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目标:2030年碳强度降60%-65%》

  • 来源专题:太阳能光伏信息跟踪服务
  • 编译者: 于改红
  • 发布时间:2015-07-02
  • 6月30日,中国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文件《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提出了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等目标。

    6年前的2009年11月,中国首次公布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行动目标: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2011年,有关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根据文件,2030年行动目标还包括: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主任李俊峰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自主贡献是根据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等原则,并考虑了发展阶段、现实能力等国情提出的,将有力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

    他认为,2030年行动目标的提出,不仅是中国作为公约缔约方的规定动作,同时也向世界宣示了中国走以“增长转型、能源转型和消费转型”为特征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道路的决心和态度。

    中国的自主贡献要求碳排放强度到2030年比2005年降低60%-65%,意味着2005-2030年期间碳强度年均下降率必须维持在3.6%-4.1%。

    “中国碳强度下降率比大多数发达国家要快。”李俊峰说,美国和欧盟1990年以来的碳强度年均降幅约为2.3%,低碳转型表现突出的英国和德国也仅为3%和2.5%。

    从各国达峰时的人均排放来看,美国、德国和英国的人均水平分别为19.5吨、14.1吨和11.3吨,而据测算中国达峰时人均排放不会超过10吨。这表明中国自主贡献的峰值目标是有力度的。

    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且煤炭在能源消费中占主导地位,2014年能源消费总量高达42.6亿吨标准煤,约占全球的四分之一,煤炭消费占全球的一半以上。

    如果到2030年中国非化石能源比例达到20%左右,意味着今后16年,非化石能源比例将提高8.8个百分点,净增加非化石能源约8亿吨标准煤。

    煤炭贸易煤层气互联网+智慧能源新型煤化工不锈钢再生资源铜带材高温合金石墨煤炭开采铜管铜杆

    “按照每增加1亿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相当于少排放2.5亿吨二氧化碳计算,这意味着中国每年将少排放近20亿吨二氧化碳。”李俊峰说。

    近年来,中国节能减排成效显著。2014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比2005年下降29.9%和33.8%。中国已成为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中后期,如能在这过程中实现发展路径创新,走出一条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将为其他尚处在工业化、城镇化初期或尚未开始工业化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有益借鉴,为各国协调处理好发展经济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关系做出表率。

    原标题:中国应对气候变化新目标:2030年碳强度降60%-65%

相关报告
  • 《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 我国碳强度提前三年实现目标》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27
    • 本报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赵贝佳)国务院新闻办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并介绍有关情况。 报告指出,中国政府一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以积极建设性的态度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并采取了切实有力的政策措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国内行动,展现了推进可持续发展和绿色低碳转型的坚定决心。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以下简称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已超过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提前3年实现。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3.8%。森林蓄积量已经增加了21亿立方米,也超额完成了2020年的目标。这些目标的实现,为实现2030年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提前完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 从2011年起,我国在7个省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为建立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打基础。2013年6月开始,试点碳市场陆续上线交易。截至目前,7个试点碳市场累计成交量突破2.7亿吨,累计成交金额约60亿元。试点范围内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实现了双降,碳市场发挥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地方低碳发展的作用。 《人民日报》( 2018年11月27日 01 版)
  •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取得积极进展》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11-27
    • 中新社北京11月26日电 (记者 阮煜琳)中国生态环境部26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18年度报告》。报告指出,2017年以来,中国政府在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节能提高能效、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碳汇等方面采取一系列行动,取得积极成效。 2017年以来,中国继续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取得积极进展,已经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和引领者。 报告指出,2017年中国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已超过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碳排放快速增长的局面得到初步扭转。造林护林任务持续推进,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不断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的机制不断完善,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不断提高。 在减缓气候变化方面,首先中国通过大力发展服务业、加快化解过剩产能、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服务业作为国民经济第一大产业,有效支撑和推动了国民经济稳中向好,2018年上半年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5%。 其次,通过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推进化石能源清洁化利用、大力发展非化石能源等方式优化能源结构。控制工业、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的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 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煤炭消费总量呈总体稳定态势,京津冀等地区的煤炭消费量呈持续下降趋势。通过采取系列措施,2017年中国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煤炭、石油、天然气和非化石能源在能源消费中占比分别为60.4%、18.8%、7%、13.8%。 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中国政府在农业、水资源、林业、海洋、气象、防灾减灾救灾以及加强适应能力建设等领域开展多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别代表解振华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国内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我们保护人类、保护地球,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的责任担当。从这个意义上说,无论其他国家的立场、态度有什么变化,中国会始终坚定地、积极地应对气候变化,落实《巴黎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