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热逐加政策利好,国内转基因作物能否再进一步?》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 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0-11
  • 种业是农业的“芯片”,是粮食安全的根基。今年中国官方批准种植的转基因作物种类能否成功“扩围”?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大背景下,这成为包括资本市场在内多方的关注热点。

    据第一财经记者采访,一些业内人士表示,目前尚未看到明显的扩围苗头,尽管今年年初有颁发包括转基因玉米在内的安全证书,但距离真正的商业化种植还面临着诸多考量。要想今年完成“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中所提到的“推进新型抗虫棉、抗虫玉米、抗除草剂大豆等重大产品产业化”目标,还存在一定困难。

    资本热逐的背后

    资本市场近期对转基因题材的热逐在2019年就开始显露迹象。种业板块的登海种业(002041.SZ)、隆平高科(000998.SZ)、大北农(002385.SZ)、荃银高科(300087.SZ)这些含有转基因题材的股票走出相似行情,从2019年底至今年初,在历经暴力拉涨之后,然后震荡下行,又从低点缓慢上涨至今,不少上市公司股价涨幅达到100%-200%。

    这背后既包含政策利好,再加上“十三五”规划期限即将到期,同时兼有草地贪夜蛾的现实威胁等因素。

    更重要的是,今年全球遭受新冠肺炎肆虐,作为14亿人口的大国,中国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此前,农业农村部强调:要始终确保中国人饭碗主要装“中国粮”,“中国粮”主要用“中国种”。

    2019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登海种业(002041.SZ)、隆平高科(000998.SZ)、大北农(002385.SZ)等纷纷涨停。这源于前一天,即2019年12月30日,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发布公告,公示拟批准颁发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的192个植物品种目录。除189个转基因棉花品种、1例转基因大豆品种外,尤为引人关注的是两例国产转基因玉米品种。

    玉米是中国第一大主粮作物,种子需求量巨大,若获颁这一安全证书,意味着转基因玉米商业化将迎来曙光。

    同时,这也是继2009年原农业部向国产转基因水稻、玉米发放生物安全证书之后,10年来再次在主粮领域向国产转基因作物批准颁发安全证书。

    此后,今年2月21日,在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2020年推进现代种业发展工作要点》特意提出,将修订《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3月6日,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印发《2020年种业市场监管工作方案》明确提出,严查非法转基因种子。这些“利好”信息都被行业敏锐地捕捉到。

    之前产业界认为,转基因主粮迟迟无法产业化,部分原因就在于“品种审定”一直没有明确。

    农业农村部官方网站7月15日发布《2020年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进口)批准清单》。根据这一清单显示,包括大北农公司的一个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品种(DBN-09004-6)。

    大北农随后发布公告,表示由于该大豆于2019年2月27日已获得阿根廷政府的种植许可,此次获得中国进口安全证书后,即可在阿根廷国内进行商业化种植,相关方面将积极开拓市场。由于该转基因大豆主要用于出口,如未获中国进口证书,则农户不会种植。

    “要不折不扣完成规划目标存在困难”

    对于转基因作物能否在“十三五”规划最后一年成功“扩围”,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黄大昉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尽管尚未有官方明确信号,但产业化的准备还是正在进行中,今年不论是为两例国产转基因玉米品种颁发生物安全证书,还是为大北农公司已获得阿根廷政府种植许可的一个耐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品种颁发进口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都表明了官方的态度,只是“步子太慢”,需要从战略层面看待这一问题。

    “以转基因为代表的生物技术是不可逆转的潮流,应该旗帜鲜明、立场坚定、积极推进。”他说。

    黄大昉长期致力于植物病虫害生物学与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多次参与国家农业高新技术、基础研究计划与科技战略规划的制定,曾担任国家“863”计划生物领域专家委员会委员,“973”计划农业领域咨询专家组组长、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监督评估组成员等职务。

    但业界也存在更为谨慎的观点。

    “目前,还没有看到这样的苗头。”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教授罗云波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虽然今年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有获批,算是又迈出一步,但也有搁置多年无法产业化的前车之鉴,不能太过乐观。

    他解释称,距离真正批准商业化种植,从技术层面来看,还面临着品种审定这一关,有些公司可能会打一些提前量,做一些品种审定的工作,但这毕竟还是拿到生物安全证书之后的工作,要想真正通过品种审定需要一定时间。最终依靠决策层的综合考量。

    “这些情况今年能否有效应对,决定着‘十三五’规划中这方面的目标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总体来说,要想不折不扣完成规划目标是存在困难的。”罗云波说。

