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科大李成明教授团队研制的金刚石扩热板成功应用于北斗系列卫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1-04
  • 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北斗三号基本系统建成,提供全球服务,这标志着北斗系统正式从区域走向全球。巴基斯坦的交通运输、港口管理,印尼的土地规划、海岸线测绘,中俄的农业自动化……从光耀亚太,到拥抱全球,北斗与世界分享中国“奇迹”。

    自去年11月我国发射北斗三号首发双星开始, 一年19星,北斗三号系统用惊人的速度再次刷新了星座部署的记录。在这一系列的卫星发射中,北京科技大学新材料技术研究院李成明教授科研团队做出了特殊贡献,使中国航天器散热又获得一个新突破。

    鉴于电子器件发展迅速,新一代导航卫星、载人飞船的高能电源组件热流密度极高,几乎可达到甚至超过500W/cm2,同时由于空间环境影响,热控元件要求小而轻,这使得传统的换热方式难以平衡体积小、散热快两项关键要求。随之极可能出现电子器件集成系统因散热不足导致器件失效,直至毁灭性破坏的结果。为解决航天领域超高热流密度元件的散热问题,北京科技大学李成明教授团队研制的金刚石膜扩热片作为北斗导航卫星相控阵组件的核心热管理元件进入太空,目前在轨运行稳定,表现良好。在北斗三号系统中前后共有3颗导航卫星装载此热控元件上天。

    时间紧、任务重、风险高,为了完成这项超高热流密度器件散热任务,李成明教授团队承受着极大压力,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于2016年2月通过了金刚石膜作为组网星高导热器件的评审,历时一年半,交付了几百件合格样品。为了确保产品质量,团队在生产工艺、产品加工、表面修饰等过程中不断调整进步,最终在团队的齐心协作以及绝不动摇的信心和决心下,成功的完成了这项任务,为中国航天领域提供了一种解决极高热流密度热排散的最佳方案!

    此项研究成果与传统热沉材料相比优势显著:利用金刚石的极高热导率,快速降低组件温度;明显缩小TR模块间的温度梯度,实现等温化;长期工作耐受温度高,提高热控元件的使用寿命;明显降低热控元件的重量,在高导热的同时具备重量优势。

    李成明教授团队在国内外金刚石领域有着重要影响,多年来一直瞄准金刚石领域发展前沿,实现了和国家重大需求紧密结合,是一支硕果累累的科研团队。

    在国防装备领域中,该团队所研制的金刚石微槽道散热器目前已成功应用在2016年6月26日搭载长征七号运载火箭飞行的多用途飞船缩比返回舱。将金刚石的极高导热率和微槽道增大换热面积的优点结合,在轨飞行实验表明,金刚石微槽道可承受的最高热流密度高达500W/cm2,能够满足极高热流密度航天器散热要求。此研制成果不仅在热管理领域取得极大突破,在金刚石领域也是一鸣惊人,成型金刚石微槽道散热器的金刚石膜厚度要求3mm以上,这在国内乃至世界范围的金刚石厚膜生长都是一项重大成就,明显带动超硬材料微纳加工、金刚石半导体工艺等领域技术发展,并强力冲击钛合金、铝镁合金高精度加工领域中金刚石复合材料的应用!

    为推动金刚石在国防科技、电子器件等领域的广泛应用,李成明教授科研团队仍将秉承着“开放、合作、竞争、进步”的方针,不断推进技术突破和原始创新,在中国智造这条大道上继续前进!

