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信息学】IF=21.8!青岛农业大学吴昊教授课题组顶刊成果:可视化智能响应标签无损监测生鲜食品新鲜度》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 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7-01
  • 在《“十四五”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规划》提出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舌尖上的安全”背景下,推广食品安全绿色与快速检测手段、推动监管模式从“事后监督”向“事前预防”转变,已成为食品智能指示领域的前沿议题。 近期,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吴昊教授课题组依托直接墨水书写(DIW)技术构建新鲜度智能指示标签,相关成果以“Smart fluorescent bioinks for DIW 3D printing: real-time food freshness sensors with dual-channel pH sensitivity”为题发表于《Advanced Composites and Hybrid Materials》(中国科学院一区Top期刊,影响因子21.8),为生鲜食品新鲜度可视化实时监测提供了可持续创新解决方案。

    成果介绍 本研究通过将FITC与Ru(phen)32+协同掺杂于二氧化硅纳米颗粒之中,构建出兼具高比表面积与双通道pH响应性能的多功能荧光探针,并将其集成于具剪切稀化特性的三元生物墨水体系中,经由DIW 3D打印技术,实现了孔隙结构可调且具视觉变色能力的4D智能标签的可控构筑。 该体系针对氨气与二氧化碳等气体表现出高线性灵敏度,适用对象涵盖水产品、肉类、果蔬等多类生鲜样品,腐败指标可视化检测精度优越,有效突破了传统监测手段的应用壁垒,为多元场景下的安全管控与质量追溯提供技术参考与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007/s42114-025-01322-0 

    专家/团队介绍 吴昊,青岛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青岛特种食品研究院合作与转化处处长、山东省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中国农业工程学会农产品物流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青岛市上合新区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专家工作站首席专家。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kxMjM2MTM4Mw==&mid=2247513601&idx=1&sn=47e008c749141245975988f0c93f967e&scene=0#wechat_redirect
相关报告
  • 《【食品信息学】IF=15.1!孙宝国院士团队刘慧琳教授课题组食品顶刊综述:光学传感器可视化的进展——实现霉菌毒素快速检测》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杨娇
    • 发布时间:2025-04-24
    • 近日,北京工商大学孙宝国院士团队刘慧琳教授课题组 在食品科学领域国际著名综述期刊《 Trends in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IF=15.1,中国科学院1区Top期刊)上 发表了题为“Advances in optical sensor visualization: Enabling rapid mycotoxin detection”的综述性论文。 本综述深入探讨了化学发光传感、荧光传感、电化学发光传感等多种可视化光学传感模式在霉菌毒素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系统阐述了食品中霉菌毒素的危害及传统检测方法的局限性,详细解析了各类光学传感器的工作原理与设计策略。 范围和方法:本综述基于传感机制与核心材料(包括荧光素、量子点、贵金属纳米材料、共价有机框架(COFs)、金属有机框架(MOFs)、上转换纳米粒子及酶系统),系统阐述了各类光学传感器的发展脉络。同时,聚焦光学传感领域的霉菌毒素可视化检测平台,梳理了从传统定性/半定量方法到可实现精确定量的微纳可视化平台的技术演进路径。此外,针对黄曲霉毒素、赭曲霉毒素、伏马菌素、T-2毒素、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玉米赤霉烯醇及展青霉素等关键霉菌毒素,专项评述了可视化光学传感器的应用进展。 主要发现和结论:光学传感器通过先进材料与可视化平台,实现了霉菌毒素的快速、经济化检测,为现场食品安全监测的落地应用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本综述有望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研发与实际场景部署。 综述亮点 介绍了多种基于发光/显色机制的光学传感器。 系统阐述了构建光学传感器的核心组件。 着重探讨了光学传感中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路径。 综述了可视化光学传感器在霉菌毒素检测领域的创新应用。
  • 《【食品放大镜】江南大学金征宇院士团队:交联剂对用于食品新鲜度监测的淀粉基智能标签性质的影响》

    • 来源专题:食品安全与健康
    • 编译者:王晓梅
    • 发布时间:2024-07-09
    • 【食品放大镜】 江南大学金征宇院士团队:交联剂对用于食品新鲜度监测的淀粉基智能标签性质的影响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金征宇院士团队在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Q1,IF:7.7)发表了题为“Effects of crosslinking agents on properties of starch-based intelligent labels for food freshness detection”的研究论文。Yun Wang为第一作者,陈龙副研究员为通讯作者。 在该研究中,常见玉米淀粉(ST)作为一种建筑积木被用于形成pH敏感比色标签,评估了不同交联剂(柠檬酸(CA) 、羧甲基纤维素(CMC)、羧甲基淀粉(CMS) 、三偏磷酸钠 (STMP)和大豆蛋白质(SPI))对这些标签性质的影响。由于蓝莓花青素可以随着pH改变而发生颜色变化,作为这些标签中一种天然pH敏感传感器。不同交联剂与淀粉之间存在不同的交联机理,但这对标签的整体外观影响很小。它们对其对pH变化的颜色反应有一定的影响。力学上,所有标签具有良好的断裂伸长率、拉伸强度和弹性模量。ST-CMC和 ST-CMS标签分别具有最高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花青素的加入对标签的力学性质只有不太大作用。ST-SPI具有相对低湿度、有限的膨胀特性、降低的水蒸气透过率和较低的色素迁移,这归因于大豆蛋白的表面疏水性。当这些标签被浸泡在水里是,能够维持其结构的完整性;其他标签被浸泡在水里后会发生一些结构受损,这不利于其实际应用。 当pH发生变化时,所有标签改变颜色。它们也对鸡胸肉变质期间含氮气体排出引起的pH变化敏感。其颜色变化与鸡胸肉变质指标(TVB-N)有良好的相关性。然而,很多膜在高湿鸡肉产品存在下发生结构受损(ST-CA-ACN、ST-CMC-ACN和ST-CMS-ACN)或颜色泄漏(ST-SPI-ACN),这将限制其应用。 总之,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交联剂可以影响淀粉基智能标签功能特性。所以,优化标签配方来确保其在储存期间具有良好的结构完整性和颜色响应非常重要。  原文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jbiomac.2024.129822 免责声明 本平台不主张原文的版权,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文献解读如有疏漏之处,我们深表歉意,请版权及作者团队及时联系NSTL《食品安全与健康》平台,我们会在第一时间进行修改或撤稿重发,感谢您的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