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中国科大在铌酸锂高频声波器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7-12
  • 近日,中国科大微电子学院左成杰教授课题组两篇论文入选2023年国际微波会议(IMS,全称为:IEEE International Microwave Symposium)。IEEE IMS是国际微波领域的全球著名学术会议,IMS 2023于6月11日至16日在美国San Diego举办,今年在微波声学方向总共只收录了六篇Oral论文,其中包括中国科大的两篇。

    随着无线通信从5G向Beyond 5G (B5G)和6G发展,有些国家已经将6 GHz全频段授权用于Wi-Fi 7,而更多的国家在考虑将此频段部分用于蜂窝无线通信(5.5G或者6G)。因此,源于对不同制式和频段间信号的隔离需求,工作在6 GHz的高品质因数(Q值)声波谐振器以及高性能滤波器将会成为下一阶段无线通信发展的关键技术。另一方面,Sub-7 GHz频段的大规模使用(包括6G、Wi-Fi 7、UWB等)将会导致频带越发地拥挤,所以针对更高频率(甚至毫米波频段)的无线通信技术的布局与探索也显得至关重要。因此,6 GHz及以上的高频、高性能声波谐振器和滤波器都是我国6G以及Wi-Fi产业发展必须要自主可控的基础元器件和核心芯片技术。该课题组针对上述战略需求做了以下两项工作:

    1、高滚降无杂散S1模态高频声波滤波器

    针对6 GHz频段的滤波器,该课题组前期实现了一阶对称兰姆波(简称S1模态)谐振器Q值的突破(Zhongbin Dai, et al., IEEE Electron Device Letters, vol. 43, no. 7, 2022),但由于这一模态的寄生振动复杂,在滤波器设计中使用S1模态谐振器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杂散振动不仅会导致滤波器带内纹波大,还会恶化插入损耗。因此,基于已有谐振器的高Q值特性,抑制S1模态的杂散振动,是实现高滚降滤波器的有效方案。

    该课题组研究了基于X切向的铌酸锂压电薄膜中S1模态的传播特性,分析了杂散模态产生的原因,研究了自由压电区域和金属覆盖区域对于杂散模态振动频率和振动幅度的影响,选取了最佳的金属间距和电极宽度,成功制备出了无杂散的S1模态高频声波谐振器。该研究采用一阶T型拓扑结构的滤波器电路,能够最大化地利用S1模态的高Q值特性,从而获得最陡峭的滚降。最终测试结果表明,滤波器中的串联谐振器的工作频率在6.4 GHz附近,带内杂散模态被抑制,具有989的品质因数(Q值)和3.3%的机电耦合系数(k2)。基于带内无杂散的S1模态谐振器,所制备的滤波器测试结果表明,中心频率为6.4 GHz,插入损耗为2.6 dB,带内纹波小于0.5 dB,带外抑制点深度为40 dB。在通带右侧,基于谐振器高达989的Qp,滤波器在55 MHz的过渡带内实现了从插入损耗2.6 dB到40 dB带外抑制的陡峭滚降。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基于S1模态的6 GHz声波滤波器,其性能证明了谐振器高Q值对于高频滤波器设计的重要性。研究成果以“A 6.4-GHz Spurious-Free Acoustic Filter based on Lithium Niobate S1-Mode Resonator”为题发表在IMS 2023上,第一作者为我校微电子学院硕士生刘雪彦,微电子学院左成杰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图1、S1高频无杂散声波器件 (a)谐振器截面示意图,(b)谐振器SEM图像,(c)谐振器测试导纳曲线,(d)测试所得滤波器传输特性

    2、高机电耦合系数超高频声波谐振器

    当前,提高超高频(> 20 GHz)声波谐振器的性能仍然存在很大的挑战,频率提高带来的更大损耗导致谐振器难以实现高Q值;同时,更高的谐振频率要求压电薄膜更薄,这会导致器件的鲁棒性降低。因此,寻找新的振动模态,以及革新压电薄膜的衬底结构都是业界追逐的焦点。

