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首次发现白化的小鸊鷉》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 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3-11-18
  • 本文内容转载自“合肥市人民政府发布”微信公众号。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E3kbq7zlCucI-KQXPa1u_w

    2023年11月10日下午,巢湖生物资源鸟类调查组在巢湖调查时远远发现一群小鸊鷉(pì tī)里竟然有一只白色的小鸟。仔细观测后才发现,原来是一只白化的小鸊鷉。这只白化的小鸊鷉,羽色与正常的小鸊鷉相差甚远,因此也显得格外引人注目。因为其雪白的羽毛,又被人们称为“雪鸊鷉”。

    在人类眼中,缺乏黑色素导致异常变白的动物往往显得格外美丽。白化动物由于外表十分显眼,隐蔽性差,视力也不好,这都会影响捕食的成功率,同时又容易被天敌发现。此外,白化动物由于是群体中的异类,往往会被同类排斥,这些因素导致它们生存更加艰难。

    小鸊鷉在合肥为留鸟,它们善游泳和潜水,亦能行走和飞行,但飞行能力较弱,在水面起飞时需要在水面涉水助跑一段距离才能飞起。

    值得一提的是,有很多人会误以为小鸊鷉是鸭子,其实它们和鸭子是不同种,它们的嘴是尖尖的,适合抓鱼的尖嘴,而鸭子的嘴巴是扁扁的。它们的两只脚长在身体后段,脚丫也和鸭子不同,普通的鸭子的脚是一个扇形的脚蹼,而小鸊鷉的脚蹼是脚趾的两侧皮肤向外延伸,使脚趾变成了花瓣一样的形状,每根脚趾仍然是独立的,这种被称为“瓣蹼足”。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BMQAu4_9izf-jhDlqaodog
相关报告
  • 《陨石中首次发现超导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3-30
    •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近日消息称,美国科学家在两块不同的陨石中发现了超导材料,这是超导材料在太空中形成的第一个证据。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罕见的天然形式的超导材料,还为人类寻找室温超导材料点燃了新希望。   超导材料即超导体,指在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的导体。在实验中,若导体电阻的测量值低于10-25Ω,可以认为电阻为零。而超导体不仅具有零电阻的特性,还可以完全抗磁性。因此超导体在传输过程中几乎没有能量耗损,还能在每平方厘米上承载更强的电流。而一般常规材料,在导电过程中都会消耗大量能量。然而,目前大多数超导体仅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下工作。   研究者一直试图在实验室制造超导材料,此前部分科学家也曾认为,太空中的一些极端环境——尤其是天文事件下极端的高温和压力,可能会让物质产生特殊的相,因此或许可以期待太空的特殊环境形成超导材料。对地球上的人们来说,陨石就是一个“从天而降”的绝佳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一直还未有研究在陨石中发现类似超导化合物的报告。   鉴于此,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为寻找太空样品中的超导现象,利用一种叫做磁场调制微波光谱的技术(MFMMS,一种主要用于寻找超导现象的高灵敏度技术),对来自15种不同陨石的碎片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研究团队的测量结果,其中两块陨石内,都含有微量的来自外太空的超导微粒。进一步分析得出,超导现象可能源自其中铅、铟和锡的合金。   这二者其中之一是191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铁陨石蒙德拉比拉,该陨石总重量达22吨,是迄今发现最大的陨石之一;另一个样本则是25年前在南极洲被发现的罕见陨石GRA 95205。   论文作者之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詹姆斯·瓦姆普乐表示,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超导非常地重要以及不寻常,因为这意味着,在地外环境中可能存在超导。   此外,研究人员也指出,目前已经分别从两块完全不同的陨石中发现了超导材料,由于人类掌握陨石的样本并不丰富,因此未来可能会从太空环境发现更多的超导材料。而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会对反向影响展开研究,因为超导材料的特性也许也会对太空环境产生人们未曾预见的结果,譬如,超导粒子对附近磁场的影响等等。     总编辑圈点   人类最初发现超导体是在1911年,如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科学家还在探索低压、高温下实现材料超导性的方法并将其用于生活中。如今这一结果还仅仅是初步阶段,但已经足以表明陨石不仅仅是从天而降的太空碎片——它们还携带了人类从未见过的、可能比太阳系本身还古老的物质。这些陨石当初在极端温度和压力下形成,这种条件远远超越了地球上任何实验室的能力,因此,它们会是人类寻找新化合物的理想沃土。
