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陨石中首次发现超导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3-30
  •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近日消息称,美国科学家在两块不同的陨石中发现了超导材料,这是超导材料在太空中形成的第一个证据。这一发现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它是罕见的天然形式的超导材料,还为人类寻找室温超导材料点燃了新希望。
      超导材料即超导体,指在某一温度下,电阻为零的导体。在实验中,若导体电阻的测量值低于10-25Ω,可以认为电阻为零。而超导体不仅具有零电阻的特性,还可以完全抗磁性。因此超导体在传输过程中几乎没有能量耗损,还能在每平方厘米上承载更强的电流。而一般常规材料,在导电过程中都会消耗大量能量。然而,目前大多数超导体仅在接近绝对零度的温度下工作。
      研究者一直试图在实验室制造超导材料,此前部分科学家也曾认为,太空中的一些极端环境——尤其是天文事件下极端的高温和压力,可能会让物质产生特殊的相,因此或许可以期待太空的特殊环境形成超导材料。对地球上的人们来说,陨石就是一个“从天而降”的绝佳研究对象。但长期以来,一直还未有研究在陨石中发现类似超导化合物的报告。
      鉴于此,来自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美国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人员,为寻找太空样品中的超导现象,利用一种叫做磁场调制微波光谱的技术(MFMMS,一种主要用于寻找超导现象的高灵敏度技术),对来自15种不同陨石的碎片进行了详细研究。根据研究团队的测量结果,其中两块陨石内,都含有微量的来自外太空的超导微粒。进一步分析得出,超导现象可能源自其中铅、铟和锡的合金。
      这二者其中之一是1911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铁陨石蒙德拉比拉,该陨石总重量达22吨,是迄今发现最大的陨石之一;另一个样本则是25年前在南极洲被发现的罕见陨石GRA 95205。
      论文作者之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詹姆斯·瓦姆普乐表示,自然条件下形成的超导非常地重要以及不寻常,因为这意味着,在地外环境中可能存在超导。
      此外,研究人员也指出,目前已经分别从两块完全不同的陨石中发现了超导材料,由于人类掌握陨石的样本并不丰富,因此未来可能会从太空环境发现更多的超导材料。而另一方面,研究人员也会对反向影响展开研究,因为超导材料的特性也许也会对太空环境产生人们未曾预见的结果,譬如,超导粒子对附近磁场的影响等等。
        总编辑圈点
      人类最初发现超导体是在1911年,如今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科学家还在探索低压、高温下实现材料超导性的方法并将其用于生活中。如今这一结果还仅仅是初步阶段,但已经足以表明陨石不仅仅是从天而降的太空碎片——它们还携带了人类从未见过的、可能比太阳系本身还古老的物质。这些陨石当初在极端温度和压力下形成,这种条件远远超越了地球上任何实验室的能力,因此,它们会是人类寻找新化合物的理想沃土。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0-03/30/content_442425.htm?div=-1
相关报告
  • 《日本研究人员利用大数据加速发现新的热电和超导材料》

    • 来源专题:后摩尔
    • 编译者:shenxiang
    • 发布时间:2019-01-08
    • 研究人员在发表在《先进材料科学与技术》杂志上的研究中说:“数据驱动的方法显示出加速发现新的热电和超导材料的潜力。” 超导体是一种几乎没有电阻的导电材料。超导材料改善了磁共振成像(MRI)领域,并导致了粒子对撞机的发展,可用于与原子分裂有关的研究。目前可用的超导材料只能在极低的温度下工作。如果研究人员能够找到在环境温度下工作的超导材料,那么电就可以在不损失能量的情况下进行远距离传输。 目前寻找这些材料的方法有些随机,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者的直觉、经验和运气。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的材料科学家Yoshihiko Takano及其同事证明,通过使用特定搜索参数筛选无机材料数据库,可以提供一种更系统的方法来寻找超导材料。 他们通过Atomwork搜索无机材料的大型数据库。在之前的研究中,使用同样的方法,研究小组确定了snbi2se4(锡、铋和硒的化合物)是一种潜在的超导体。实验表明事实确实如此。 但是,snbi2se4需要非常低的温度和高压才能成为超导材料。研究小组再次通过数据库进行了搜索,选择了与snbi2se4晶体结构相似但“带隙”更窄的材料,这是一种与原子结构相关的属性,它允许电子从一个能级跳到另一个能级,从而参与导电性。 他们的最佳选择是Pbbi2te4(由铅、铋和碲形成)。他们合成了pbbi2te4晶体,检查了它们的结构、化学成分和其他性能,发现这些性能符合预期。他们将这些晶体暴露在高压和不同温度下,发现PbBi2te4的电阻随着压力的增加而降低,在10千兆帕时达到超导状态,大约是SnBi2se4超导所需压力的一半。 “这项工作为下一代数据驱动材料科学的重要第一步提供了一个案例研究,”该团队总结道。
  • 《超导材料中发现新量子临界性》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11-05
    • 利用固态核磁共振(ssNMR)技术,美国能源部艾姆斯实验室科学家在超导材料中发现一种新的量子临界性,有助于更好理解磁性与非常规超导性之间的联系。相关论文发表在最近一期的《物理评论快报》上。 大多数铁—砷超导体都显示出磁性和结构(也被称为向列)转变,但这种转变在超导状态中起什么作用,让科学家很费解。 此次,艾姆斯实验室制造的包含钙、钾、铁和砷以及少量镍的CaK(Fe1-xNix)4As4化合物,呈现出被称为刺猬自旋新磁态——无向列跃迁的晶体反铁磁态。 “旋转或向列波动被认为对非常规超导性起重要作用。”艾姆斯实验室资深科学家尤基·弗露卡瓦(Yuji Furukawa)说,“使用这种新型化合物材料,我们希望只检测其磁波动,而核磁共振是最敏感的检测技术之一。使用固态核磁共振技术,我们发现CaK(Fe1-xNix)4As4化合物中,恰好出现了刺猬自旋晶体反铁磁的量子临界性。磁性量子临界性的发现表明,自旋波动是超导的主要驱动因素。” 评论认为,这是一种新型的磁性排列形式,在正常状态下,高压下超导电性和磁性之间存在着这种有趣的相互作用——高温超导性可能来自接近量子临界的反铁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