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次将星载铷钟应用于海洋二号卫星》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9-25
  • 记者近日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获悉,该院203所雷达高度计铷钟鉴定件通过了验收测试。这是海洋二号卫星第一次采用铷原子钟。采用铷钟后,年均高度误差理论上可以精确到毫米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

      海洋二号是我国第一颗海洋动力环境观测卫星,具有全球观测能力,并且不受天气影响的微波观测功能,使我国海洋卫星首次以厘米级定轨的精度,全天时、全天候获取宝贵的海洋动力环境数据,极大地提升我国海洋监管、海权维护和海洋科研的能力。

      据了解,过去海洋二号卫星A星是采用GPS锁定晶振方式,实时校准晶振的准确度,以实现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晶振一旦失去GPS信号,或者测量期间信号中断,卫星系统的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将大打折扣。

      专家介绍,海洋卫星的铷原子钟技术设计延续了北斗铷原子钟的设计,北斗卫星是成熟产品,这样可以降低新产品的质量风险。过去采用晶振,在同一区域测量海平面的年均高度误差不超过几个厘米。采用铷钟后,年均高度误差理论上可精确到毫米级,提高了一个数量级以上。由于原子钟漂移率很低,卫星整个寿命周期不用校准,铷原子钟自己维持,每时每刻都能获得准确数据。

      据悉,后续海洋卫星B星和C星也将采用铷钟。203所同时还完成了海洋二号卫星星载微波辐射计定标工作,该辐射计对云层、雨区、植被和地面浅层有良好的透射性,遥感不受昼夜限制,确保了大气参数、地表参数、海洋动力环境参数的全球、全天候、全天时遥感数据的准确性。

相关报告
  • 《我国首颗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成功发射》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1-19
    • 11月14日6时42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将海洋盐度探测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海洋盐度探测卫星是我国首颗用于海洋盐度信息获取的遥感卫星,填补了我国在星载海洋盐度探测技术方面的空白,完善了海洋卫星观测体系,可满足海洋、农业农村、减灾、气象等多行业用户对全球海洋盐度数据应用的迫切需求,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海洋盐度探测卫星采用新型综合孔径微波辐射测量体制,两个主要有效载荷综合孔径辐射计和主被动探测仪联合工作,全天候全天时同步获取对海洋盐度变化较为敏感的L波段辐射亮温、海面温度和粗糙度信息,反演获得全球高精度海洋盐度参数,同时也可获取陆表土壤湿度信息。该卫星将同前期组网运行的海洋二号系列卫星和中法海洋卫星构建一体化的海洋动力环境卫星体系,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中法海洋卫星发射成功,首次实现海风海浪同步观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10-31
    • 记者从国防科工局、国家航天局、自然资源部获悉,10月29日8时43分,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中法海洋卫星。 中法海洋卫星是两国合作研制的首颗卫星,将主要用于海洋动力环境监测。中方负责提供卫星平台、海风观测载荷以及发射测控,法方负责提供海浪观测载荷,卫星探测数据双方共享,将为海上船只航行安全、海洋防灾减灾、海洋资源调查提供服务保障。 中法海洋卫星首次实现海风和海浪同步观测。该星装载了中方研制的微波散射计和法方研制的海洋波谱仪,将在距地520公里的轨道上24小时不间断工作,实现在全球范围内对海洋表面风浪的大面积、高精度同步观测。有利于进一步科学认知海洋动力环境的变化规律,提高对巨浪、海洋热带风暴、风暴潮等灾害性海况预报的精度与时效。 中法海洋卫星是我国海洋卫星系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与已发射的海洋一号C星、海洋二号B星等卫星联合工作,进行探测数据的系统集成,大大提升海洋卫星的探测手段、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形成可见光、红外遥感、微波遥感相辅相成,全天时、全天候、高空间分辨率的海洋综合遥感体系,进一步提升和完善我国海洋立体观测能力。 中法海洋卫星基于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航天东方红CAST2000卫星平台,由航天东方红卫星有限公司抓总研制。中方地面应用系统由自然资源部所属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负责,并与法国地面应用系统进行数据交换。 为鼓励商业航天发展,此次发射搭载了1颗白俄罗斯国立大学研制的科教卫星,以及6颗国内有关单位研制的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卫星,是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第289次发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