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说,新的生物燃料政策将在两年内转化为156亿美元的产业》

  • 来源专题:可再生能源
  • 编译者: pengh
  • 发布时间:2017-09-24
  • 2017年8月10日

    印度石油部长本周表示,印度政府期待已久的新生物燃料政策将在未来两年内将该国的生物燃料产业转化为156亿美元的经济。由石油营销公司确定的生产生物燃料的12个地点,这三家公司将投资20亿美元用于研发,以帮助实现在2022年前将化石燃料进口减少10%的国家目标。印度石油公司(Indian Oil Corp)表示,将把其生物燃料工厂的产量从目前的12吨提高到每天100吨

相关报告
  • 《中国半导体产业崛起:政策频出 但核心技术仍差三代》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tengfei
    • 发布时间:2017-11-20
    • 一块指甲大的芯片,背后承载的也许是一一场场有关技术的较量。 随着国家对集成电路产业扶持政策的落地以及这几年来中国企业的奋起追赶,在世界的舞台上,来自中国半导体行业的声音愈发响亮。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陈南翔在2017年中国半导体市场年会上表示,2016年全球半导体市场规模为3389.3亿美元,同比小幅增长1.1%。欧美地区呈下滑态势,其中美国市场下降4.7%,而亚洲地区增长3.6%。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的市场规模达到11985.9亿元,占全球半导体市场的一半以上。 特别是一些优秀半导体企业在各自领域对欧美强者发起了猛烈的攻势,如华为海思在人工智能芯片上的厚积薄发,又如紫光展讯在市场技术上较量的无所畏惧,在产业话语权的争夺上,外界看到了更多来自中国企业的身影。 “后发”追赶 根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统计,2016年,中国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到4335.5亿元,同比增长20.1%。设计、制造、封测三个产业销售额分别为1644.3亿、1126.9亿及1564.3亿,增长速度分别为24.1%、25.1%及13%,设计和制造环节增速明显快于封测,占比进一步上升,产业结构趋于平衡。 陈南翔表示,预计未来几年内,中国仍是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市场,且将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长率。 集邦咨询半导体研究中心(DRAMeXchange)分析师郭高航对第一财经表示,中国半导体产业能够迅猛发展,主要得益于国产替代进口的需求,政策和资金的支持以及终端需求引导三大因素。 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带动了该行业的发展。2014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同年9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亦称“大基金”)正式设立,首期募资1387.2亿元。2017年初,在上海举办的一次产业峰会上,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有限公司总经理丁文武介绍称,截至2016年底,国家大基金成立两年多来,共决策投资43个项目,累计项目承诺投资额818亿元,实际出资超过560亿元。已实施项目覆盖了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装备、材料、生态建设等各环节。 全国各地也纷纷成立基金以支持集成电路发展,北京、上海、四川、湖北等多个省市设立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2013年12月,北京宣布设立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基金总规模300亿元。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基金、南京市集成电路产业专项发展基金、安芯产业投资基金(福建)基金规模均高达500亿元。据不完全统计,一期的大基金能够撬动地方资本大概有5000亿元。此外,一些投资机构也在积极寻找一些热门的前沿标的。 郭高航认为,从计算机到手机,到现在最热的AI,中国半导体应用的终端越来越广。临近万物互联的时代,很多新兴应用出来, AR、VR、可穿戴设备、车联网以及工业控制方面新增的需求等终端需求引导上游中游产业更快地发展。 以小博大 在部分高精尖技术领域,中国厂商开始逐渐攻破技术壁垒。 集成电路产业主要由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和封装测试三个环节组成。郭高航表示,目前,在设计和封测领域,中国与美国等先进企业差距已经缩小了,但是制造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 “目前封测是在我国做得最好的,是我国在相关产业链环节发展得最快和最久的,国内最大的三家封测厂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长电科技)、通富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通富微电)以及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华天科技)从2015年开始都有对国外巨头以及先进技术的封测厂商进行并购,通过并购获取了先进的技术、客户和市场。”郭高航对记者说。 据集邦咨询拓墣产业研究院最新发布的2017年全球IC封测代工营收排行榜,在专业封测代工的部分,前三名依次为日月光、安靠、长电科技,华天科技、通富微电分别位列第6、7名。该研究院指出,中国内地封测厂商在高端封装技术(Flip Chip、Bumping等)及先进封装(Fan-In、Fan-Out、2.5D IC、SiP等)的产能持续开出,以及因企业并购带来的营收认列带动下,包含长电科技、天水华天、通富微电等厂商2017年的年营收多维持双位数成长,表现优于全球IC封测产业水平。 此外,中国内地设立的新晶圆厂产能将陆续开出,根据企业发布的产能规划,估计2018年底前中国内地12英寸晶圆每月产能可新增16.2万片,为现有产能1.8倍,预计将为2018年中国内地封测产业注入一剂强心针。 而在人工智能浪潮的影响下,英伟达、英特尔、高通等IT巨头都纷纷加紧AI芯片的布局,中国芯片公司也不甘落后。 在柏林国际消费电子产品展上,华为发布了首款人工智能芯片麒麟970,是业界首颗带有独立NPU(神经网络单元)专用硬件处理单元的手机芯片。而首款采用该芯片的华为手机Mate 10也于16日在德国慕尼黑正式发布,表明中国人工智能芯片应用领域处于领先地位。 麒麟970搭载的NPU是智能芯片研发公司寒武纪于2016年发布的寒武纪1A处理器(Cambricon-1A Processor)。今年8月,寒武纪获得1亿美元A轮融资,由国投创业(A轮领投方)、阿里巴巴创投、联想创投、国科投资、中科图灵、元禾原点(天使轮领投方)、涌铧投资(天使轮投资方)联合投资,是全球首家AI芯片领域的“独角兽”公司。 