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新进展!北大进一步合成稠环电子受体光伏材料》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5-09
  • 北京大学工学院占肖卫课题组在非富勒烯受体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通过侧链和端基同时氟化策略设计并合成了具有三维堆积和激子/电荷传输的稠环电子受体光伏材料,相关工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

    2015年,占肖卫课题组提出了稠环电子受体的概念,发明了明星分子ITIC(Adv. Mater., 2015, 27, 1170–1174,Google Scholar引用1590次,入选2015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2017年,他们率先把氟代氰基茚酮端基引入到稠环电子受体中(J. Am. Chem. Soc., 2017, 139,1336–1343,Google Scholar引用547次;Adv. Mater., 2017, 29, 1700144,Google Scholar引用549次;均入选201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目前性能最好的非富勒烯受体均采用氟代氰基茚酮端基。最近,他们进一步提出侧链和端基同时氟化的稠环电子受体分子设计策略,在分子骨架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同时引入氟原子,通过氟原子诱导的多维弱相互作用,构筑紧密的三维分子堆积网络,以实现高效的三维激子和电荷传输。基于侧链和端基同时氟化的稠环电子受体FINIC的光伏性能远高于无氟代的稠环电子受体INIC。

    侧链和端基同时氟化的稠环电子受体分子设计示意图

    占肖卫课题组博士后代水星是该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占肖卫是通讯作者。合作者包括华南理工大学解增旗课题组、西安交通大学马伟课题组、中国科学院化学所易院平课题组和江浪课题组及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Justin M. Hodgkiss课题组。

    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北京大学加强基础研究专项等的资助。

相关报告
  • 《突破 | 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4-27
    • 近日,《美国化学会志》(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以“Realizing 17.5% Efficiency Flexible Organic Solar Cellsvia Atomic-Level Chemical Welding of Silver Nanowire Electrodes”为题(DOI:10.1021/jacs.2c01503),在线报道了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在可印刷银纳米线柔性透明电极(FTE)可控生长及高效柔性有机太阳能电池(FOSCs)构筑取得的重要研究进展。 近年来,FOSCs因其质量轻、可溶液加工、具有可弯曲性等优点引起了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飞速发展。然而,FOSCs的效率较基于玻璃基底制备的刚性电池仍有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是基于塑料基底制备的柔性透明电极在面电阻、透过率及可加工性等方面受到了局限。银纳米线(AgNWs)作为新一代高导电率、高透过率、耐弯折的材料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柔性电子设备的柔性电极中。但是由于溶液加工的AgNWs之间较差的接触以及与基底之间较弱的粘附力,使得FTE通常表现出较高的粗糙度和较差的导电及机械性能,严重影响了FOSCs的器件性能。基于此,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等人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可控还原—化学焊接”策略,通过向银纳米线溶液中引入具有还原性的离子液体(图1a)和硝酸银并与嵌有银纳米线(Em-Ag)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底相结合,使被还原的银以孪晶生长方式焊接在AgNWs的结点,实现AgNWs和还原银之间原子级接触。这有助于在不牺牲光学透过率的情况下增强AgNWs的物理/电学接触,提高FTE的机械性能和导电性能。基于该FTE制备的FOSCs实现了效率的大幅度提升,以PM6:BTP-eC9:PC71BM为活性层的小面积器件(0.062 cm2)效率达到了17.52%。重要的是,这种FTE的制备方法适用于大尺寸印刷,采用刮涂方法制备的1 cm2 FOSCs的PCE高达15.82%。 图1. (a)离子液体的结构式;(b-c)不同反应时间析出物的照片和XRD谱图,其中*和#分别为AgCl和Ag的特征峰;(d) PET/Em-Ag/AgNWs-IL FTE的SEM图像:白色框表示部分嵌入在PET衬底上的AgNWs,黄色框表示在AgNWs的结点处形成的颗粒 图2 (a)AgNWs结点FIB切割过程示意图;(b)AgNW结点的透射电镜剖面图和(c)EDS图谱;(d)图2b中标记区域1的透射电镜截面放大图像;(e)左:图2b中标记区域2的透射电镜截面放大图像;右:所选区域的HR-TEM图像 图3.(a)制备AgNWs FTE流程示意图;(b)Em-Ag/AgNWs-IL FTE(不含衬底)在不同浓度离子液体时的方块电阻、电导率和(c)透过光谱。附图: FTE在10 cm × 10 cm尺度下的照片;(d)FTE的FoM值 图4. (a)FOSCs结构示意图以及给体PM6与受体Y6、BTP-eC9和PC71BM的分子结构;(b)小面积FOSCs的J-V曲线;(c)大面积柔性透明电极透过率及面电阻均一性;(d)1cm2 FOSCs的J-V曲线;(e)FOSCs效率统计分布图 图5.(a)PET/Em-Ag/AgNWs和PET/Em-Ag/AgNWs-ILFTE的方块电阻随弯曲次数增加的变化趋势。插图:弯曲试验示意图;(b)PET/Em-Ag/AgNWs和PET/Em-Ag/AgNWs-IL FTE在剥离力作用下方块电阻的变化。插图:剥离试验示意图;(c)0.062-cm2 FOSCs经过6000次弯曲之后的PCE衰减;(d)0.062-cm2 FOSCs在1200次不同弯曲半径下弯曲循环后的相对PCE衰减;(e)1-cm2 FOSCs经过6000次弯曲的PCE衰减过程。插图: FOSCs在弯曲时的照片 综上所述,该工作在AgNWs结点实现了Ag+的可控还原,银纳米线与被还原银颗粒之间获得了原子级别的物理接触,在银纳米线间形成了“银纳米线—还原银—银纳米线”导电通道,制备的FTE同时具有高的电导率和透光率。相关研究工作对于推动高性能银纳米线电极的商业化有重要的意义,并有望进一步促进高性能、大面积柔性光电器件的发展。
  • 《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材料的最新进展》