  • 《长江上游发现中华鲟成鱼系30多年来首次发现》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9-07
    •   前日,长航公安忠县派出所与忠县渔政部门在忠县大扬码头共同放生一尾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   这是30多年来长江上游首次发现中华鲟野生(高度疑似)成鱼。这条中华鲟长约1.8米重达60余公斤,系忠县顺溪一杨姓渔民在渔业捕捞作业中误捕。   喜 一网捞到百斤巨鱼   24日,忠县渔民老杨和往常一样,撒网、收网,刚起网,就感觉特别沉。难道挂了石头?这劲头,少说也得上百斤,这可不像是捞到了鱼。老杨心想完了,运气好弄破渔网,运气不好,渔网都得丢了。为了尽可能减少损失,他小心拖网,竟然还能拖动。老杨这下可开心了,应该是个大家伙。起网后,大家伙现身,个头和成年人差不多。老杨一眼就认出了这家伙,“中华鲟!”老杨惊呼。   赞 知道是国宝主动报告   “反正是个宝贝,可不敢怠慢它!”老杨说,他将中华鲟小心安顿在鱼舱后急忙报了警。   接警的是长航公安忠县派出所。得知渔获大型中华鲟,派出所民警立即启动联动机制,随后与渔政工作人员赶赴现场。   “好家伙!几十年没见了。”现场见到这条上百斤重的大家伙,派出所副所长李金城和同事们都不敢相信。从事10多年渔业执法的渔政工作人员也从未亲眼见过这么大的中华鲟。   考虑到渔舱狭小又没有供氧设备,渔政工作人员和民警齐力将中华鲟从渔船的鱼舱中转移到带有氧气泵的水箱中,以便对其进行体检和评估。   别 众人挥手送归长江   渔政工作人员对这尾中华鲟进行仔细检查,未发现有受伤情况。他们又请教了渔业专家,并根据专家建议对中华鲟相关体征进行鉴别和记录。这尾中华鲟高度疑似野生,本身没有外伤,无需人工干预救助。为避免人工环境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加之专家赶往现场时间较长,建议先行放生。   随后民警与渔政工作人员准备将中华鲟放归长江。   长1.8米,体重60余公斤……进行基本的测量后,这尾中华鲟被送到距离捕获地不远的江边。众人齐力将它从水箱中抬了出来。正值周末,江边玩耍的居民听闻放生中华鲟,都围过来看热闹。   “哇!好大哟!”现场的小朋友惊呼,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这是国宝,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一旁的家长给小朋友科普了起来。   中华鲟被抬出水箱,松开尾鳍,中华鲟几个甩尾,迅速消失在江面中……   奇 30多年来第一次发现   这条中华鲟的发现,之所以让现场渔政工作人员欣喜不已是有原因的。现场渔政执法人员介绍,“这次发现的是野生(高度疑似)成鱼,是性成熟、具备繁殖能力的个体,实在难得。”   据了解,野生中华鲟一度在长江上游绝迹。13年前的2004年,在长江上游绝迹20年的中华鲟首次现身。当年12月,忠县一渔民在长江忠县段误捕一尾中华鲟,该中华鲟长37.1厘米,重0.2公斤,是一尾幼龄中华鲟。渔政部门当即对其进行消毒和放生处理。   渔业专家介绍,中华鲟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年到14年。   渔政工作人员介绍,近年来,长江上游的忠县至万州段,中华鲟偶有发现,但发现的中华鲟都以人工繁殖放生的居多,而且个体相对都比较小,30多年来还没有发现性成熟的个体,更不要说野生个体。   据研究,中华鲟的产卵群体中,雄鱼年龄一般为9~22岁,体重40~125公斤;雌鱼为16~29岁,体重172~300公斤。据观察,中华鲟每年平均增长速度较快,雄鱼5~8公斤,雌鱼为8~13公斤。但从幼鱼长到大型成鱼需8~14年。其性成熟较晚,达到初次性成熟,就可以繁殖后代了。   小常识   水中大熊猫——中华鲟   鲟是一亿五千万年前中生代留下的稀有古代鱼类,中华鲟生命周期较长,最长寿命可达40龄,是中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水中大熊猫”之称,具有很高的科研、药用和观赏价值。   中华鲟是典型的溯河洄游性鱼类。平时生活在东海、南海的沿海大陆架地带,在海中生长发育。刚出膜的仔鱼带有巨大的卵黄囊,形似蝌蚪,顺水漂流。次年春季,幼鲟渐次降河,5~8月份出现在长江口崇明岛一带,9月以后,幼鲟陆续离开长江口浅水滩涂,入海培育生长。(记者 夏祥洲 通讯员 朱明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