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材料所在高分子复合材料3D打印方面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9-05-10
  •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进步,3D打印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数字化模拟制造技术应运而生并迅速发展。其中,熔融沉积技术具有设备简单、工艺洁净、运行成本低且不产生过多加工残留物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快速原型和教育等领域。但现有的熔融沉积材料主要以ABS和PLA等通用塑料为主,需要针对工业产品制造开发适合高强度工程塑料等材料的3D打印成型技术。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增材制造重点实验室许高杰团队针对高性能工程塑料3D打印技术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选取了具有高坚韧度和抗疲劳特性的半晶态尼龙12和高强度聚醚酰亚胺作为基体,研究了熔体流变特性对熔融长丝烧结特性的影响,对高性能工程塑料的3D打印工艺参数、工业可用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半结晶高分子具有较好的流变性能和快速烧结特性,在合适的打印条件下能够获得接近注塑件的力学性能。拓展了高温高强度工程塑料在熔融沉积技术中的应用(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2017, 23(6), 973–982. High Performance Polymers, 2019, 31(1): 97-106.)。 由于熔融沉积层层叠加成型过程产生的空隙会不可避免地降低3D打印产品的机械强度,严重制约了熔融沉积技术的应用推广。研究人员在工艺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尼龙12/氧化石墨烯、尼龙12/碳纤维复合材料。研究发现两种填料在熔融沉积成型过程中可实现取向分布,不仅有效提高了产品的机械强度(GNPs 7%和CFs 251.1%),还能够对产品热导率(提高51.4%)进行灵活调控。(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 2017, 134(39), 45332.; Materials & Design, 2018, 139: 283-292.)。 最近,研究人员以聚乳酸(PLA)为基体,以热塑性聚氨酯(TPU)为填料,通过熔融沉积技术的整个加工流程实现了弹性体TPU原位成纤,纤维状TPU的平均长度可以实现从67.24μm到103.72μm的精准调控。同时,TPU成纤有效改善了其与PLA基体的界面结合力。研究发现,3D打印形成的网格状TPU可有效补偿打印空隙对打印件力学强度的弱化效应,使产品的韧性达到甚至超过注塑水平。该熔融沉积原位纤维技术为制备高韧性聚乳酸复杂结构零件提供了简便有效的方法(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 2019, 1900107)。 以上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574331, 11674335)和宁波市科技局(2016B10005, 2018A610009)的资助。

相关报告
  • 《宁波材料所在热电材料综合性能优化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0-04-03
    • 热电转换技术利用半导体内部的载流子输运能够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的直接相互转换。热电器件具有体积小、无移动部件、无噪音、可靠性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特殊电源、余热发电、以及便携精密制冷等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围绕碲化铋等层状结构热电材料以及新型IV-VI族化合物,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通过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在综合性能优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和成效的研究工作。 研究团队在碲化铋中添加硬度较高的Ge0.5Mn0.5Te,并通过区熔和热压两种工艺相结合,所获得的复合材料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电性能,从而使其更有利于微型热电器件应用(J. Mater. Chem. A 2019, 7: 9241)。在层状Mg基Zintl相热电材料方面,研究团队首先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这类材料的共性局域成建特征和多能谷调控机理(J. Mater. Chem. A 2019, 7: 8922),并与美国休斯顿大学任志锋教授团队合作实现了SmMg2Bi2高熵热电材料的性能优化(J. Mater. Chem. A 2020, doi: 10.1039/c9ta13224d)。在新型IV-VI族化合物方面,研究团队系统阐述了掺杂阳离子轨道能级和结构因子对轻重价带的协同调控,与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Mori教授团队合作实现了GeTe热电优值的显著提升(Mater. Today Phys. 2019, 9, 100094)。 