分子动力学模拟,证实了微滴(气溶胶)界面超强电场(107V cm-1)是增强HRP内部电场,并影响催化活性和催化选择性的关键机制。本研究不仅明确了微滴(气溶胶)增强酶活性的机制,还进一步探索了微滴反应器在高灵敏生物分析和高效生物合成的应用。

    研究中提出的利用微滴界面高电场调控酶催化的策略,对于模拟酶、单原子催化剂和其他人工催化剂的催化应用具有借鉴意义。研究揭示的微滴调控的酶促反应机制在环境分析应用、化学合成、污染物降解、微滴(气溶胶)环境地球化学过程研究等领域有重要意义。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权威化学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并被选为Supplementary Cover。

    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2006208、22174160)、山东省泰山学者计划(tspd20181215、tsqn201909163)、中国科学院海洋大科学研究中心重点发展项目(COMS2020J06)、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研究组群(YIC-E351030501)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jacs.4c06171

  • 原文来源:https://yic.cas.cn/xwzx/kydt/202409/t20240903_7332676.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贝类寿命研究中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18
    • 抗衰老机制一直是生命科学前沿热点问题,这个问题在人类和陆生模式生物中已进行了较为深入广泛的研究,但是鲜有关于海洋无脊椎动物寿命决定机制的研究报道。紫扇贝和海湾扇贝同为Argopecten属扇贝,但在长期进化的过程中演化出截然不同的寿命。海湾扇贝的寿命一般不超过14个月,而紫扇贝的寿命可长达7-10年,海湾扇贝与紫扇贝的种间杂交一代寿命比海湾扇贝显著延长,且表现出极其显著的生长优势,因此紫扇贝和海湾扇贝是研究自然条件下海洋动物寿命决定机制的理想模型。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王春德研究团队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系统研究,首次揭示了IIS通路核心基因的遗传变异在两种扇贝寿命决定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发表于Aquaculture和Frontiers in Physiology。 胰岛素/IGF-1信号(IIS)通路是陆生模式生物调控其衰老和寿命的保守途径,其中FoxO和PTEN作为重要调节器在该通路中起着关键的调控作用。团队利用前期完成的紫扇贝和海湾扇贝的高质量基因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FoxO和PTEN在进化过程中受到了选择,PTEN的特征基序HCxxGxxR邻近位点和FoxO蛋白邻近AKT磷酸化位点的氨基酸发生了变异。此外,两种扇贝的FoxO在转录激活结构域附近发生了变异,可能会导致不同的FoxO转录活性。因此,推测这些关键位点的变异可能导致FoxO和PTEN活性的改变。在陆生模式生物中,营养限制可导致IIS通路活性被抑制,提高FoxO和PTEN的活性,从而延长寿命。团队发现,营养限制导致两种扇贝的FoxO和PTEN表达均显著上调,但海湾扇贝对营养限制响应速度更快、幅度更大。电离辐射刺激后,紫扇贝的死亡率显著低于海湾扇贝,表现出更强的抗损伤和修复能力。辐照后FoxO的表达量在紫扇贝闭壳肌中显著升高,而在海湾扇贝中显著降低;PTEN的表达量在紫扇贝闭壳肌中显著升高,而在海湾扇贝中则无显著变化。敲降FoxO和PTEN基因的表达后,抗氧化酶SOD和CAT基因的表达量显著降低,同时老化标志酶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显著升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IIS通路的核心基因FoxO和PTEN可通过营养感受、DNA损伤修复、抗氧化等作用实现代谢保护、基因组稳定性维持以及有害自由基消除,从而证明IIS通路关键基因的遗传变异在海湾扇贝和紫扇贝的寿命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果将为动物寿命决定机制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提升对动物衰老和寿命决定机制理论的认知,同时可为培育长寿命杂交扇贝提供理论基础,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该研究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农业良种工程项目、山东省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和烟台市科技计划项目的支持。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王媛(博士研究生)和许瀚之分别为两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卢霞副研究员为两篇论文的通讯作者。 论文信息:Yuan Wang, Xia Lu*, Chunde Wang, Junhao Ning, Min Chen, Ke Yuan, 2022. Potential roles of FoxO in promoting longevity in larger Argopecten scallops. Aquaculture, 561: 738690. DOI: 10.1016/j.aquaculture.2022.738690. Hanzhi Xu, Xia Lu *, Chunde Wang, Junhao Ning, Min Chen, Yuan Wang, Ke Yuan, 2022. Potential roles of PTEN on longevity in two closely related Argopecten scallops with distinct lifespans. Frontiers in Physiology, 1386. DOI: 10.3389/fphys.2022.872562 论文链接: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44848622008079 https://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hys.2022.872562/full?utm_source=dlvr.it&utm_medium=twitter
  •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纸基芯片检测环境微囊藻毒素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1-08
    • 近年水华、赤潮现象频发,监测藻类及其代谢物浓度对于水质监测意义重大。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具有强烈促癌作用的环状寡肽肝毒素,在众多蓝藻毒素中其毒害能力最强,致病机理是通过抑制肝细胞中蛋白磷酸酶的活性,诱发细胞角蛋白高度磷酸化,致使哺乳动物肝细胞微丝分解、破裂和出血,同时还会对动物的肾脏等器官作用导致生理病变。然而以往开发出的多种检测微囊藻毒素的方法复杂且昂贵,因此,先进的荧光纳米传感器在检测微囊藻毒素方面表现出巨大的潜力。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团队李博伟研究员、齐骥博士等在构建痕量环境非荧光物质的检测技术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研究成果“基于纸基芯片的分子印迹非荧光微囊藻毒素间接荧光检测策略”(Molecular imprinting-based indirect fluorescence detection strategy implemented on paper chip for non-fluorescent microcystin)发表在最新一期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荧光纳米传感器因其在化学、生物学检测中的简便、灵敏和高通量而备受关注,是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由于微囊藻毒素不能增强/猝灭量子点的荧光发射,难以直接荧光检测,团队利用电荷转移效应和分子印迹技术开发了一种通用的间接荧光传感策略,用于高灵敏、高选择性、快速检测微囊藻毒素。在该策略中,以微囊藻毒素作为模型分析物设计间接荧光传感机制,用分子印迹聚合物(MIPs)薄膜包裹铁酸锌纳米颗粒(ZnFe2O4@MIPs)作为模拟猝灭剂,并与荧光量子点结合制备功能化纸基芯片。在识别过程中,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印迹空腔不仅充当捕获微囊藻毒素分子的结合位点,还作为连通铁酸锌纳米颗粒和荧光量子点之间电子转移的唯一途径,在微囊藻毒素存在情况下,印迹空腔被微囊藻毒素所占据,阻碍了铁酸锌纳米颗粒和荧光量子点之间电子转移,从而导致量子点荧光强度恢复。本研究首次设计了“可滑动夹”型纸基芯片,无需样品前处理,构建了在复杂环境下痕量、高效检测微囊藻毒素的多功能平台,并应用于无锡太湖实际水样中的微囊藻毒素快速灵敏检测(检测限为0.43 μg/L,时间为20 min)。该策略是对荧光惰性类目标物的高灵敏检测的一种重要尝试。  该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项目的支持。文章通讯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陈令新研究员。 文章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2244-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