  • 原文来源:http://www.xincailiao.com/news/news_detail.aspx?id=387381
相关报告
  • 《我国首次将星载铷钟应用于海洋二号卫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7-09-25
    • 记者近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获悉,该院203所雷达高度计铷钟鉴定件通过了验收测试。这是海洋二号卫星第一次采用铷原子钟。采用铷钟后,年均高度误差理论上可以精确到毫米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   海洋二号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观测卫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并且不受天气影响的微波观测功能,使我国海洋卫星首次以厘米级定轨的精度,全天时、全天候获取宝贵的海洋动力环境数据,极大地提升我国海洋监管、海权维护和海洋科研的能力。   据了解,过去海洋二号卫星A星是采用GPS锁定晶振方式,实时校准晶振的准确度,以实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晶振一旦失去GPS信号,或者测量期间信号中断,卫星系统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将大打折扣。   专家介绍,海洋卫星的铷原子钟技术设计延续了北斗铷原子钟的设计,北斗卫星是成熟产品,这样可以降低新产品的质量风险。过去采用晶振,在同一区域测量海平面的年均高度误差不超过几个厘米。采用铷钟后,年均高度误差理论上可精确到毫米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由于原子钟漂移率很低,卫星整个寿命周期不用校准,铷原子钟自己维持,每时每刻都能获得准确数据。   据悉,后续海洋卫星B星和C星也将采用铷钟。203所同时还完成了海洋二号卫星星载微波辐射计定标工作,该辐射计对云层、雨区、植被和地面浅层有良好的透射性,遥感不受昼夜限制,确保了大气参数、地表参数、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全球、全天候、全天时遥感数据的准确性。
  • 《北斗卫星全球组网之后,将如何影响你我生活?》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7-03
    • 新华社北京6月28日消息,北斗组网之后如何运转?将对生活产生哪些影响?近日,随着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星座部署全面完成,记者采访了解到,依托天上的北斗卫星组网,以及地面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北斗将以更强的功能、更优的性能,迸发出更多活力,赋能各行各业,服务全球、造福人类。 智慧“大脑”忙管理,随时在线全覆盖 北斗导航是一个庞大、复杂的航天系统工程,其天地组网协同运行涉及几十个系统、几万台套设备的统筹调度与监控管理,如何确保它们“统一行动听指挥”? 在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介绍,中国电科研制的北斗三号管理控制中心相当于智慧“大脑”,可指挥空间段和地面段的协同运行、地面天线和各类观测设备统筹调度,以及导航电文的编辑、上注等。 为实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星地一体化管理与控制,中国电科攻克多项关键技术,研发多项创新性成果,最终实现全网卫星的跟踪测量,解决了几十个系统、上万台套设备的控制难题。 为确保北斗卫星发射任务安全发射、成功入轨和稳定运行,中国电科陆、海、天全方位布局地面雷达、地面测控站、海上测量船以及中继卫星,打造出一张全覆盖的测控网,为北斗卫星的航天测控提供随时在线服务。 天上地上“都有网”,地基增强来帮忙 不仅是天上的北斗卫星组网,在地面还有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来帮忙。 北斗地基增强系统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于2014年9月启动研制建设,由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承担系统建设总体任务,是在一个系统内集成米级、分米级、厘米级和后处理毫米级四类高精度服务,这在国内外尚属首创。 目前,该系统已形成由超过2500个地基增强站组成的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全国一张网”,系统能力达到国外同类系统技术水平。 2015年8月,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合资成立了高精度位置服务平台——千寻位置网络有限公司,以高精度为切入点,融合“互联网+”和“北斗+”发展,打造高精度服务云平台,致力于把北斗高精度时空服务打造成面向大众、触手可及、随需而用的公共服务。 “北斗不仅仅是部署于高空的卫星导航系统,更是和每一位老百姓息息相关的国家重大时空基础设施。”千寻位置首席执行官陈金培说,天上有北斗卫星系统,地上有北斗地基增强系统,卫星信号在地面有时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强化计算。 近年来,北斗高精度及北斗辅助快速定位用户突破5亿。目前中国兵器工业集团联合中国移动、中国电科正在抓紧建设北斗三号区域短报文应用服务平台,将有力推动北斗高精度、短报文服务与5G、大数据、云计算等融合创新。 “北斗”飞入百姓家,赋能各行各业 快递外卖配送车可以协助公安交警取证、参与城市应急调度救援,从配送车辆的定位数据可以分析城市消费区分布,快递公司通过分析配送数据和行驶数据可以优化配送路径…… 在浙江,一系列基于北斗空间定位技术的应用,随着最后一颗北斗三号组网卫星成功发射入轨,正在逐渐成为现实。 “组网成功后,北斗空间定位技术将更多地应用到民生领域。”杭州北斗时空研究院技术总监陈正炜说,北斗不光是简单的定位和通信,而是作为上层应用的基础,还有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利用北斗高精度空间定位技术,当地给外卖和快递的配送车安装北斗高精度定位模组,通过地理位置实时上传,将车辆的道路行驶轨迹实时展示在地图上。 “误差只有厘米级,能很准确判断车辆在道路上的行驶情况,后台通过数据运算可以判断车辆是否闯红灯、是否违停,以此达到行业自治和规范。”陈正炜说。 除此之外,北斗技术的应用还能协助公安交警在重大案件或事故发生时取证。这些配送车辆未来还将被纳入城市应急调度系统,出现突发状况需要救援时,利用北斗定位技术快速找到就近车辆作为增援。 北斗全球组网卫星发射圆满收官,北斗系统服务全球则迎来全新开始。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表示,到2035年,中国将建成更加泛在、更加融合、更加智能的国家综合定位导航授时体系,进一步提升时空信息服务能力。北斗将以更强的功能、更优的性能,服务全球,造福人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