    尽管如此,在黄大昉看来,当前国内外面临的复杂形势,推动转基因作物种植的理由是充分的。在短期内,可能会因为诸多考虑,或暂停或推迟,但从长远来看,包括转基因在内的生物技术,是解决国内粮食安全的有效途径,这一点毋庸置疑。

    他说,在新形势下,需要从长远、从战略层面进一步思考,加快推进生物技术的研发,不能只是考虑眼前粮食还在增产、草地贪夜蛾等突发事件能够控制得住,就疏忽大意,产生错觉。其实,中国农产品跟国际农产品的正面激烈竞争早就已经是现实问题了。

    路线图

    2016年,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司长廖西元在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通过安全评价审批的转基因产品是安全的,将按照“非食用→间接食用→食用”的路线图,推进转基因作物的产业化。

    上个世纪末,为应对棉铃虫,在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发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抗虫棉之后,就在国内大面积推广种植转基因棉花,可以理解为迈出了路线图中“非食用”的第一步,距今已有20多年时间。

    目前,舆论的关注点聚焦在间接食用、食用这两个步骤。甚至有声音称,鉴于小麦、水稻这两种食用的口粮自给率非常高,进口多为结构性短缺,索性将之视为底线,弃用转基因技术。

    罗云波认为,对任何食物,不管主粮与否,底线都是安全,不能简单地和稀泥。一旦公众对转基因技术有了科学理性的认识,配合执法部门的规范管理,是完全应该按照路线图推进的。

    不过,这个根据国内实际情况所制定、具有官方色彩的路线图,与科技发展的路线图并不合拍。玉米作为食用作物、水稻作为口粮作物,竟然都抢在了前面,均有拿到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2009年,原农业部通过第二批“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批准清单”分别为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杂交种“Bt汕优63”和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颁发安全证书。结果,苦于迟迟无法商业化种植,再加上安全证书的有效期只有五年,导致这三张安全证书不得不在到期后续申请。

    罗云波称,按照官方指定的路线图来说,食用主粮的产业化只能继续等下去,直至国人能够徐徐渐进地接受。

    至于技术是否会落后国际,他说,从水稻的角度来讲,不太可能。一方面,国内科学家团队一直在跟踪国际前沿技术;另一方面,研究转基因水稻的专家团队少,水稻作为东亚比较有特色的粮食作物,其他国家不太可能像中国这样投入大量的人力、财力去做研发。

    至于大豆、玉米,要区分来看。鉴于中国是大豆原产地,中国提出的两轮大豆振兴计划,也是着眼于种植非转基因大豆,跟国外产品进行差异化竞争。而且即便是允许种植转基因大豆,囿于国内土地、水资源的限制,也无法大量种植。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9年国产大豆产量增至1810万吨。据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1-12月份,我国总计进口大豆8851.1万吨。这意味着,2019年我国大豆进口依存度为83%。

    事实上,正是考虑到特殊国情所带来的现实困难,以大北农为代表的企业,开始漂洋过海谋求在南美洲种植,再出口中国,实现“出口转内销”。在未来,若国内仍然无法有效实现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扩围”,这种模式将会流行起来。

    “现在,需要担心的反倒是玉米。”罗云波说,玉米是我国第一大主粮,必须发展自己的种业。否则一旦放开,自己的产品没有竞争力,外国产品大规模进来,国内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只能无奈沦落到“为他人做嫁衣裳”的境地。希望能够利用转基因玉米尚未进行产业化种植的时间窗口,科学家团队集中精力攻关,拿出过硬的东西。等到真正允许种植的时候,中国才有本事“与狼共舞”。

