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川电机正式向中国工业机器人企业销售核心零部件》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 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3-19
  •   全球工业机器人行业四巨头之一的安川电机(Yaskawa)2018年春季将正式面向中国的工业机器人企业销售核心零部件。安川电机将销售用于控制机器人的“控制器”和“伺服电机”。将把两种零部件打包向多家中国企业销售,并对开发提供支援。为避免与自身销售的机器人形成竞争,安川电机将向用于电子设备组装等工序的平面关节型机器人(SCARA)等提供零部件,其自身不销售这些机器人。

相关报告
  • 《中国机器人企业为什么不挣钱?》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6-05-18
    • 无论是德国工业4.0,还是美国AMP2.0,又或者是中国制造2025,无一不表明,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大幕已经开启,以机器人技术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蓬勃兴起,预示着机器人时代已经到来。   我国坐拥全球最大的机器人 消费市场和最大的制造业体量,也正面临着一场机器人产业带来的盛宴,从数据上看,一切是那么美好:过去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以年均36%的速度增长,2015年销售量攀升至76000台,连续三年居世界首位。   然而,做机器人本体的业内人士却透露,日子并没有表面看到的那么风光,除了极个别企业能实现微利之外,大部分本体企业拿着国家补贴,依然挣扎在生存线上。中国机器人本体企业为什么不赚钱?哪些公司成为了机器人时代的掘金能手?想要赚钱,你的机器人应该卖给谁?   1、中国机器人企业为什么不挣钱?   首当其冲的原因是工业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产品降价了。据一位在机器人设备行业从业20多年的专业人士介绍,在2012年,一部负载5公斤、行程900mm的通用型号机器人,四大家族的产品价格约为三四十万,而最近一两年,价格直线下降至十几二十万元,为了跟国产产品竞争,甚至十万元也有卖出。   较早前,一些企业面临自动化的转型,但又不想花太多的钱购买机器人,因为赚回购买机器人的资金耗时太长。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发展,国产机器人已经能够满足珠三角企业的要求,面对中国市场上物美价廉的国产机器人产品的竞争,四大家族不得已才纷纷降价,但是,刚起步的国产品牌此时却无力招架,几乎靠国家扶持基金养活。   面对四大家族降价,国产品牌为何无力招架呢?这又不得不说回一个老问题,没有掌握核心技术,中高端零部件基本依赖进口。据资料显示,在中国工业机器人的制造成本中,减速器、伺服系统、运动控制器分别占39%、28%和11%,但国内减速机、伺服电机等关键零部件发展相对滞后,技术水平较低,产品稳定性差,与国外产品相比存在不少差距,导致国内工业机器人减速机、伺服电机等零部件主要依赖进口,国内企业工业机器人生产成本较高,竞争力较弱。   2、哪些公司是机器人时代的掘金能手?   有人曾总结,什么样的公司最赚钱,做时代的产品+时代的公司,才能拥有时代的价值,这样的企业才能顺应经济趋势,成为掘金能手。那么在这个机器人时代,哪些企业赚到了钱呢?   工业互联网   有人认为,“互联网+制造”就是工业4.0。在工业4.0时代,各种设备和系统实现了联网,高度网络化已经成为这个时代独有的技术特征,因此,当前工业互联网得到了多个国家重视。通过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宽带网络等技术,通过接入传感器,实现对物理设备的信息感知、网络通信、远程控制和协作。工业互联网是实现工业4.0的基础,相关的光纤、交换机公司迎来了最大的机遇。   机器人系统集成商   由于核心零部件都采购外资品牌产品,机器人本体的差距并没有想象中的大。有业内人士表示,单说机器人,只完成了不到三分之一,还有大量的应用开发没有做,而各个行业的特殊技术是不一样的。因此,解决这个应用难题的机器人系统集成商,成为中国机器人产业链上鲜有的赚钱环节。.
  • 《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机遇与挑战》

    • 来源专题:数控机床——前沿技术
    • 编译者:杨芳
    • 发布时间:2018-03-19
    • 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高速增长,据IFR报告显示,预计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到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8.9亿美元。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长,带动了国产机器人企业的营收水平增长,据四大工业机器人厂商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企业平均营收增幅达到了54.75%。这一方面来自于企业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增大,另一方面来自于政府的大力补贴支持。随着中国市场增长持续,国外厂商纷纷投资新建工厂,这给中国机器人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 据IFR报告显示,2016年我国工业机器人保持高速增长,销量同比增长31.3%。预计2017年全球机器人规模达232亿美元,而中国市场就占到了27%。到2017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将首次超过11万台,市场规模达到42.2亿美元,2020年,国内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到58.9亿美元。 自《中国制造2025》将机器人列为十大重点领域之一,国内机器人产业迎来了蓬勃发展。一些制造企业也已经成功应用工业机器人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如美的的黑灯工厂,海尔的智能工厂。整个社会对工业机器人的接纳程度也越来越高,促进了机器人产学研各个层面的发展。各地政府也出台政策对机器人产业进行补贴,如东莞政府每年补贴2亿元推动机器人换人,浙江省对企业购置的工业机器人按购置费的10%进行财政补贴。 这些给国内机器人企业带来了机遇。以新时达、新松、埃斯顿、拓斯达为代表的四家国产机器人厂商发布的2017年第三季度财报显示,其企业平均营收增幅达到了54.75%。其中,新时达营业收入25.8亿元,新松营业收入16.77亿元,埃斯顿和拓斯达营业收入分别为6.65亿元和5.08亿元。 同时,国产工业机器人正逐步获得市场认可。国内厂商攻克了减速机、伺服控制、伺服电机等关键核心零部件领域的部分难题,核心零部件国产化的趋势逐渐显现。与此同时,国产工业机器人在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稳步提高。如2015年,国产机器人销量为2.2万台,2016年,已上升至3.4万台,今年,这一数字仍可能继续提升。 不可否认,国产机器人企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中国市场对机器人的需求持续增加,更多国外机器人厂商瞄准了中国市场,如ABB正筹划建立重庆机器人应用中心。安川电机与武进国家高新区二期项目签约,启动建设第三工厂。库卡宣布再次加大对中国的投资,建设中国二期厂房。发那科看好中国广阔的市场前景,在日本建设新工厂,最终打算将月产量扩大到现在近2倍的水平。那志不二越将在2018年之前在中国起用新工厂。 同时,虽然中国机器人厂商在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开发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但还无法摆脱对国外零部件的依赖,其可靠性及精度仍然无法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同时,国内的制造企业虽然会选择部分国产机器人,但其应用场合以上下料、搬运等低端应用为主,在需要复杂操作的场合,仍然选择国外厂商为主。如格力珠海工厂使用ABB机器人用于铂金冲压,广汽本田使用ABB机器人进行喷涂作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