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隐芽海藻捕光天线通过量子相位同步实现长寿命量子相干态》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6-30
  •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转换过程。捕光天线蛋白负责捕获光能并将其传递至反应中心,该过程的量子效率接近100%。由于水下透射光较弱,水下生存的藻类必须进化出与环境相适应的高效捕光和传能机制。量子相干传能被认为是一种优于经典传能路径的新机制,但捕光天线蛋白如何在室温及生命环境中保持数百飞秒的长寿命的量子相干态一直备受关注,迫切需要在理论和实验上给予双重肯定。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软物质物理实验室翁羽翔团队(SM6组)从理论和实验上证实别藻蓝蛋白allophycocyanin (APC)中的α84-β84藻蓝色素分子形成的激子对通过量子相位同步机制实现500飞秒的长寿命量子相干态(Zhu et al., Nat. Commun., 15, 3171, 2024),并证实色素扭曲构象导致藻蓝蛋白phycocyanin 620 (PC620)中不存在色素激子对及量子相干态传能(Wang et al., J. Chem. Phys., 161, 085101, 2024)。

    本团队在另外一种海藻捕光天线,即隐芽海藻捕光天线藻红蛋白phycoerythrin 545 (PE545) 中,再一次利用二维电子态相干光谱证实了藻红色素激子对(PEB 50/61C-PEB 50/61D)存在270飞秒的长寿命量子相干态。PE545包含八个色素,但仅存在一对激子耦合色素对。该色素对的耦合强度为92 cm-1,能级差为1080 cm-1,并存在与激子对能隙近共振的1150 cm-1振动模。不同色素的吸收光谱高度重叠,严重干扰了对PE545量子相干态的指认。本工作利用双垂直交叉偏振瞬态光栅实验证实近共振模1150 cm-1 参与激子—振动耦合相干态传能。利用全平行偏振、激发态分辨的二维电子光谱,确认了PEB 50/61C-PEB 50/61D色素对的低能级激子态的相干态寿命约为270飞秒,而对照样品PE545单体的相干态寿命仅为120飞秒。同时,近共振模1150cm-1仅在低能级激子态的动态斯托克斯位移相干光谱中消失,说明该振动模不参与低能级激子态的能量耗散,促进了长寿命的量子相干态的形成。本工作通过探究PE545中的量子相干传能过程,揭示分子二聚体通过激子—振动耦合模的对称分量和反对称分量之间的相位同步,得到了长寿命的量子相干态。这是自然界应用量子力学抵御环境噪声、优化传能路径的普适策略。

