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目标:2030年碳强度降60%-65%》

  • 来源专题:太阳能光伏信息跟踪服务
  • 编译者: 于改红
  • 发布时间:2015-07-02
  • 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目标。

    6年前的2009年11月,中国首次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1年,有关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文件,2030年行动目标还包括: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自主贡献是根据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等原则,并考虑了发展阶段、现实能力等国情提出的,将有力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他认为,2030年行动目标的提出,不仅是中国作为公约缔约方的规定动作,同时也向世界宣示了中国走以“增长转型、能源转型和消费转型”为特征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态度。

    中国的自主贡献要求碳排放强度到2030年比2005年降低60%-65%,意味着2005-2030年期间碳强度年均下降率必须维持在3.6%-4.1%。

    “中国碳强度下降率比大多数发达国家要快。”李俊峰说,美国和欧盟1990年以来的碳强度年均降幅约为2.3%,低碳转型表现突出的英国和德国也仅为3%和2.5%。

    从各国达峰时的人均排放来看,美国、德国和英国的人均水平分别为19.5吨、14.1吨和11.3吨,而据测算中国达峰时人均排放不会超过10吨。这表明中国自主贡献的峰值目标是有力度的。

    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且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高达42.6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煤炭消费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如果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20%左右,意味着今后16年,非化石能源比例将提高8.8个百分点,净增加非化石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

    煤炭贸易煤层气互联网+智慧能源新型煤化工不锈钢再生资源铜带材高温合金石墨煤炭开采铜管铜杆

    “按照每增加1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相当于少排放2.5亿吨二氧化碳计算,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少排放近20亿吨二氧化碳。”李俊峰说。

    近年来,中国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如能在这过程中实现发展路径创新,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将为其他尚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初期或尚未开始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为各国协调处理好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做出表率。

    原标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目标:2030年碳强度降60%-65%

相关报告
  • 《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 我国碳强度提前三年实现目标》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27
    • 本报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赵贝佳)国务院新闻办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并介绍有关情况。 报告指出,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以积极建设性的态度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并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展现了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已超过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提前3年实现。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8%。森林蓄积量已经增加了21亿立方米,也超额完成了2020年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为实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提前完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从2011年起,我国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基础。2013年6月开始,试点碳市场陆续上线交易。截至目前,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2.7亿吨,累计成交金额约60亿元。试点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了双降,碳市场发挥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地方低碳发展的作用。 《人民日报》( 2018年11月27日 01 版)
  • 《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中国如何实现碳达峰》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guokm
    • 发布时间:2021-03-22
    • “十四五”期间,中国在着力推动降碳减排和碳达峰的过程中,也开启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新征程 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日前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2020年9月,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中国首次提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目标;12月,中国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宣布,中国国家自主贡献一系列新举措。 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院长王金南说,这一系列重要宣示,标志着中国气候变化应对工作进入全新阶段,应对气候变化路线图越来越清晰,基本思路就是坚持绿色复苏的气候治理新思路,开创合作共赢的气候治理新局面,形成各尽所能的气候治理新体系,开启应对气候变化新征程。 有条件的率先实现碳达峰 “十三五”期间,中国单位GDP(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累计下降18.2%,全国实现超低排放的煤炭机组达到8.9亿千瓦,占煤电总装机容量的86%。中国已建成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超低排放清洁煤电供应系统,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全国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23.4%。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分析人士指出,这是首次提出“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标志着中国逐步进入碳排放强度和总量双控的新发展阶段。 “碳达峰是碳中和的前提,碳达峰越早、峰值越低,碳中和的代价越小、效益越大。”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理事长刘振亚说,中国仍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具有高碳的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发展惯性大、路径依赖强,要用不到10年时间实现碳达峰,再用30年左右时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碳排放达峰后就要快速下降,几乎没有缓冲期,实现减排目标需要付出艰苦努力。 如何实现碳达峰? “促进单位GDP二氧化碳强度快速下降,首先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抑制钢铁、水泥、石化、化工等高能耗强度产业发展,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说,到2025年,工业部门特别是高能耗强度的重化工业部门的二氧化碳排放要力争达到峰值,东部部分省市率先实现达峰,为“十五五”全国二氧化碳排放达峰奠定基础。 同时,要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加速能源结构的低碳化。 何建坤表示,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加强能源体系的技术创新和资金投入,发展储能、智能电网和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系统,保障大比例可再生电力上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同时也会成为疫情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增就业机会,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环节和政策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