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塑料有望破解白色污染难题》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27
  •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戴卓君团队通过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编辑,产生了具备极端环境耐受能力的孢子,从而使其在特定条件下分泌塑料降解酶。同时,团队通过塑料加工方法将孢子包埋在塑料基质中。该研究为开发新型可生物降解塑料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方法,有望破解当下严重的白色污染难题。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化学生物学》。

    2016年,科学家发现了一种能够利用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作为碳源的细菌,其通过两种酶降解PET。后来,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开发了由4种单体合成的聚合物RHPs,这些单体能与目标蛋白表面相互作用,使降解酶在塑料加工过程中保持稳定性。然而,RHPs合成难度高,且难以适应塑料加工的高温环境。

    长期以来,许多微生物进化出针对恶劣环境条件的抵抗力。当处于不再适合生存和繁殖的极端环境时,细菌会转变成孢子的形式,以耐受极端的干燥、温度和压力。

    在该研究中,戴卓君团队利用合成生物学方法改造枯草芽胞杆菌,将可控分泌塑料降解酶的基因线路导入其中,并在二价锰离子的胁迫环境中,迫使枯草芽胞杆菌“休眠”,形成孢子形态。产生的孢子带有编辑的基因,相比细菌具备了针对高温、高压、有机溶剂和干燥的耐受性。

    他们将工程化改造的孢子溶液与聚己内酯(PCL)塑料母粒直接混合,制备出性能稳定的“活”塑料。测试结果表明,这种活体塑料与PCL普通塑料在屈服强度、应力极限、最大形变量和熔点等参数上均无显著区别。在日常使用环境中,孢子保持休眠状态,塑料也可保持稳定的使用性能。

    研究发现,孢子被释放及激活后,活体塑料可以在六七天内迅速降解,而传统PCL塑料在21天后依旧剩余约40%的分子量。研究团队还使用单螺杆挤出机进行了小规模工业化测试,发现活体塑料具有快速、高效的降解效率。

    研究团队还验证了该系统的普适性。他们将带有绿色荧光质粒的孢子分别与聚丁二酸丁二醇酯、聚己二酸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酯、PET进行混合加工,发现即使从加工温度为300摄氏度的PET塑料中释放出来的孢子,依旧可以复苏并重新表达绿色荧光,为制作其他基底的活体塑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589-024-01713-2

  • 原文来源:https://www.china5e.com/news/news-1175967-1.html
相关报告
  • 《俞书宏院士团队:超强、超韧、透明的环保复合材料薄膜!有望解决“白色污染”》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8-06
    • 尽管塑料已经为人类社会服役了超过一个世纪的时间,然而无处不在的塑料也成为了“白色污染”的根源,残留在土壤里的微塑料颗粒甚至可以被小麦与生菜吸收。因而这些塑料制品成为了当今环保的头号难题之一。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科学家们已经在可降解、可回收的高分子制品上付出了相当大的努力。然而大多数解决方案都无法生产出同时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并且透明的薄膜,并且没有实现规模化生产。但是此类材料有望在柔性器件、商品包装等多个领域替代传统的塑料制品,因而如何克服传统可降解材料在高强度和高韧性方面的力学不兼容性,并进一步实现高透明度和大规模生产就成为了研究的热点之一。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在这一领域又做出了突破性成果。通过具有大规模生产潜力的气溶胶辅助生物合成方法,20×40 cm2珍珠母仿生结构的纳米粘土/细菌纤维素纳米复合材料被制备出来。这一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了482 MPa,韧性达到了17.71 MJ/m3,超过了目前绝大多数珍珠母仿生材料。此外,高透明性(83.4%在550 nm)、高雾度(88.8%在550 nm)、低热膨胀系数(~3 ppm/K)、超薄(~20 μm)的特性使其在柔性器件及光管理材料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上述成果以“Ultra-Strong, Ultra-Tough, Transparent, and Sustainable Nanocomposite Films for Plastic Substitute”为题发表于《Matter》。 1. 制备方法 图 1 用于制备复合材料薄膜的气溶胶辅助生物合成方法 构成复合材料的核心是能大量产生细菌纤维素的Gluconacetobacter xylinus细菌和无菌皂石(纳米粘土)。首先细菌被接种在培养基上,在28 oC下生长一天后,将无菌皂石和营养液混合,通过气溶胶喷涂在细菌层表面,并让其继续生长7天。之后将上述水凝胶揭下,并用氢氧化钠溶液和去离子水清洗,然后100 MPa和120 oC条件下热压成型,得到类似于珍珠母的“砖块-纤维”混合结构。 2. 微纳结构及力学、光学性能 图 2 复合材料外观及水凝胶和成型后的微纳结构 图 3 复合材料光学、力学性能及其增强机理 通过上述方法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和光学性能。相比于纯细菌纤维素制备的薄膜,添加了纳米粘土的复合材料薄膜的透光性提高了50%(图3A)。当纳米粘土的添加量为27 wt%时,其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和韧性分别达到了纯细菌纤维素薄膜的1.6、1.7和2.9倍(图3B-D)。 上述性能提升的首要原因在于纳米粘土的添加对细菌纤维素束的“解绑”作用(图3E、F)。细菌纤维素束的宽度从106 nm下降至26 nm,使得薄膜的缺陷尺寸大大降低,提高了薄膜透光性和强度;同时纤维束的分离还能进一步提高氢键密度,增强材料韧性。此外,“砖块-纤维”结构有助于在滑动过程中在不同组分间形成氢键网络,进一步增强了材料韧性。 3. 在柔性器件中的应用 图 4 纳米粘土/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与常见塑料的性能对比和在柔性器件中的应用 图 5 纳米粘土-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的土壤降解实验(2个月) 与柔性器件领域中常见的基底,如PET对比,纳米粘土/细菌纤维素复合材料薄膜的力学性能、使用温度、热膨胀系数均具有较大优势(图4A、B),并且复合材料还具有良好的可降解性(图5),因而十分适合与导电材料相结合制备瞬态柔性电子器件(图4F)。 4. 总结 通过添加纳米粘土,细菌纤维素材料在不使用粘合剂的情况下,便同时具有了超强、超韧、透明、低热膨胀系数的优异特性。同时,气溶胶辅助的制备工艺也被证明具有大规模化生产的潜力。如果在未来,我们能进一步缩短细菌纤维素网络的生长时间,并进一步调控材料的透明度和雾度,这种由生物自发“合成”的复合材料将非常有希望作为塑料薄膜的替代品,减少我们身边的“白色污染”。
  • 《治理“白色污染”再出严令 济南年底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9-03
    • 为减少塑料制品带来的“白色污染”,济南市明确规定,到2020年底,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近日,济南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公布《济南市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实施方案》,有序禁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分批禁用一次性塑料餐具。 济南市规定,到2020年底,全市餐饮行业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吸管;城市建成区、景区景点的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到2022年底,县城(区)建成区、景区景点餐饮堂食服务,禁止使用不可降解一次性塑料餐具。 为减少宾馆、酒店一次性塑料用品使用,济南市明确,到2022年底,全市星级宾馆、酒店等场所不再主动提供一次性塑料用品,可通过设置自助购买机、提供续充型洗洁剂等方式提供相关服务。 此外,济南市还加强快递塑料包装管控,推行绿色环保包装,逐年降低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装袋、塑料胶带、一次性塑料编织袋的使用。(记者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