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取绳”技术有望破解锂量产难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guokm
  • 发布时间:2023-10-10
  • 锂作为电池重要原材料之一,目前大部分都是采取从锂盐湖中提取的工艺,整个过程繁琐且耗时长,同时还需要大量土地和空间,带来巨大环境成本。针对这个资源密集、高成本过程,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一个科研团队日前研发出一种新的基于绳子的锂提取技术,不仅颠覆了传统工艺,甚至还可以通过更环保的方式低价量产锂。

    “提取绳”技术核心是一组扭曲成绳的多孔纤维,具有亲水核心和疏水表面,随着绳子表面水迅速蒸发,盐浓度越来越高,最终形成氯化钠和氯化锂晶体。《自然-水》/图

    无需化学品且省水

    普林斯顿大学安德林格能源与环境中心土木与环境工程教授、研究小组负责人Jason Ren领导的团队在学术期刊《自然-水》发表研究报告指出,新技术核心是一组扭曲成绳的多孔纤维,具有亲水核心和疏水表面,将其末端浸泡在盐水溶液中,水沿着绳子通过毛细管向上移动,整个过程与树木从根部吸收水到叶子的过程相同。随着绳子表面水继续蒸发,盐浓度越来越高,最终形成氯化钠和氯化锂晶体。

    Jason Ren表示,由于物理性质不同,锂和钠会在绳子的不同位置结晶。钠盐溶解度较低,在绳子下端结晶,而高溶解度的锂盐则在绳子顶部附近结晶。由于两者的自然分离,可以单独收集锂和钠,此前通常需要额外的化学品进行分离。

    “整个过程就像将一个蒸发池挂在一根绳子上。”研究合著者、安德林格能源与环境中心博士后Sean Zheng说,“可以在显著减少空间足迹的情况下获取锂,还可以对过程进行更精确控制。”

    Jason Ren团队的目标是通过蒸发和毛细管现象的基本过程来浓缩、分离和获取锂,他们通过构建100根“提取绳”阵列来展示技术的潜在可扩展性。与传统蒸发方法相比,该技术可以节省大量水资源,操作方便的同时还能减少更多碳足迹。

    “未来通过进一步改进还能实现广泛规模化应用,成为应对关键能源挑战的环保解决方案。”Jason Ren强调。

    节省场地面积并减少时间

    据了解,目前,全球大部分锂是从位于盐滩的盐水储层中提取,这种生产方法通常需要数百平方公里土地,并需要数月甚至数年时间才能生产出可用于电池的锂。

    全球范围内,只有少数几个具有足够高初始锂浓度、丰富可用土地、干旱气候的地区,可以商业化生产锂。比如,美国只有一个活跃的锂盐水提取地,位于内华达州,占地面积超过18.13平方公里。

    另外,传统盐水提取需要从盐滩、咸湖或地下含水层建造一系列巨大蒸发池来浓缩锂,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个月到几年。相比之下,“提取绳”技术更紧凑,可以缩减生产所需面积和时间,实现更小成本、更快速生产。值得一提的是,新技术还可以解锁那些以前被认为太少、太稀、不值得商业化开发的锂资源,如废弃油气井、地热盐水等。

    此外,“提取绳”技术还可以在更潮湿的环境中运用,蒸发速度甚至不降反增。Jason Ren团队已经开始讨论利用该技术从海水中提取锂的前景。

    《自然-水》基于目前的研究估计,采用“提取绳”技术可以减少土地使用面积90%以上,蒸发过程可以加速20倍以上,与传统蒸发池相比,可以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获得锂。

    “随着技术不断创新和成熟,规模化提取锂不再是梦想。这为清洁产锂提供了新思路。”Jason Ren说。

    为锂商业量产开辟新途径

    路孚特指出,目前全球正常投产的锂矿仅有101座,有数百座锂矿还在勘探中。根据国际能源署数据,2010-2019年间开发锂矿,从启动到投产平均耗时超过16年。也就是说,锂商业化量产目前在全球范围内仍然是一个艰巨的任务。

    据悉,Jason Ren团队已经围绕“提取绳”技术成立了初创公司,目标是推进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Jason Ren团队同时还在开发第二代“提取绳”技术,以实现更高效率、更高产量和更好的结晶过程控制。

    “我们的方法便宜、容易操作,而且只需要很少能源,是一种环保的解决方案。”Jason Ren说,“随着实现商业化并最终走向量产,可以为环保且规模化提取锂开辟新途径,破解锂短缺困局。”

    德意志银行锂和清洁技术研究主管科琳·布兰查德表示:“我们相信,锂时常会出现短缺。供应会持续增长,但需求却将以更快速度增长。”德意志银行预计,到2025年底,碳酸锂将出现约4万吨-6万吨的缺口,到2030年底缺口将扩大至76.8万吨。惠誉解决方案则预计,全球最早将在2025年面临锂短缺问题。

    根据麦肯锡数据,2021年,锂总需求量为50万吨碳酸锂当量,预计到2030年将增长至200万吨-300万吨。另外,2015年只有不到30%的锂需求来自电池,随着电动汽车和储能技术加速普及,到2030年电池将占到锂需求的95%。在全球绿色转型大背景下,锂供不应求将比预期中更早到来,尽快破解量产难题无疑是当务之急。