    • 来源专题:工业强基
    • 编译者:张欣
    • 发布时间:2024-07-05
    • 太阳能是向更环保、更可持续的做法过渡的核心。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对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先进光伏材料产生了需求。本文讨论了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材料的最新发展。2023年,多份期刊发表了多项研究,探讨光伏材料增强以提高太阳能电池效率。下面将讨论其中一些值得注意的研究。 用微型CPV推进光伏技术 在2023年6月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中,研究人员解决了聚光光伏(CPV)面临的挑战,该技术使用高效多结太阳能电池和光学器件来集中阳光,以提高能源生产。该研究介绍了新型微型CPV,重点是将太阳能电池和光学元件小型化以降低成本。Micro CPV旨在利用新的系统架构和高通量制造方法,在降低材料体积的同时保持高电气效率。 该研究强调技术进步、与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器制造等行业的协同作用以及组装工艺的发展,以促进微型CPV的商业应用。这种微规模方法实现了创新的模块架构,如集成跟踪和混合CPV/硅光伏系统,为屋顶安装和空间受限场景等各种应用提供了更好的性能和成本效益。这项研究强调了微型CPV在低成本、高效光伏发电方面的潜力。 优化钙钛矿材料提高室内太阳能效率 另一项研究也于2023年6月发表在《今日材料通讯》杂志上,重点是推进室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IPSCs),为物联网(IoT)设备高效供电。利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进展和对IoT日益增长的需求,该研究采用机器学习(ML)来预测对高效IPSCs至关重要的不同钙钛矿成分的带隙。ML模型被称为带隙预测模型(BPM),可以准确预测钙钛矿带隙,从而确定适合IPSC的材料。 该研究通过相关矩阵和SHAPley分析来评估影响带隙的关键特征的重要性。所选的钙钛矿材料在BPM的指导下,在室内照明下表现出超过35%的效率,显示出开发用于室内应用的高效IPSC的潜力。这种方法简化了钙钛矿成分的选择,以实现可持续和节能的室内环境。 提高SHJ太阳能电池的效率 在另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探讨了沉积温度对用于硅异质结(SHJ)太阳能电池的氢化本征非晶硅薄膜的影响。研究发现,较低的沉积温度(140–200°C)导致(i)a-Si:H薄膜的密度降低,阻碍了表面钝化能力。然而,额外的氢等离子体处理(HPTs)显著提高了低温沉积膜的钝化质量。研究结果强调了对优异的表面钝化和较少缺陷的(i)a-Si:H块体的需求,以优化电荷载流子收集。 光伏用平衡溴 在另一项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员引入了一种突破性的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发挥溴化小分子受体(SMA)在有机太阳能电池(OSCs)中的潜力。尽管溴在调节能级和结晶度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由于不希望的膜形态,高性能溴化SMA是罕见的。 该研究通过战略性地溴化中心单元(CH20、CH21和CH22)而不是传统的端基来应对这一挑战。这一创新增强了分子间堆积和结晶度,同时减轻了空间位阻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基于PM6:CH22的OSC实现了19.06%的破纪录效率,展示了通过在CH系列SMA上精确溴化实现高性能OSC的巨大潜力。这项研究强调了实现溴优势最大化和克服其局限性所需的微妙平衡,为有机光伏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绿色太阳能创新 在2023年4月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探索了四元化合物铜锰锡硫化物(Cu2MnSnS4)作为薄膜太阳能电池(TFSC)的潜在吸收半导体。该研究系统地研究了影响性能的各种参数,如活性材料厚度、掺杂浓度、缺陷密度、工作温度和金属接触。 最这项研究强调了与传统选择相比,这些材料在环境和成本方面的优势,标志着太阳能领域的重大发展。 结论 用于高效太阳能电池的光伏材料的最新进展突出了可持续能源解决方案的前景。Micro CPV引入了一种新的方法,将太阳能电池小型化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为创新的模块架构铺平了道路。对室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证明了机器学习在材料选择方面的集成,为物联网设备实现了卓越的效率。SHJ太阳能电池中(i)a-Si:H膜的优化强调了表面钝化在实现24%以上的效率方面的关键作用。 平衡小分子受体中溴的突破性方法在有机太阳能电池中展示了破纪录的效率,而Cu2MnSnS4的探索表明了一种具有环境和成本优势的潜在吸收半导体。这些发展共同有助于实现更绿色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