相关报告
  • 《效益加持,争议犹存:转基因作物的“成熟秋天”来了吗》

    • 来源专题: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
    • 编译者:zhangyi8606
    • 发布时间:2020-12-11
    • 数据清晰地显示了全球范围内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的“扩张”:从1996年的170万公顷攀升至2018年的1.917亿公顷,平均年复合增长率达24.0%。 在近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作物科学亚洲协会和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共同举办的国际转基因应用网络研讨会上,中外专家通过大量数据总结了20多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经济和环境效应。 有专家指出,现在“已经迎来了这项技术成熟的秋天”。 不过,取得“压倒性”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转基因技术与应用领域中,抗性问题和安全争议仍如影随形。 利益与质疑也让各国在对待转基因作物的态度上推进与保守并存,使其全球种植地域分布发生倾斜。 扩张与效益 “小小的棉铃虫除了电线杆子不吃,什么都吃。”回忆起上世纪90年代初种植棉花,河北省高碑店市农民技术协会会长祖茂堂依然“谈虫色变”,“三代棉铃虫最厉害,怎么喷(药)都打不死,有的成虫泡在农药里还会游泳,鸡吃了虫子都被毒死了。” 1997年,我国批准种植转基因抗虫棉。“每亩地可产500斤籽棉,产量提高了10倍多。棉农不再为虫害发愁了,转基因棉花改善了我们的生活,人人脸上笑逐颜开。” 据这位农民高级技师介绍,光是2010年秋季,他种植的164亩抗虫棉收入就达到16.2万元。 对祖茂堂这样的棉农来说,转基因棉花丰实了他们的“钱袋子”。 据统计,从1997年到2016年,国内95%的棉田应用了抗虫棉,产量提高了10%。棉农总收入增加了1567亿元,平均每公顷(等于15亩)收入增加了2470元。 在增加产量的同时,转基因抗虫棉使得农药用量明显减少。 据英国PG Economics公司(专门研究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公司)农业经济学家Graham Brookes分享的一组数据,1996年以来,转基因棉花在我国减少1.39亿公斤杀虫剂用量(减少31%),显著降低了环境污染。 除了棉花之外,目前我国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还有番木瓜,尚未批准任何主粮转基因作物。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2018年,我国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在290万公顷左右,位居全球第七位,占比约1.5%。 与种植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甜菜、木瓜、南瓜、苜蓿、马铃薯、苹果等多种转基因作物的美国不同,我国关于农业转基因的方针政策十分明确:研究上要大胆,推广上要慎重,管理上要严格。 2018年,全球有26个国家种植转基因作物,其中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和印度等排名前五位的国家占总种植面积的比重高达91.0%,占据绝对主力地位。 此外,还有44个国家进口转基因作物,因此,全球共有70个国家应用了转基因作物。 转基因作物的扩增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 据ISAAA东南亚中心主任Rhodora R. Aldemita介绍,通过转基因生物技术,1996到2018年间全球增加了8.24亿吨的作物产量,增加了2250亿美元的收入,使数千万农民家庭走出饥饿和贫困。 同时,它们也带来了更大的环境效应。 如1996~2018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减少了7.76亿公斤除草剂和杀虫剂的使用,相当于使用量减少了8.6%;节约了1.83亿公顷的耕地面积,保护了生物多样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释放。 “以2018年为例,转基因作物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为230亿公斤,相当于停驶1530万辆汽车或是英国登记在册的48%的小汽车。”Brookes说。 “双刃剑”另一面 会上,转基因这把“双刃剑”引发的问题同样引起关注。 问题之一是转基因作物的生物抗性。 Brookes坦言,在南北美洲,一些广泛种植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的农民因过度依赖草甘膦,导致杂草耐除草剂的问题——农民不得不适应和改变杂草控制系统,导致除草剂的使用增加,与15年前相比成本更高。 不过,他表示,杂草抗性问题和除草剂使用增加也是传统作物的趋势,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使用除草剂的效应仍然比常规作物使用同类除草剂要好,耐除草剂转基因作物仍然比传统替代作物更有利可图。 同样,我国专家也发现长期使用转基因Bt蛋白基因,会使棉铃虫耐受性增强。转基因抗虫棉对一些耐受种群已经不再起作用。 为应对新问题,科学家正在利用RNA干扰技术等杀灭棉铃虫。 关于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性问题,与大多数与会专家学者所持观点一样,Aldemita在线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表示:“迄今为止尚未见到任何转基因食品对健康的危害,也无法从科学上证明它会对人体造成任何威胁。” 不过,人们对转基因作物安全性的担忧依然存在,反对之声依然激烈。许多反对者认为,目前观测时间尚短,无法对其遗传毒性作出定论。 事实上,上世纪70年代,在沃森和克里克发现DNA结构后的20年内,科学家内部就开始了一场辩论,如什么程度的科学遗传研究是适当的、什么程度的监管是恰当的。 