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深部动力学过程与地表响应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研究员王志及其合作者,在青藏高原深部动力学过程与高原隆升和岩浆活动的响应机制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EPSL)/《地球与行星科学通讯》上。实验室研究员王志为论文并列第一作者和共同通讯作者,博士伏毅和院士林间为共同作者。

    青藏高原是亚洲乃至全球地貌和气候动力学的关键区域。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的碰撞是新生代最重大的全球地质事件之一,这一事件深刻地塑造了青藏高原和喜马拉雅山脉等显著地貌特征。理解这一碰撞的动力学对于理解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至关重要。尽管已有研究表明全球古气候变化与青藏高原火山活动之间可能存在联系,但深部地质过程及其对地表环境演变(如地貌变化和气候波动)的影响仍存在不确定性。

    王志团队利用地震数据和全球体波成像新技术,获得了印度-青藏高原构造域的地幔速度结构,并结合青藏高原各地火山年龄、化学组成和古海拔记录的数据集,识别出了高原演化过程中的空间-时间分布模式和深部地质过程。研究揭示了多阶段板块俯冲过程与火山活动(56-44、44-28、28-18、18-0百万年)和板块抬升的离散、间歇性事件之间的相关性,并提出了一种多阶段板块俯冲和双侧断裂的深部动力学模型。该模型认为,双向俯冲和岩石圈的重力沉降导致了青藏高原内广泛的火山活动和间歇性隆升,同时对青藏高原的气候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

    该项研究为将岩石圈和地幔过程与青藏高原表面现象联系起来建立了一个系统的框架,有助于解释岩石圈俯冲、断裂和拆沉等俯冲过程对地表火山活动、高原抬升和全球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研究团队还包括西南石油大学教授王剑、付修根和沈利军等,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博士王选策,澳大利亚科廷大学教授S.A. Wilde。该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第二次青藏科学考察基金项目等联合资助。

    论文信息:Jian Wang?,Zhi Wang#?,Xiugen Fu#,Xuan-Ce Wang#,Simon A. Wilde,Yi Fu,Jian Lin,Hengye Wei,Lijun Shen,Gang Rao,Ahmed Mansour. Control of subduction and slab break-off on volcanism and uplift of the Tibetan Plateau.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647,119057,2024.

    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0012821X24004898

  • 原文来源:https://scsio.cas.cn/news/kydt/202410/t20241012_7397767.html
相关报告
  • 《青藏高原湖泊扩张机制揭示 》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3-08
    • 媒体:西宁晚报 作者:黄兴 发布:青海湿地2017/3/6 15:38:48 青藏高原湖泊扩张机制揭示 青海新闻网讯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通过研究探明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和湖面蒸发对高原湖泊水量的相对贡献,揭示出近年来青藏高原湖泊扩张机制。这一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美国地球物理学报》。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副研究员类延斌与其合作者,通过对5年的湖泊水位监测和卫星测高数据分析了高原湖泊水位季节变化特征,并探讨了降水和冰川消融如何影响湖泊变化。 研究发现高原湖泊对降水和冰川融水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响应模式: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湖泊以夏季湖水水位升高和冬季湖水水位下降为主要特征,表明夏季季风降水和蒸发是控制湖泊水量变化的主导因素;高原西北部湖泊则表现出夏季和冬季湖水水位均显著上升,说明夏季冰川消融和春季积雪对该区域湖泊水量平衡具有重要贡献。 类延斌表示,上述结果说明高原湖泊近期快速扩张可能存在两种不同的驱动机制,即高原中部、北部和东北部湖泊的快速扩张主要与夏季降水显著增加有关,而西北部湖泊的快速扩张除夏季降水增加外,还与冰川消融和春节积雪增加变化有密切关系。 湖泊变化是区域水循环的指示器。近年来青藏高原内流区湖泊快速扩张,过去20年间面积增幅高达26%,显示了气候变暖背景区域水循环出现显著变化。据介绍,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对湖泊年代际和年际变化的研究,对湖水季节变化过程的研究仍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如何识别各个分量(如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和湖面蒸发)对湖泊水量平衡的相对贡献。
  • 《“挑战者”深渊环流动力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4-10-28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海洋环流观测与数值模拟研究室联合中国海洋大学三亚研究院在Nature子刊《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Three-layer circulation in the world deepest hadal trench"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基于万米级深渊潜标观测阵列,首次发现“挑战者”深渊深层三层环流结构,并揭示环流结构的形成机制;该研究发现对研究深渊物质输运、沉积过程以及物种迁徙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江会常博士为论文第一作者,中国海洋大学肖鑫博士为共同第一作者,徐洪周研究员和中国海洋大学周春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中国海洋大学田纪伟教授为合作作者。 “挑战者”深渊是世界上最深的深渊海沟。来自南大洋的低层绕极深层水(LCDW)经由这一关键枢纽侵入雅浦海沟和菲律宾海盆,从而对局地环境产生重要影响。由于极端深度环境下采样十分困难,目前仍不清楚“挑战者”深渊的LCDW输送和深层环流结构。为了探究上述科学问题,研究室联合中国海洋大学深渊研究团队在“挑战者”深渊布放了万米级潜标阵列进行长时间流速观测。通过分析海流数据,研究发现“挑战者”深渊3600米以深存在三层环流结构,自上而下分别为西向流、气旋式环流以及反气旋式环流。西向流在夏季转为东向,表明深海盆之间存在双向连通性,而气旋式环流和反气旋式环流则相对稳定。结合潜标观测、数值试验和前人发现的分析结果表明,该环流结构是由LCDW入侵、局地特殊地形以及底部强湍流混合共同作用而形成。其中,底部强湍流混合在驱动反气旋环流方面起到关键作用。 万米级潜标观测阵列的布放和回收工作得到了中国海洋大学“东方红2号”和深海所“探索一号”科考船全体工作人员的大力支持和协助,数值试验的工作得到深海所公共技术中心提供的计算资源支持。 该项研究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和海南省科技人才创新项目等共同资助。 论文信息:Jiang Huichang#, Xiao Xin#, Xu Hongzhou*, Zhou Chun*, Philip A. Vetter, Yu Liu, Long Tong, Chen Qi'an, Tian Jiwei. (2024). Three-Layer Circulation in the World Deepest Hadal Trench. Nature Communications, 15(1), 8949. 原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4-533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