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GR-Solid Earth: 青藏高原中部地区的岩石圈内部变形》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2-19
  • 2017-11-30.

      大约50个百万年之前的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使得青藏高原地区的地壳和岩石圈结构产生了强烈的变形。基于剪切波分裂的结果,大部分科学家认为这种变形主要发生在欧亚岩石圈或者西藏岩石圈。但是,这种方法的局限在于其无法分辨变形的深度信息。

      近日,国际著名地球物理学期刊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发表了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日本东北大学等多家国内外单位的合作研究成果“Internal Deformation of Lithosphere Beneath Central Tibet ”。论文基于位于西藏中部地区的Hi-CLIMB计划数据进行了地震各向异性层析成像研究,发现:(1)分层岩石圈结构被发现存在于拉萨地体东部;(2)强烈的变形不仅发生在欧亚岩石圈,也同时发生在北向俯冲的印度岩石圈;(3)复杂的岩石圈各向异性可能同时受到LPO和SPO的影响。这一成果为研究该区域的岩石圈演化过程提供了新思路。论文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为张衡副研究员。

      论文链接: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2017JB014184/full

相关报告
  • 《从青藏高原中部到印度-缅甸俯冲带的地壳与地幔流动》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彭皓
    • 发布时间:2024-11-22
    • 印缅俯冲带(Indo-Burma subduction zone,IBSZ)具有一个显著的沉积楔,它从东喜马拉雅构造结(Eastern Himalayan Syntaxis,EHS)向南北方向延伸至安达曼俯冲带(Andaman Subduction Zone)。这个南北走向的俯冲带是印度板块和欧亚大陆之间的板块边界。然而,两个板块之间的运动是高度倾斜的。在晚中新世之前,IBSZ的弧前和弧后都处于伸展状态,这些盆地统称为缅甸中央盆地(Myanmar Central Basin,MCB)。印缅山脉(Indo-Burma Ranges,IBR)的北部是一个前陆褶皱冲断带,它是一个复理石弧前增生楔,在上新世的某个时期与印度发生了碰撞。这次岛弧-大陆碰撞的时间略早于晚中新世构造反转的时间,该构造反转是通过野外地质观察和对MCB南部逆冲断层的地震反射数据的解释确定的。 在2024年10月,新墨西哥州立大学和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的研究人员采用地应力反演分析和全球矩心矩张量(Global Centroid Moment Tensor, GCMT)目录中的震源机制,对西藏中部、东南部和掸邦高原至缅甸中央盆地(Myanmar Central Basin, MCB)及印缅山脉(Indo-Burma Ranges, IBR)的应力场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人员将每个构造分区的主压应力和拉应力方向与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得出的应变率进行了对比分析。这项研究揭示了印缅俯冲带(Indo-Burma subduction zone, IBSZ)弧前和弧后在晚中新世之前一直处于伸展状态,并且这些盆地的地质构造与全球板块边界和应力场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这些分析,研究团队能够更好地理解该地区构造活动的演化史和动力学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 研究通过区域应力分析,确定了从西藏中部、东喜马拉雅构造结附近到缅甸的主压应力方向与主应变率一致。北东-西南走向的压应力方向从掸邦高原西部一直延伸到缅甸。值得注意的是,P轴与地形坡度一致,T轴与27°N以南的掸邦高原地区地形等高线近似平行。这些应力模式与重力势能引起的地壳和地幔流动相一致。根据掸邦高原震源机制确定的快速剪切波与最大应变率的一致,以及SKS波的NW-SE到E-W快速方向与T轴共线,表明地幔岩石圈与地壳的变形是一致的。研究认为,这种来自西藏中部高地的势能释放,以及随之而来的重力势能驱动的地壳和地幔流动过程,是目前缅甸板块上部变形的主要原因。 缅甸俯冲带当前的变形是由印度板块NNE向运动以及源自青藏高原中部的地壳和地幔流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印度与亚洲之间的极端斜向碰撞导致实皆断层、Kabaw断层、Churachandpur Mao断层和IBR中其他高角度断层大部分为右行走滑。地壳和地幔的扇形流动在掸邦高原西部形成了一个NE-SW向的挤压应力场,因此,这种挤压力作用在整个缅甸板块上。地壳和地幔流由于西藏高原的重力坍塌而形成,可能沿实皆断层结束,因为MCB的粘度比掸邦高原高出一个数量级。关于地壳和地幔流动是否已经延伸到了MCB,研究团队还没有找到任何确凿的证据。目前,团队认为实皆断层是从青藏高原中部开始的岩石圈流动的证据。 论文信息:Timsina P., Hearn T. M., Ni J. F. 2024. Crust and mantle flow from central Tibetan Plateau to the Indo‐Burma subduction zone.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olid Earth, 129(10), e2023JB027540.
  • 《青藏高原深部动力学过程与地表响应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及其合作者,在青藏高原深部动力学过程与高原隆升和岩浆活动的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EPSL)/《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实验室研究员王志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博士伏毅和院士林间为共同作者。 青藏高原是亚洲乃至全球地貌和气候动力学的关键区域。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是新生代最重大的全球地质事件之一,这一事件深刻地塑造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等显著地貌特征。理解这一碰撞的动力学对于理解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全球古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火山活动之间可能存在联系,但深部地质过程及其对地表环境演变(如地貌变化和气候波动)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 王志团队利用地震数据和全球体波成像新技术,获得了印度-青藏高原构造域的地幔速度结构,并结合青藏高原各地火山年龄、化学组成和古海拔记录的数据集,识别出了高原演化过程中的空间-时间分布模式和深部地质过程。研究揭示了多阶段板块俯冲过程与火山活动(56-44、44-28、28-18、18-0百万年)和板块抬升的离散、间歇性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了一种多阶段板块俯冲和双侧断裂的深部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双向俯冲和岩石圈的重力沉降导致了青藏高原内广泛的火山活动和间歇性隆升,同时对青藏高原的气候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该项研究为将岩石圈和地幔过程与青藏高原表面现象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框架,有助于解释岩石圈俯冲、断裂和拆沉等俯冲过程对地表火山活动、高原抬升和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团队还包括西南石油大学教授王剑、付修根和沈利军等,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王选策,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教授S.A. Wilde。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第二次青藏科学考察基金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Jian Wang?,Zhi Wang#?,Xiugen Fu#,Xuan-Ce Wang#,Simon A. Wilde,Yi Fu,Jian Lin,Hengye Wei,Lijun Shen,Gang Rao,Ahmed Mansour. Control of subduction and slab break-off on volcanism and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47,119057,2024.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24004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