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核量子效应促进金属钌表面水分解机制研究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5-14
  • 水在固体表面的吸附与解离行为直接影响着材料表面的稳定性、腐蚀防护、光催化水分解和电化学制氢等诸多关键过程。然而,由于固-水界面相互作用以及水中氢键网络的相互竞争,导致金属表面的水分子构型十分复杂。比如金属钌表面的水是以分子态吸附还是解离态存在,学术界长期存在争议。实验手段因受限于时空分辨率,难以捕捉水的动态构型,导致了部分结果支持金属钌表面水以分子态吸附,而另一些实验则支持水以解离态吸附。

    针对这一科学难题,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材料设计与计算研究部陈星秋、刘培涛团队发展了升级版矩张量机器学习势模型,通过模拟退火并结合遗传算法优化矩张量缩并路径,使得非等价中间张量数量及缩并次数最低,实现了精度与效率兼顾,不但在计算精度方面接近密度泛函理论精度,能准确捕捉界面水复杂的结构和氢键的微妙变化,而且计算效率也大幅度提升,为复杂体系的跨尺度原子模拟提供了新手段。

    研究团队利用自己开发的计算工具,通过路径积分分子动力学模拟,首次在亚微秒(几百纳秒)时间尺度上模拟揭示了氢质子量子隧穿的动态过程,不仅捕捉到氢原子的量子离域特性,还揭示了金属钌(0001)表面水分子通过量子协同机制分解为氢离子H?和氢氧根离子OH?的完整路径,在原子尺度模拟实现了水分子在核量子效应驱动下的解离现象,为金属钌表面水分子分解提供了科学依据,解决了领域内的这一长期争议。研究发现:(1)核量子效应使质子发生离域,将质子转移能垒降低了近一半,极大促进了质子在水分子间的快速转移。相比之下,经典分子动力学模拟由于未考虑核量子效应,即使在微秒时间尺度内也未能观察到水的分解现象;(2)核量子效应驱动长程质子转移,水分子分解过程中质子转移跨越了多达5个水分子,形成“质子接力”式分解机制,与局域反应路径计算结果截然不同。该研究不仅解决了表面科学领域长期存在的争议,更揭示了核量子效应在质子转移动力学中的关键作用,为金属表面水吸附和水介导化学反应等研究开辟了新视角。

    图1. 金属钌(0001)表面水分子吸附构型的能量预测

    图2. 机器学习势加速的路径积分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核量子效应驱动的水分子长程解离机制

    图3. 核量子效应诱导的水分子结构演变与质子转移能垒变化

  • 原文来源:https://journals.aps.org/prl/abstract/10.1103/PhysRevLett.134.178001
相关报告
  • 《研究人员在如何分解木质纤维素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pengh
    • 发布时间:2018-01-02
    • 在马萨诸塞州,一项新研究的发现揭示了特定微生物用来分解木质纤维素的一些基本工具。这项工作提供了关于工业过程如何在生物燃料生产过程中实现退化的见解,以及如何利用诸如制氢等方面的过程。 在缺乏氧气的情况下,可以使用木质素来促进生长的一种候选物种是一种从热带雨林土壤中分离出来的细菌。马萨诸塞大学阿姆赫斯特分校的一组研究人员;圣玛丽亚大学位于智利瓦尔帕莱索;而EMSL,环境分子科学实验室对E进行全基因表达分析。用下一代测序进行转录组分析的lignolyticus SCF1。在木质素的情况下,对生长在三种不同时期的细胞进行了实验。与木质素的培养基在没有木质素的培养基中获得了两倍的细胞生物量,并降低了60%的木质素。 在木质素经修正的条件下,与木质素的化学结构相一致的酶的补充。此外,与木素降解产物的氢化反应也暗示了未来木素降解的可能价值。 ——文章发布于2017年12月22日
  • 《突破 | 双层光学超表面的单侧非对称辐射效应》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8-27
    • 非对称辐射是电磁波在微纳尺度亚波长结构(如光子晶体、超表面等)中相反传播方向上表现出的振幅和相位差异性,通过打破光学超表面空间对称性实现的非对称辐射因其丰富的物理内涵和在微纳光学器件中的广阔前景而备受关注。然而,通常光学超表面实现的非对称辐射表现为器件两侧的辐射差异,而受限于纳米结构的空间可控性,在超表面同一侧实现非对称辐射仍颇具挑战性,亟需系统的机制探讨和创新的调制策略,推动非对称辐射在微纳光学领域的发展。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微加工实验室李俊杰团队长期聚焦于微纳光子学器件加工、设计及功能集成方面的研究,并在主动调控超透镜(Nat. Commu. 2023)、可编码光子路由超表面(Aad. Funct. Mater. 2024)、内禀双折射手性超表面(Phy. Rev. Lett. 2025)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最近,该团队在双层超表面的设计和可控加工上开展研究,利用对准套刻工艺获得了层间距、层间偏移等双层结构的特征结构参数的精确控制,为实现单侧非对称辐射的超表面奠定了基础。 基于工艺,团队设计并加工了一种两层结构完全相同的双层超表面,每层结构均由二氧化钛纳米圆盘按照六方晶格排列构成,每层结构都具有面内C2对称性(图a)。理论分析表明,通过偏移同时打破双层超表面的面外镜面对称性和面内C2对称性,实现对于动量空间中远场偏振态的调控,面内波矢k||和-k||在动量空间从相同的远场偏振态(图b)变为不同(图c),表现为位于双层超表面同侧,相反角度入射时的光辐射差异,即单侧非对称辐射。制备的双层超表面样品(图d),在角分辨微区光谱仪测试中成功观察到单侧非对称辐射现象(图e)。定义相反角度入射时的透射率差为单侧非对称辐射强度,进一步分析了单侧非对称辐射强度随偏移量(图f)和入射角度(图g)的变化趋势。在x方向偏移量为0.4μm,入射角度为±10°时,获得最大单侧非对称辐射强度为0.1。团队所提出的单侧非对称辐射机制,本质上是通过打破对称性,调控其远场偏振态,实现相对角度光辐射的差异,是对非对称辐射类型和调控方法的重要补充,有助于一系列纳米光学器件如单向激光发射器的设计。 图:a 超表面单元结构的构型和对称性示意图;b 完全对齐时样品的对称远场极化分布;c 偏移量为0.4μm样品的非对称远场极化分布;d 偏移量为0.4μm样品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比例尺:1μm;e 偏移量为0.4μm样品的角分辨透射光谱;f 非对称辐射强度随偏移量的变化;g 非对称辐射强度随入射角的变化;h 文章封面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