    该课题组基于Y128°切向的铌酸锂压电薄膜中第三阶反对称兰姆波(简称A3模态)的传播特性,选取了最佳的电极排布方向,并优化了薄膜的刻蚀工艺,成功制备出高机电耦合系数(k2)的超高频声波谐振器。该研究采用了X方向的电极排布,能够最大化地激发铌酸锂薄膜中的A3模态,从而获得最大的机电耦合系数。刻蚀工艺的优化能够使谐振器的侧边具有更好的垂直度,从而能有效反射声波能量回到谐振器体内,进而提升谐振器Q值。最终测试结果表明该器件的工作频率在20.4 GHz附近,具有461的品质因数(Q值)和6.95%的机电耦合系数(k2),表现出良好的器件优值(FoM = Q·k2 = 32),这是当前已报道的工作在该频段的最大谐振器优值。研究成果以“A 20.4-GHz Lithium Niobate A3-Mode Resonator with High Electromechanical Coupling of 6.95%”为题发表在IMS 2023上。第一作者为我校微电子学院博士生林福宏,微电子学院左成杰教授为论文的通讯作者。

    图2、A3超高频高耦合声波谐振器 (a)谐振器SEM图像,(b)谐振器测试导纳曲线

相关报告
  • 《突破 | 基于薄膜铌酸锂平台实现高频Ka波段光集成光电振荡器》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9-11
    • 光电振荡器(OEO)可以产生低噪声的高频微波信号,在无线通信、雷达、精密测量等领域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传统的OEO方案大多依赖于分立的光学器件,整个系统在体积、功耗和成本上有较大的局限性,阻碍了该技术的普及。中山大学蔡鑫伦教授团队基于薄膜铌酸锂的集成光子平台,制备了高性能的调制器与高品质因子的微腔,并进一步完成了Ka波段的OEO系统,实现了30 GHz点频以及25~30 GHz可调频率的两种输出。这项工作迈出了利用集成光学手段实现兼具高频率、小尺寸、低功耗和宽调频范围的OEO的坚实一步,为未来OEO的广泛应用打下了基础。 高频、低相位噪声射频信号在各种通信和雷达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光电振荡器已被证明能够产生>75 GHz的频谱纯净的高频信号。这是由于利用低损耗长光纤或具有极高Q值的光学谐振器作为光信号的能量存储介质,能够承载高达数百GHz的射频边带。然而,传统光电振荡器通常基于分立器件,体积庞大、价格昂贵且不便于携带。为了充分发挥光电振荡器的潜力,研究者们将大部分光学器件集成在微小芯片上,具有小型化、低成本、易于制造、高可靠和低功耗等优势。近期,已有研究在绝缘体上硅(SOI)和磷化铟(InP)平台上展示了几种X波段约8 GHz的光集成光电振荡器。然而,这些平台受限于基本材料,难以实现高性能的电光调制器和高品质因子(quality,Q)的能量存储介质,但这两种器件又是实现高频和低相位噪声信号的关键器件。相比之下,铌酸锂因其宽带隙和大二阶电光系数被广泛应用于制造大电光带宽和低半波电压的电光调制器,目前铌酸锂调制器的带宽已经突破100 GHz,半波电压小于1 V。此外,SOI和InP的损耗系数分别为0.27 dB/cm和 2 dB/cm,而薄膜铌酸锂(TFLN)的传输损耗已经达到1 dB/m以下,目前本征Q>108的铌酸锂微腔已有报道。高Q微腔保证了光电振荡器信号的低相位噪声,大电光带宽和低半波电压的电光调制器保证了信号的高频振荡。 针对SOI和InP平台上光集成光电振荡器信号频率低、相位噪声差的问题,中山大学蔡鑫伦教授团队基于前期TFLN调制器的研究积累,联合光电振荡器发明人姚晓天教授创建的河北大学光信息中心设计开发了两种Ka波段TFLN光集成光电振荡器。相关研究成果以“Ka-band thin film lithium niobate photonic integrated optoelectronic oscillator”为题发表于Photonics Research 2024年第6期。 固定频率光集成光电振荡器如图1所示,该振荡器的实现基于集成了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和add-drop微环谐振器的TFLN光芯片,其信号频率为30 GHz,在距离振荡频率10 kHz偏移处的相位噪声为-102 dBc/Hz。超宽范围频率可调光集成光电振荡器如图2所示,该振荡器的实现基于集成了相位调制器和notch微环谐振器的TFLN光芯片,其信号频率调谐范围为20~35 GHz,在距离振荡频率10 kHz偏移处的相位噪声为-87 dBc/Hz。得益于电光带宽为38 GHz、半波电压低至1.2 V的TFLN电光调制器和高Q值为1.3х106的微环谐振器,该团队实现了Ka波段振荡的高频光集成光电振荡器。 图1 基于集成了马赫曾德尔调制器和add-drop微环谐振器的TFLN光芯片实现的固定频率光集成光电振荡器。(a)方案示意图;(b)光电振荡器和商用微波源30 GHz信号的相位噪声比较;(c)30 GHz信号频谱图 图2 基于集成了相位调制器和notch微环谐振器的TFLN光芯片实现的频率可调光集成光电振荡器。