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游生物中的镁可作为测量过去海洋水温的工具》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mall
  • 发布时间:2017-06-19
  • 科学家们不可能穿越到过去来测量地球温度,因此他们利用一些指示物来推测过去的气候,其中一种最普遍的途径就是通过存在于海洋沉积岩中一些微小的海洋生物遗体—有孔虫的研究。有孔虫是一种沙粒大小的海洋原生生物,它们的壳可以形成方解石。伴随着有孔虫的生长,它们会将海水中的镁元素吸收到壳里。另一方面,海水的温度越高,有孔虫吸收的镁越多,温度越低它们就吸收得越少。因此,科学家们可以从有孔虫壳中镁的含量,推算数千年甚至数万年前的海洋水温,这些指标是了解过去气候的重要工具。

    然而,对活的有孔虫的研究表明,即使海水的温度不变,壳中的镁也可以变化。本周刊在《NatureCommunications》杂志一项新的研究证实,镁的变化与简单的白天-黑夜的周期(昼夜节律)有关。

    为了解有孔虫怎样生长以及什么因素引起壳内镁的变化,俄勒冈州立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华盛顿大学和太平洋西北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团队在严格可控的实验室条件下,培育了一个多房室有孔虫物种—Neogloboquadrinadutertrei,采用高分辨率成像技术研究这些实验室培育的标本。该论文第一作者俄勒冈州立大学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家和古海洋学家珍妮弗·费伦巴赫表示,多房室有孔虫在晚上会吸收较大量的镁,而在白天则吸收少量的镁,和单室有孔虫的生长模式一样。该研究证实,两个不同生态位的不同有孔虫物种壳内镁含量的变化可由相同机制驱动而成;镁元素与有孔虫壳形成的过程本质上相关,而非其他环境因素。活体有孔虫壳内镁含量的变化不会改变其作为温度衡量指标的效用,反而这项研究为有孔虫壳的生成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认识,并为利用它们作为重现过去海洋温度的工具增加了理解。

  • 原文来源:http://mp.weixin.qq.com/s/46FUjTBb4Q2MebgjhWBVkg
相关报告
  • 《GEOMAR对太平洋浮游生物的生长进行监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5-08
    • 德国亥姆赫兹研究所(GEOMAR)SO298航次远征将越过赤道太平洋,评估营养物供应、浮游生物生产力和海洋碳吸收。作为地球上最偏远和最少被探索的海洋地区之一,赤道太平洋是国际GEOTRACES计划框架开始的重点区域。在穿越太平洋的途中,由亥姆赫兹研究所海洋研究中心的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家Eric Achterberg博士领导的国际研究团队将研究氮和微量元素铁如何限制浮游植物生长。浮游植物生长减少被认为会导致该海洋区域二氧化碳排放。此次航行正值从拉尼娜到厄尔尼诺的过渡时期,与海洋表面变暖有关。 浮游植物不仅需要二氧化碳(CO2)和阳光才能生存,还依赖于氮和微量元素铁。在赤道太平洋,这些元素相当匮乏。然而,浮游植物生产力对于海洋吸收CO2和缓解气候变化的影响至关重要。为了更好地了解微量元素限制对浮游植物生长和碳吸收的影响,科考船SONNE进行了一次沿赤道从瓜亚基尔(厄瓜多尔)到汤斯维尔(澳大利亚)的航行。这个为期49天的航次SO298由德国教育与研究部(Bundesministerium für Bildung und Forschung, BMBF)在GEOTRACES计划框架下资助。 此次航行发生在从拉尼娜到厄尔尼诺的过渡期,厄尔尼诺是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NSO)的温暖阶段。它与一条温暖的海洋水带有关,该海洋水带形成在赤道太平洋的中心和东中央,包括南美洲太平洋海岸外的区域。拉尼娜是厄尔尼诺的较冷对照。Achterberg教授表示,表层海洋变暖可能会导致对表层海洋必需营养物质的供应减少,从而导致生产力降低。他们将仔细评估从拉尼娜到厄尔尼诺的过渡对海洋生产力的影响。(王 琳 编辑)
  • 《Nature | 海洋浮游生物对新生代环境变化的生物地理响应》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4-21
    • 2024年4月17日,哈佛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Biogeographic response of marine plankton to Cenozoic environmental changes的文章。 在古生物学研究中,与物种和属相比,在一个支系的历史中具有一致生态和形态特征的群体(功能群)在生物多样性动态方面具有不同的视角,因为物种和属在进化上是短暂的。 在此,研究人员分析了Triton--一个新生代大型有孔浮游有孔虫出现的全球数据集--以了解纬度均等性梯度、功能多样性、古纬度特化和群落均等性的变化。研究人员发现 全球形态群落在白垩纪-古新世大灭绝后丰富度增加之前的专业化程度降低;早始新世气候最适期的生态专业化,表明新生代温室高峰期的赤道温度具有抑制作用; 在形态多样性丧失之前,整个始新世-更新世过渡时期的环流变化导致了专业化程度的提高;约 1,900 万年前,形态专业化程度和丰富度发生变化,与中上层鲨鱼灭绝同时发生;在中新世中期浮游生物多样化期间,半球之间功能群丰富度和专业化程度的变化开始时间推迟。 海卫一数据集的详细性质为研究新生代浮游生物大演化提供了独特的时空视角,其中功能群落的全球生物地理响应和丰富度在新生代气候事件期间是分离的。功能群落对类似非生物选择压力的全球反应可能取决于一个群落所适应的背景气候状态(温室或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