最近,针对具有层状结构的SnSe热电材料,该研究团队制备了PbBr2掺杂SnSe0.95单晶,并结合测试表征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晶格常数增大引起的费米面演变对热电性能的调控规律。实验研究发现,随着PbBr2的含量增加,晶格常数a逐渐增大,材料电输运性能显著提升;当PbBr2浓度达到3%时,载流子迁移率和电导率却急剧降低。费米面动力学研究表明,随着晶格常数a增大,导带低费米面逐渐变小,电子云交叠也随之减小,当电子云交叠减小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迁移率骤降;另一方面Γ点费米面逐渐增大,增强的谷间散射也导致迁移率降低。为论证费米面动力学调控机制,研究人员基于3%PbBr2掺杂样品进一步设计了Ge掺杂实验,表明适当缩小晶格常数a可以提高载流子迁移率,并将最优化ZT值由0.6提升至1.7。该工作以“Fermi-surface dynamics and 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along the out-of-plane direction in n-type SnSe crystals”为题发表在Energy Environ. Sci. 2020, 13: 616。 该系列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2301,21875273和51702334)、浙江省相关人才计划(LR16E02000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8A040008和LY18E020017)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8337和2019298)等项目的支持。 图 PbBr2掺杂SnSe0.95费米面动力学及热电性能优化
  • 《宁波材料所在热电材料综合性能优化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02
    • 热电转换技术利用半导体内部的载流子输运能够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的直接相互转换。热电器件具有体积小、无移动部件、无噪音、可靠性高和使用寿命长等优点,在特殊电源、余热发电、以及便携精密制冷等领域具有广泛而重要的应用。围绕碲化铋等层状结构热电材料以及新型IV-VI族化合物,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光电功能材料与器件团队通过理论与实验紧密结合,在综合性能优化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具有特色和成效的研究工作。   研究团队在碲化铋中添加硬度较高的Ge 0.5 Mn 0.5 Te,并通过区熔和热压两种工艺相结合,所获得的复合材料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和热电性能,从而使其更有利于微型热电器件应用( J. Mater. Chem. A 2019, 7: 9241)。在层状Mg基Zintl相热电材料方面,研究团队首先从理论角度阐述了这类材料的共性局域成建特征和多能谷调控机理( J. Mater. Chem. A 2019, 7: 8922),并与美国休斯顿大学任志锋教授团队合作实现了SmMg 2 Bi 2 高熵热电材料的性能优化( J. Mater. Chem. A 2020, doi: 10.1039/c9ta13224d)。在新型IV-VI族化合物方面,研究团队系统阐述了掺杂阳离子轨道能级和结构因子对轻重价带的协同调控,与日本国立材料研究所Mori教授团队合作实现了GeTe热电优值的显著提升( Mater. Today Phys. 2019, 9, 100094)。   最近,针对具有层状结构的SnSe热电材料,该研究团队制备了PbBr 2 掺杂SnSe 0.95 单晶,并结合测试表征和第一性原理计算,揭示了晶格常数增大引起的费米面演变对热电性能的调控规律。实验研究发现,随着PbBr 2 的含量增加,晶格常数a逐渐增大,材料电输运性能显著提升;当PbBr 2 浓度达到3%时,载流子迁移率和电导率却急剧降低。费米面动力学研究表明,随着晶格常数a增大,导带低费米面逐渐变小,电子云交叠也随之减小,当电子云交叠减小到一定程度就会导致迁移率骤降;另一方面Γ点费米面逐渐增大,增强的谷间散射也导致迁移率降低。为论证费米面动力学调控机制,研究人员基于3%PbBr 2 掺杂样品进一步设计了Ge掺杂实验,表明适当缩小晶格常数a可以提高载流子迁移率,并将最优化ZT值由0.6提升至1.7。该工作以“Fermi-surface dynamics and high thermoelectric performance along the out-of-plane direction in n-type SnSe crystals”为题发表在 Energy Environ. Sci. 2020, 13: 616。   该系列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2301,21875273和51702334)、浙江省相关人才计划(LR16E020001)、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LY18A040008和LY18E020017)和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2018337和2019298)等项目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