(a)方案示意图;(b)光电振荡器的宽带频率可调范围;(c)光电振荡器信号20 GHz、30 GHz和35 GHz的相位噪声与商用微波源(Keysight: E8257D)30 GHz信号对比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蔡鑫伦教授表示:“尽管TFLN光集成光电振荡器的相噪不如利用长光纤延时实现的光电振荡器相噪低,但该工作是利用TFLN平台制造高频、小尺寸、低成本、宽带频率可调和低相位噪声集成光电振荡器芯片的首次突破,在振荡频率和相位噪声方面都优于SOI和InP光集成光电振荡器。光电振荡器在载波提取、时钟恢复与光采样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和重要的研究价值。” 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姚晓天教授也表示:“光电振荡器(OEO)距发明之初已有30年,经过业界同行们的共同努力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在实用化和工程化方面还有待突破,主要受限于大尺寸、高成本及高功耗等问题。而光子集成,尤其是TFLN光子集成技术的长足进步,为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突破口,我们的工作在利用TFLN技术实现OEO工程化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中山大学团队已在TFLN平台上成功演示了半导体激光器和光电探测器,为将所有光学组件异质集成到单个芯片上提供了可能。后续我们将进一步研究如何将分布式反馈激光器、调制器、微环谐振器和光电探测器等所有必要的光学组件集成在单个TFLN芯片上,实现全光集成光电振荡器。最后通过微带线键合将TFLN光芯片与电芯片连接,达成光电全集成OEO的最终目标,使规模化量产成为可能。”
  • 《突破 | 半导体所在氮化物位错演化机制及光电神经网络器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4-07-24
    • III-族氮化物多采用蓝宝石衬底异质外延生长,由于大的晶格失配和热失配,导致高密度穿透位错(108-1010),极大地影响氮化物发光器件、电子电力器件性能。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刘志强研究员团队长期聚焦氮化物生长界面研究并形成系列研究成果,明确了原子尺度氮化物/蓝宝石生长界面构型,阐明了原子尺度界面应力释放机制。近期,半导体所刘志强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高鹏教授,福州大学吴朝兴教授、郭太良教授,韩国汉阳大学Tae Whan Kim教授团队合作,在氮化物位错演化机制及光电神经网络器件研究领域取得新进展。 当前对于穿透位错的有效抑制手段有限且低效。为了进一步揭示氮化物生长界面的原子尺度位错演化过程,有效降低穿透性刃位错密度,半导体所刘志强研究员团队与北京大学高鹏教授团队开展合作,对GaN /Al2O3界面进行了平面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分析,同时观察到了摩尔图案(Moiré patterns)变形和失配位错的终止;并对摩尔图案变形区域进行原子级表征,基于原子结构以及伯格斯矢量分析,确定导致摩尔图案变形的缺陷类型为穿透刃位错,从而证明外延层中的穿透刃位错起源于界面处失配位错的融合反应(图1-2)。 基于此氮化物穿透位错演化机制的新理解,研究人员构建了滑移界面,降低了滑移势垒,引入了新的应力释放途径,从而揭示了氮化物生长界面位错原子级演化过程,提出了从源头上抑制位错生成的外延新思路,最终实现GaN外延层穿透刃位错密度降低近一个数量级。 基于高质量外延材料的氮化物光电器件是实现类脑神经网络的技术路线之一。半导体所刘志强研究员团队与福州大学吴朝兴教授,郭太良教授、韩国汉阳大学Tae Whan Kim教授团队合作,构建了基于高质量nano-LED的人工感知神经网络,模拟了人类神经系统中的多通路信号传递过程。 人脑神经元的应答是即时、高度并行、复杂输出的,构建仿生神经形态电子系统是类脑计算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在交流脉冲驱动下,nano-LED生成具有记忆效应的电致光信号脉冲,利用光脉冲波形中的特征波峰对多个分布式传感器的电信号进行编码,并在人工感知神经网络中无串扰同步传输。构建的人工感知神经网络成功模拟了人脑的触觉感知,识别准确率达到98.88%。 图1 GaN/Al2O3界面STEM-HAADF刃位错直接观测图像及原子结构示意 图2 GaN/Al2O3界面穿透刃位错演化机制 图3 基于记忆电致发光的传入神经系统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