  • 原文来源:https://newenergy.in-en.com/html/newenergy-2427230.shtml
相关报告
  • 《中国两条路径破解7纳米和5纳米技术难题,芯片制造瓶颈有望打破》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3-02-27
    • 中国已经可以量产14纳米,7纳米、5纳米先进工艺受限于EUV光刻机的供应一直备受阻碍,不过近期的诸多消息显示中国已找到解决阻碍先进工艺的途径,或许不久中国就能实现先进工艺的国产化。 一条是国内一家芯片企业公布的SAQP技术,可以利用现有的DUV光刻机开发7纳米工艺,并且已以该技术研发成功10纳米工艺,证明了以这种技术实现7纳米的可行性。 SAQP技术其实就是多重曝光技术,以现有的DUV光刻机通过多重曝光最终量产7纳米,这个技术其实早已由台积电验证过。台积电当时为了确保7纳米工艺的量产,因此延续了此前的芯片制造技术,采用DUV光刻机量产了第一代7纳米工艺,在第一代7纳米工艺量产后再引入EUV光刻机,开发出第二代7纳米EUV工艺。 这种技术对于中国的先进制造工艺来说无疑是最现实的办法,随着国内芯片制造企业将SAQP技术应用于10纳米,中国可望加速7纳米工艺的量产,当然这种技术也存着一些弊端,那就是可能导致7纳米工艺的成本过高,不过能解决7纳米工艺对中国芯片更具意义。 另一个途径则是解决中国芯片制造的瓶颈问题,量产国产化的光刻机,这个是最根本的办法,这方面中国也已取得重要进展,近期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布了一项“高速超精密激光干涉仪”研发成果,并获得了首届“金燧奖”中国光电仪器品牌榜金奖,这就打破了中国在先进光刻机方面的瓶颈。 中国在先进工艺方面的瓶颈就是光刻机,中国已解决了芯片制造的七大环节,刻蚀机和光刻胶都一达到5纳米,芯片封装更是达到4纳米,其他环节也已突破到14纳米,而光刻机一直都在努力打破28纳米。 光刻机的难度如此之大,在于它本身就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据了解ASML的EUV光刻机零件高达10万个,需要全球5000家企业配合才能生产出来,证明了先进光刻机的技术难度多么大,正是由于光刻机的难度太大,中国在研发光刻机方面一直面临困难。 不过中国其实在光刻机方面也有不小的积累,中国是全球唯一一个在光刻机方面拥有更完整产业链的经济体,这在于中国受到众所周知因素的影响而难以获得光刻机的配件供应,无奈之下只能自己重新打造一条光刻机产业链,在中国的努力下,中国已逐步解决了双工作台、激光光源、物镜系统等,哈尔滨工业大学公布的技术可以实现将这些配件进行高精度整合,完成光科技的最后步骤,可以预期国产先进光刻机很快就能量产。 中国在芯片制造方面的进展,在于中国长久以下打下的制造业基础,正是这种基础,让中国得以率先在更先进的光子芯片、量子芯片等方面取得突破,筹建了全球第一条光子芯片、量子芯片生产线,在更先进的芯片技术方面都能突破,那么在硅基芯片技术上逐步取得进展应该是无需质疑的。 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技术人员,自从2010年中国成为全球最大制造国后,中国就开始异常重视科技研发,随着中国对科技研发的力度不断加大,中国连续11年成为全球专利申请量第一名,有如此雄厚的基础,也就不奇怪中国能同时在诸多芯片技术方面同时推进了,相信光刻机这个难关必然将被解决。
  • 《“活”塑料有望破解白色污染难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7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戴卓君团队通过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编辑,产生了具备极端环境耐受能力的孢子,从而使其在特定条件下分泌塑料降解酶。同时,团队通过塑料加工方法将孢子包埋在塑料基质中。该研究为开发新型可生物降解塑料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有望破解当下严重的白色污染难题。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 2016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够利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碳源的细菌,其通过两种酶降解PET。后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由4种单体合成的聚合物RHPs,这些单体能与目标蛋白表面相互作用,使降解酶在塑料加工过程中保持稳定性。然而,RHPs合成难度高,且难以适应塑料加工的高温环境。 长期以来,许多微生物进化出针对恶劣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当处于不再适合生存和繁殖的极端环境时,细菌会转变成孢子的形式,以耐受极端的干燥、温度和压力。 在该研究中,戴卓君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改造枯草芽胞杆菌,将可控分泌塑料降解酶的基因线路导入其中,并在二价锰离子的胁迫环境中,迫使枯草芽胞杆菌“休眠”,形成孢子形态。产生的孢子带有编辑的基因,相比细菌具备了针对高温、高压、有机溶剂和干燥的耐受性。 他们将工程化改造的孢子溶液与聚己内酯(PCL)塑料母粒直接混合,制备出性能稳定的“活”塑料。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活体塑料与PCL普通塑料在屈服强度、应力极限、最大形变量和熔点等参数上均无显著区别。在日常使用环境中,孢子保持休眠状态,塑料也可保持稳定的使用性能。 研究发现,孢子被释放及激活后,活体塑料可以在六七天内迅速降解,而传统PCL塑料在21天后依旧剩余约40%的分子量。研究团队还使用单螺杆挤出机进行了小规模工业化测试,发现活体塑料具有快速、高效的降解效率。 研究团队还验证了该系统的普适性。他们将带有绿色荧光质粒的孢子分别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酯、PET进行混合加工,发现即使从加工温度为300摄氏度的PET塑料中释放出来的孢子,依旧可以复苏并重新表达绿色荧光,为制作其他基底的活体塑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4-017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