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_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研究团队发现一批可能对新型肺炎有治疗作用的老药和中药》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 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1-29
  • 1.时间:2020年1月25日

    2.机构或团队: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

    3.事件概要: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官方2020年1月25日消息,由蒋华良院士、饶子和院士领衔,20余个课题组参与的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科技大学免疫化学研究所抗2019-nCoV病毒感染联合应急攻关团队,利用前期抗SARS药物研究积累的经验,开展抗2019-nCoV药物研究。

    饶子和/杨海涛团队快速表达了2019-nCoV水解酶(Mpro)并获得了高分辨率晶体结构,联合小组综合利用虚拟筛选和酶学测试相结合的策略进行了药物筛选,迅速发现了30种可能对2019-nCoV有治疗作用的药物、活性天然产物和中药,建议在2019-nCoV感染肺炎患者临床治疗中予以考虑和关注。

    候选药物包括12种蛋白酶抑制剂类的抗HIV药物,2种抗呼吸道合胞病毒药物,1种抗人巨噬病毒药物,1种抗精神分裂症药物,1种免疫抑制剂以及2种其他类药物等;发现含有“二苯乙烯”结构的孟鲁司特以及植物药活性成分虎杖苷和脱氧土大黄苷与Mpro结合较好,可能对病毒有抑制作用;在前期抗SARS研究及计算机模拟基础上发现老药肉桂硫胺、环孢菌素A可能对2019-nCoV有效,其中肉桂硫胺是上世纪70年代用于抗精神分裂症的药物,对冠状病毒3CL水解酶具有抑制作用,免疫抑制剂环孢菌素A可以阻止病毒的核衣壳蛋白与人的环孢亲和素A相互结合,已有研究表明联用干扰素和环孢菌素A能显著抑制冠状病毒在人类支气管和肺部复制及造成的组织损伤。他们研究还发现,虎杖、山豆根等中药材中可能含有抗2019-nCoV有效成分。

    攻关团队后续将继续深入开展针对性的抗2019-nCoV活性测试,为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更加直接的指导。团队已经完成了肉桂硫胺等公斤级合成工艺,制剂工作正在进行;环孢菌素A的胶囊制剂制备工艺也已经完成;其它部分药物的合成工艺探索也已完成。欢迎相关企业和研究机构与攻关团队合作,共同抗击2019-nCoV。

    4.附件:链接

    http://www.simm.cas.cn/xwzx/kydt/202001/t20200125_5494417.html

  • 原文来源:http://www.simm.cas.cn/xwzx/kydt/202001/t20200125_5494417.html
相关报告
  • 《1月27日_国内联合研究团队发现可能用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药物》

    • 来源专题:COVID-19科研动态监测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20-01-29
    • 1.时间:2020年1月27日 2.机构或团队:沈阳药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军事医学研究院 3.事件概要: 为了找到抑制2019-nCoV冠状病毒的潜在药物,沈阳药科大学无涯学院陈丽霞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药学院李华教授、军事医学研究院国家应急防控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钟武研究员和李行舟研究员等组成联合攻关小组,从日前公布的2019-nCoV蛋白序列中找出了2019-nCoV_PLP的序列,发现它和SARS-CoV_PLP具有86%的氨基酸同源性。 有研究表明,冠状病毒nsp3编码的木瓜样蛋白酶(papain-like protease,PLP)在病毒基因组复制及逃避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是药物开发的良好靶点。PLP不仅具有蛋白水解酶活性,同样具有去泛素化酶(DUB)活性,PLP利用其蛋白水解酶活性及DUB活性通过一系列的分子机制逃避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抑制干扰素表达;它是除了冠状病毒3CL水解酶(上海科技大学和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最近刚解析了其结构)之外,另一个冠状病毒感染人类所必需的重要蛋白。 研究组采用同源建模的方法模拟了2019-nCoV_PLP的蛋白质结构,明确了它的药物结合口袋,运用基于蛋白质结构的计算机虚拟筛选方法,从ZINC已成药化合物库(FDA批准药物分子库,2924个小分子化合物)、自己实验室建立的中药和天然产物数据库(约1000个化合物)中筛选得到33个2019-nCoV_PLP的潜在抑制剂,预期有较好的抗2019-nCoV活性。本研究建议采用老药新用的策略,在对2019-nCoV感染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对这些药物给予考虑和关注,也希望有更多团队对这些药物的疗效进行验证。 攻关小组目前正在寻找更多可能抑制2019-nCoV的药物靶点,也将继续进行深入的抗2019-nCoV活性测试,为后续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药物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更多指导信息。 4.附件:https://mp.weixin.qq.com/s/TlI0d4XsfrrFtYHhWI7h6g
  • 《上海药物研究所和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发的抗艾滋病新药塞拉维诺获批进入临床研究》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19-05-13
    • 由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合作开发的抗艾滋病化学1类新药塞拉维诺(Thioraviroc)于2019年5月5日获得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颁发的临床试验通知书,同意开展临床试验。 塞拉维诺是由上海药物所柳红研究员、蒋华良院士和吴蓓丽研究员课题组以及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郑永唐研究员课题组组成的科研团队联合开发。蒋华良课题组通过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采用基于结构和改变代谢途径的药物设计策略,设计新结构类型CCR5拮抗剂;柳红课题组通过高效合成技术开展CCR5拮抗剂的多轮结构改造和成药性优化;吴蓓丽课题组解析了马拉维诺和多个CCR5拮抗剂与CCR5受体的复合物晶体结构;郑永唐课题组开展CCR5拮抗剂的HIV病毒抑制活性筛选。科研团队在此基础上,紧密合作进行深入结构修饰、药效评价和成药性优化,发现候选药物塞拉维诺——一种具有全新骨架的CCR5拮抗剂。临床前研究结果显示,与现有唯一针对CCR5靶点的临床药物马拉维诺相比,塞拉维诺对CCR5受体具有更好的拮抗活性,对多种艾滋病病毒株、临床株以及耐药株的抑制活性和治疗指数优于上市药物马拉维诺或与其相当;塞拉维诺具有良好的大鼠和犬的药代动力学特性,种属差异小、对CYP450酶无抑制和诱导作用,无潜在的药物-药物相互作用;安全性良好。塞拉维诺及其系列化合物目前已获得美国、欧洲、俄罗斯、韩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专利授权。 塞拉维诺是国内首个获批进入临床研究的CCR5受体拮抗剂,曾先后获得十三五“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以及中国科学院自主部署项目等基金的资助;早期的基础研究工作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Science(Science 2013, 341, 1387-1390.)和药物化学顶尖期刊Journal of Medicinal Chemistry上(J. Med. Chem. 2018, 61, 9621-9636.)。 药物所谢欣课题组开展了CCR5拮抗剂细胞水平的活性筛选工作。塞拉维诺研发还得到上海药物所药物代谢中心陈笑艳研究员、神经药理学研究国际科学家工作站高召兵研究员、中国药科大学安评中心杨勇教授等课题组的大力支持。 目前该项目现正在开展临床I期研究的准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