1974年,美国加利福尼亚Asilomar会议中心邀请了全球科学家、律师和新闻界人士讨论这一问题。 会上,一些科学家认为,科学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方面发挥领导作用”是有危险的;一些人则认为,这样的公众辩论“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主张或反诉的后果将带来削弱性的限制,甚至是禁止分子生物学研究”。 21世纪,这场辩论最终发展为针对生物技术的一道国际政策“关卡”。 2003年生效的《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有167个国家签署,美国和加拿大不是签署国)强调了“现代生物技术扩展迅速,公众亦日益关切此种技术可能会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还需顾及对人类健康构成的风险”。 对此,瑞士黄金大米人道主义委员会执行秘书长Adrian Dubock曾在2014年发文指出,《生物多样性公约》,特别是《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提出的怀疑,是反对作物基因工程的大多数(不是所有)论点的基础。 “该议定书为发展转基因作物技术设置了重大的监管障碍,给全球社会带来了巨大代价,并与联合国的许多其他目标相冲突。”Dubock写道。 从科学界的辩论,到政策的匡谬,再到近年来国内外围绕转基因发生的诸多舆论事件,都让转基因作物陷入层层迷雾,普通公众难辨是非。 2018年,中国科学家在自然科研旗下《npj—食品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覆盖我国31个省区市涉及2000余名消费者的调查结果显示,参试者对转基因食品持支持、中立和反对态度的比例分别为11.9%、46.7%和41.4%。 其中,38.8%的人表示对转基因“完全不懂”。 推进与观望 在此背景下,一些国家选择向前推进,另一些则冷眼观望。 欧洲普遍被认为是转基因作物应用的“保守者”。 据ISAAA统计,就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面积而言,88.5%转基因作物种植在美洲、9.5%种植在亚洲、1.5%种植在非洲、0.4%种植在大洋洲,而欧洲种植占比小于0.1%。 在26个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中,欧洲仅有西班牙、葡萄牙两个国家。 “但要区分一点,尽管欧盟限制农民获得这项技术,但它实际上允许进口和使用转基因作物。” Brookes在线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强调,以转基因成分为原料或含有转基因成分的粮食、饲料在欧洲的消费量仍然很高,如欧盟最近进口约3900万吨大豆当量。 在他看来,尽管欧盟通过限制获得转基因作物等新生物技术的政策,有效地结束了本地农民之间的竞争,但大多数欧洲农民却必须与进口农产品竞争,他们正在从竞争的角度失去优势。 “欧洲现在的情况是,公民的理解和接受程度比10年前好。 然而,消费者对生物技术作物的知识仍然严重缺乏,因为许多年前反对使用该技术的人提供了大量错误信息。”Brookes说。 今年3月,《转基因作物与食品》发表的一项研究印证了这一观点。 该研究统计认为,欧盟公民对环境中转基因生物存在的担忧从2002年的30%下降到2011年的19%,而对食品或饮料中使用转基因成分的担忧从2005年的63%下降到2019年的27%。 与此相对,美国、巴西、阿根廷、加拿大、印度这五个排名最靠前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转基因应用率已超过92.5%(大豆、玉米、油菜的均值),接近饱和。 这些国家需要通过新作物审批、商业化运作或现有品种针对气候变化、抗病抗虫等性能的升级来进一步提升转基因应用率。 此次会议上,很多专家对转基因作物的评价与展望传递出乐观态度。 “抗虫和抗除草剂两类性状对提高世界大豆、玉米、油菜籽和棉花的产量都做出了重要贡献,降低了将新土地纳入农业耕地的压力,保护了生物多样性。” Brooks说,现在,较新的性状,如耐旱(玉米)、抗真菌(马铃薯)和抗虫(茄子)开始发挥积极作用。 对此,中国农科院作物所副所长、海南农科院副院长张春义也举例说,非洲一些国家大量食用蜀黍(一种高粱),可以通过转基因技术提高其蛋白质的可消化性。 “新工具将打开更多的大门,以开发商业化转基因作物的新面貌。”ISAAA全球协调员Mahaletchumy Arujanan说。在她看来,经过20多年的发展后,现在“已经迎来了这项技术成熟的秋天”。 不过,也有参会者表示,在此之前还需要回答一些“可能尚未完全回答的问题”,“比如,如何使各国的农民和消费者认识到转基因作物的好处和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变化。”Aldemita说。
  • 《中日环境合作进一步加深》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9-11
    • 改善大气环境相关研究与示范项目启动暨VOC课题组研讨会日前在辽宁省大连市召开。日本环境省、日本环境卫生中心等相关部门代表参加会议。   项目启动后,将有针对性地实施一批符合中日双方需求、发挥双方互补优势的合作示范项目,充分借鉴和引进日本在改善大气环境领域的先进管理理念和治理技术,服务好各地方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改善以及协同推进温室气体减排。   据悉,2015年以来,中日双方实施了为期4年的中日改善大气环境城市间协作项目,并在中国相应的示范城市开展了VOC控制政策与技术、臭氧污染成因研究、机动车尾气检测等合作,为推动中国地方大气污染治理、提升治理能力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2018年6月,为持续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力度,两国环境部长共同签署合作备忘录,决定继续实施为期3年的改善大气环境相关研究与示范项目,中国大连、天津、上海等10余个城市参与此示范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