郭高航表示,华为的麒麟970亮点也很多,和高通差距不大,甚至在一些方面领先。不过他也坦言,将海思和全球顶尖的芯片设计公司对比,还是有明显差距,海思2016年研发投入占比23%~24%,除了高通之外,和其他国际顶尖巨头相差不大,但是总的资金规模仍有较大差距。 掌握核心技术仍需要时间 虽然设计和封测领域已经能够追赶其他发达国家与地区,但从整体盘面来看,芯片制造方面差距则较大。 在半导体制造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半导体设备和材料,郭高航对记者指出,国内厂商在制造方面与国际先进企业存在较大差距。设备方面,北方华创的刻蚀机能做到28nm级别,但也没有大规模量产,而现在国际最先进的技术已经到7nm级别, 相差三代,光刻机领域的差距更大。 材料端包括硅片、光刻胶、研磨材料、溅射靶材、化学气体、化学材料等,每项差距都不同。硅片方面,上海新昇进度偏慢。光照方面,中芯国际有自己附属的光照厂,覆盖28nm以上。郭高航称,国内光照厂很多关注在LED面板等低端领域。 根据市调机构公布的晶圆产能报告,截至2016年底,在12英寸晶圆产能中,三星以22%位居全球第一,第二位是占14%的美光,SK海力士与台积电均为13%,并列第三,中芯国际(2%)与力晶科技并列第九。其中,在纯晶圆代工厂商中,中芯国际和力晶并列第四,在台积电、GlobalFoundries和联电之后。 此外,最大的问题也许还是人才和技术存在的先天短板。 “因为技术瓶颈的突破一定会有一个学习曲线在里边,已经领先的厂商遇到过的问题,后进者也会遇到,而且还要想办法绕过前者专利方面的问题。在研发投入方面,海思只是个例,其他中国芯片设计企业应向其学习。还有人才方面,由于中国半导体产业框架从2015年开始才逐步完善,因此产业氛围不足,人才体系的培养也还不成形。不过,随着产业氛围越来越浓厚,人才培养自然也会更完善,同时也会引进高端人才。2018年一大批的晶圆厂要量产。”郭高航对记者说。 而芯片代工巨头台积电一工程师对第一财经记者也坦言,目前美国等国家都会保护先进的技术,但国内政府的鼓励措施会缩小国内公司与国外的差距。在谈到人才引入问题时,他表示,现在不少企业会开出非常高的薪资,“能诱使台积电的人跳槽的第一个原因是薪资,第二个是他们是不是真的能做他们想做的事。甚至有时候,实现自我成就会比工资更重要。”上述人士说。
  • 《资本热逐加政策利好,国内转基因作物能否再进一步?》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11
    •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今年中国官方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种类能否成功“扩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这成为包括资本市场在内多方的关注热点。 据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尚未看到明显的扩围苗头,尽管今年年初有颁发包括转基因玉米在内的安全证书,但距离真正的商业化种植还面临着诸多考量。要想今年完成“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所提到的“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目标,还存在一定困难。 资本热逐的背后 资本市场近期对转基因题材的热逐在2019年就开始显露迹象。种业板块的登海种业(002041.SZ)、隆平高科(000998.SZ)、大北农(002385.SZ)、荃银高科(300087.SZ)这些含有转基因题材的股票走出相似行情,从2019年底至今年初,在历经暴力拉涨之后,然后震荡下行,又从低点缓慢上涨至今,不少上市公司股价涨幅达到100%-200%。 这背后既包含政策利好,再加上“十三五”规划期限即将到期,同时兼有草地贪夜蛾的现实威胁等因素。 更重要的是,今年全球遭受新冠肺炎肆虐,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此前,农业农村部强调:要始终确保中国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2019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登海种业(002041.SZ)、隆平高科(000998.SZ)、大北农(002385.SZ)等纷纷涨停。这源于前一天,即2019年12月30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公告,公示拟批准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192个植物品种目录。除189个转基因棉花品种、1例转基因大豆品种外,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两例国产转基因玉米品种。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主粮作物,种子需求量巨大,若获颁这一安全证书,意味着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将迎来曙光。 同时,这也是继2009年原农业部向国产转基因水稻、玉米发放生物安全证书之后,10年来再次在主粮领域向国产转基因作物批准颁发安全证书。 此后,今年2月21日,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2020年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特意提出,将修订《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3月6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2020年种业市场监管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严查非法转基因种子。这些“利好”信息都被行业敏锐地捕捉到。 之前产业界认为,转基因主粮迟迟无法产业化,部分原因就在于“品种审定”一直没有明确。 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7月15日发布《2020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批准清单》。根据这一清单显示,包括大北农公司的一个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品种(DBN-09004-6)。 大北农随后发布公告,表示由于该大豆于2019年2月27日已获得阿根廷政府的种植许可,此次获得中国进口安全证书后,即可在阿根廷国内进行商业化种植,相关方面将积极开拓市场。由于该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于出口,如未获中国进口证书,则农户不会种植。 “要不折不扣完成规划目标存在困难” 对于转基因作物能否在“十三五”规划最后一年成功“扩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尽管尚未有官方明确信号,但产业化的准备还是正在进行中,今年不论是为两例国产转基因玉米品种颁发生物安全证书,还是为大北农公司已获得阿根廷政府种植许可的一个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品种颁发进口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都表明了官方的态度,只是“步子太慢”,需要从战略层面看待这一问题。 “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应该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积极推进。”他说。 黄大昉长期致力于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多次参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基础研究计划与科技战略规划的制定,曾担任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973”计划农业领域咨询专家组组长、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监督评估组成员等职务。 但业界也存在更为谨慎的观点。 “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苗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今年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有获批,算是又迈出一步,但也有搁置多年无法产业化的前车之鉴,不能太过乐观。 他解释称,距离真正批准商业化种植,从技术层面来看,还面临着品种审定这一关,有些公司可能会打一些提前量,做一些品种审定的工作,但这毕竟还是拿到生物安全证书之后的工作,要想真正通过品种审定需要一定时间。最终依靠决策层的综合考量。 “这些情况今年能否有效应对,决定着‘十三五’规划中这方面的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总体来说,要想不折不扣完成规划目标是存在困难的。”罗云波说。 尽管如此,在黄大昉看来,当前国内外面临的复杂形势,推动转基因作物种植的理由是充分的。在短期内,可能会因为诸多考虑,或暂停或推迟,但从长远来看,包括转基因在内的生物技术,是解决国内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这一点毋庸置疑。 他说,在新形势下,需要从长远、从战略层面进一步思考,加快推进生物技术的研发,不能只是考虑眼前粮食还在增产、草地贪夜蛾等突发事件能够控制得住,就疏忽大意,产生错觉。其实,中国农产品跟国际农产品的正面激烈竞争早就已经是现实问题了。 路线图 2016年,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通过安全评价审批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将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路线图,推进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 上个世纪末,为应对棉铃虫,在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之后,就在国内大面积推广种植转基因棉花,可以理解为迈出了路线图中“非食用”的第一步,距今已有20多年时间。 目前,舆论的关注点聚焦在间接食用、食用这两个步骤。甚至有声音称,鉴于小麦、水稻这两种食用的口粮自给率非常高,进口多为结构性短缺,索性将之视为底线,弃用转基因技术。 罗云波认为,对任何食物,不管主粮与否,底线都是安全,不能简单地和稀泥。一旦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配合执法部门的规范管理,是完全应该按照路线图推进的。 不过,这个根据国内实际情况所制定、具有官方色彩的路线图,与科技发展的路线图并不合拍。玉米作为食用作物、水稻作为口粮作物,竟然都抢在了前面,均有拿到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2009年,原农业部通过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分别为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杂交种“Bt汕优63”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颁发安全证书。结果,苦于迟迟无法商业化种植,再加上安全证书的有效期只有五年,导致这三张安全证书不得不在到期后续申请。 罗云波称,按照官方指定的路线图来说,食用主粮的产业化只能继续等下去,直至国人能够徐徐渐进地接受。 至于技术是否会落后国际,他说,从水稻的角度来讲,不太可能。一方面,国内科学家团队一直在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另一方面,研究转基因水稻的专家团队少,水稻作为东亚比较有特色的粮食作物,其他国家不太可能像中国这样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做研发。 至于大豆、玉米,要区分来看。鉴于中国是大豆原产地,中国提出的两轮大豆振兴计划,也是着眼于种植非转基因大豆,跟国外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而且即便是允许种植转基因大豆,囿于国内土地、水资源的限制,也无法大量种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国产大豆产量增至1810万吨。据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1-12月份,我国总计进口大豆8851.1万吨。这意味着,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为83%。 事实上,正是考虑到特殊国情所带来的现实困难,以大北农为代表的企业,开始漂洋过海谋求在南美洲种植,再出口中国,实现“出口转内销”。在未来,若国内仍然无法有效实现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扩围”,这种模式将会流行起来。 “现在,需要担心的反倒是玉米。”罗云波说,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主粮,必须发展自己的种业。否则一旦放开,自己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外国产品大规模进来,国内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只能无奈沦落到“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境地。希望能够利用转基因玉米尚未进行产业化种植的时间窗口,科学家团队集中精力攻关,拿出过硬的东西。等到真正允许种植的时候,中国才有本事“与狼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