    图 :(a) PE545量子相位同步模型;(b) PE545二聚体和单体的动态斯托克斯位移,波包平均寿命分别为270飞秒和120飞秒

  • 原文来源:http://www.iop.cas.cn/xwzx/kydt/202506/P020250627659118856216.pdf
相关报告
  • 《前沿 | 嗜热蓝藻捕光天线的非相干超快能量传递》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4-09-20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和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软物质物理实验室翁羽翔团队(SM6组)在光合捕光体系的能量转移机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团队应用自行研制的偏振控制二维电子态相干光谱仪,揭示了嗜热蓝藻捕光天线藻蓝蛋白Phycocyanin 620 (PC620) 的共振传能机制。 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能量转换过程。捕光天线复合体负责光能吸收并将其传递至反应中心,该过程的光量子效率几乎接近100%。由于藻类在水下生存的光照条件较差,其光合机制一直受到广泛关注。PC620是蓝藻中重要的捕光天线蛋白,单体内包含三个藻蓝胆素分子(α84,β84和β155),形成三聚体后形成α84-β84色素对。PC620与别藻蓝蛋白APC中的α84-β84色素对在结构上极为相似,具有相同的分子间距以及理论预测的分子间耦合强度。翁羽翔团队近期利用二维电子态相干光谱方法证实了APC中的α84-β84色素对存在激子-振动耦合相干,而且可以通过量子相位同步机制显著延长相干态寿命。然而以往的实验研究表明, PC620似乎不存在类似于APC中的量子相干态传能路径。 二维电子态相干光谱具备高时间分辨率(~10fs),可以直接探测体系内的量子相干现象。由于PC620光谱展宽非常严重,难以直接分辨体系中的能量转移过程。实验采用偏振控制二维光谱,有效消除了光谱扩散的干扰。实验确认了α84向β84,β155向β84和β155向α84的能量转移寿命分别约400fs,6~8 ps和66ps,符合共振传能机制,证实PC620的能量转移是非相干过程。通过分析动力学上的振荡信号,可以确认体系中所有的振动模都起源于分子内的纯振动相干。并通过监测PC620激发态溶剂化过程中的能量弛豫,发现所有的色素分子振动模都参与能量耗散。而在APC中已经确认,参与激子-振动耦合量子相位同步的的振动模不参与激发能耗散。对比两者的色素结构,发现PC620中的α84相比于APC的α84,其吡咯环间的二面角更大。由此可见PC620中α84的扭曲构象倾向于形成局域电子态,APC中α84的平面构象倾向于形成离域电子态。色素对的构象差异(图2)导致其在PC620中无法形成激子对。APC中α84-β84色素对相干态的弛豫时间约500飞秒,PC620中α84-β84激发态振动波包的弛豫时间约为200飞秒,进一步说明APC中量子激子-振动耦合相位同步对量子相干态的保护作用。从而为APC中观测到的激子-振动耦合量子相位同步提供了一个的绝佳反例。 图 1:PC620能量转移模型. 左侧为二维电子光谱实验中四个脉冲的偏振方向,右侧为不同色素之间的能量转移寿命 图 2:(a) 左图,PC620 (APC) 中α84(红色)和β84(蓝色)藻蓝胆素的晶体结构,PDB ID 1I7Y (1ALL),右图:α84和β84四吡咯环结构示意图和相邻吡咯环之间的二面角。(b) PC620 和APC的相干态寿命
  • 《我国超导量子芯片新突破:“天目2号”百比特芯片实证“热”拓扑边缘态》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5-09-01
    • 8月28日,界面新闻获悉,逻辑比特科技核心成员参与的联合科研团队在《Nature》正刊发表论文,在“天目2号”百比特超导量子芯片上实现了一种可在有限温度下仍长期存在的“热”拓扑边缘态,为在真实环境中保护脆弱的量子信息提供新路径。 这一进展也让外界再次审视国内外技术距离。有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就目前全球竞争格局,按超导路线衡量,中美一线队伍的技术差距“并不遥远,约在两年量级”。 量子计算技术路线包括超导、离子阱、中性原子、光量子等,超导量子计算基于成熟的制备工艺、扩展性高、操控性好等特点在实现通用量子计算路径上被学界和科技界寄予厚望。 超导量子芯片是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环境下,用微波超导电路操控量子比特的处理器。与传统硅芯片只能取“0或1”不同,量子比特可叠加、纠缠,在特定问题上理论上可带来指数级或显著加速,但也极易受噪声干扰,必须依赖超低温与高精度测控。 所谓拓扑边缘态,是指在可编程的超导比特链上,通过结构设计把关键信息“推”到链端形成的、受对称性、拓扑结构保护的量子态;它对部分局部扰动不敏感,等于给信息加了一道“护城河”,有助于提升量子计算的可靠性,通常在极低温下更稳定。 逻辑比特相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介绍,这次的突破在于,新型“热”拓扑边缘态表明,在非无序、存在热激发的有限温量子体系中,“预热化”机制能有效抵御热激发扰动,形成更加稳健、长寿命的拓扑边缘态。 简单来说,过去大家认为,拓扑边缘态只能在绝对零度的理想环境下稳定存在,一升温就失效。而此次突破打破了这一局限,将其推进到了“带温度”的世界。 研究团队在“天目2号”量子芯片上搭了100个粒子的长链,对这些粒子之间的耦合强度进行了二聚化设计。实验显示,即便长链里有大量热激发,两端拓扑边缘态寿命仍和零温时相近,这意味着实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热”拓扑边缘态。 “天目2号”超导量子芯片。要让“热环境下也稳”的物理图景落地,芯片之外的测控同样关键。相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介绍,实验依赖自研百比特量子测控系统,能高同步、高精度并行操控多比特,并以模块化设计预留上千比特扩展能力。据其介绍,这是国内首次展示100比特同步高保真度操控。 当下,全球超导量子计算竞争主要在中美。美国以谷歌、IBM等为代表,谷歌2024年末推出的Willow芯片对行业影响显著;国内则是浙大系与中科大系处于第一梯队。 “中国在量子计算研究和应用上处于世界前列。”逻辑比特相关负责人告诉界面新闻,“就超导量子芯片而言,我们在比特数和相干时间等核心指标上不劣于谷歌。基于国内产业链优势,中国团队完全有能力在工程化和产业化上实现弯道超车。” 据其介绍,目前,制约超导量子芯片规模化发展层面,国内外共同面对三大技术卡点——比特数、相干时间、门保真度。 至于未来落地场景,目前来看,短期内量子计算主要服务B端(企业)与G端(政府),在气候模拟、资产优化和风险管理、药物分子模拟、机构科研等方面开展应用探索工作。 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消费者层面,现阶段对量子计算的感知“不会像AIGC那样直接”,业内多以2030年为“有感”基点,但时间仍存不确定性,需待错误校正规模化与生态工具链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