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意见》实施五周年?科技篇】勇攀高峰释放中医药创新活力》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0-27
  • 中医药正不断迈向现代化,科技为中医药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助力中医药事业实现攀峰。


    高位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


    “这是我们医院的院内制剂‘消肿膏’,现在正在做外用制剂剂型改良的实验。”江苏省无锡市中医医院科研处雷霞说。走进位于该院内的江苏省中医退行性骨关节病临床医学创新中心,实验室里,科研人员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皮下微透析测试。


    这是科研创新在基层中医医院落地建设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在顶层设计上,科技创新工作始终处于核心位置。从对中医药科技创新领域进行长远谋划,到搭建中医药科技创新制度的四梁八柱,再到中医药激发科技创新潜力的一系列实招,中医药事业科技创新活力不断迸发。


    专项规划上,为加快提升中医药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促进健康产业发展,2017年,《“十三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印发,2022年发布《“十四五”中医药科技创新专项规划》,这为新时期的中医药科技工作指明了方向。


    政策引领下,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机构,如雨后春笋。


    目前中医药领域有全国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中心46个,并持续深化40家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142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研究室建设。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搭建的“国际传统医学临床试验注册平台”被认证为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试验注册平台一级注册机构,发布了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探索建立健全了符合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


    与此同时,一批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队伍逐渐建立,成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的中坚力量。“十四五”以来,中医药领域新增两院院士5名,打造了15个国家中医药多学科交叉创新团队和20个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培养了148名战略型领军人才——岐黄学者。


    传承创新: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


    “要永做科研之路上的行者,让全世界都听懂‘中国药’!”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段金廒说。他已3次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


    今年6月,段金廒牵头的“经典方剂类方研究模式与中药配伍禁忌规律性发现的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该项目历经近20年不断探索与实践,系统揭示了方剂类方衍化规律的科学内涵。


    屠呦呦研究员因青蒿素的发现抢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和2016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以“三药三方”为代表的中医药抗疫方案为夺取抗疫斗争的决定性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重要成果彰显了中医药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独特作用、显著优势和巨大潜力。202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发布的15项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体现了中医药理论的新发展、临床实践的新优势、产业技术的新进步。


    首个针灸临床证据图谱亮相国际顶级期刊,明确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等8种疾病最有优势。


    以“化湿败毒方”为研究对象的中药复方治疗新冠病毒感染研究成果在《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发表,为说明白、讲清楚中药复方作用机理提供研究范式。


    全球四大顶级医学期刊之一的《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刊发《中药复方通心络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CTS-AMI临床随机研究》,为通心络治疗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提供了充分循证支持。


    清华大学李梢团队自主研发的“基于网络靶标的中西医药智能和定量分析技术与系统”获日内瓦国际发明展最高奖。中医药AI领域首次获得国际发明展最高奖。


    近年来,中医药科研工作不断取得突破,一份份科研捷报鼓舞人心。


    全国28家单位、34个课题组近千人参与,200余家古籍馆藏机构支持大型中医药古籍整理保护项目——《中华医藏》的开展,让中医古籍焕发新光彩。


    2000年以来,中医药领域共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30项,重大科技项目产出了一批有循证医学证据、受到国际认可和推广使用的临床研究成果。


    更多中医药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造福千家万户。


    提质增效:科技创新驱动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走进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一家中药企业自主开发的现代中药无人工厂生产线正在开足马力。


    在浙江磐安,中药材种在地里,长在“云”上。磐安县自主探索研发的“中药产业大脑”,汇聚了全县所有中药材种植地块、种植户信息,以及主要中药生产企业的数据。


    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中医展区上,数字中医循经治疗机器人、智能四诊机器人、“大医金匮”中医模型等中医“黑科技”十分吸引眼球。


    “三部九候康养机器人具有脏腑功能状态检测和客观化体质辨识的功能,主要面向养老、康养、药食同源产品等大健康领域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医学实验中心工作人员王烨介绍,该款机器人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结合智能成像分析技术、中医脉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康养机器人。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大力推动中药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中药炮制是我国传统制药技术的特色和精华,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最具自主知识产权价值的宝贵财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度重视中药炮制工作。目前,全国范围内已建立了74家中药炮制基地,初步实现了地域全覆盖。这些基地不仅系统整理并挖掘了中药特色炮制经验、技术与理论,还构建了各地炮制人才的传承谱系,优化了中药炮制技术专家的传承工作平台。同时,中医医疗机构的中药临方炮制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进一步保障了中医药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此外,基地还致力于规范中药炮制过程中的参数工艺控制,从而提高了中药饮片的产品质量,并增强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为推动来源于古代经典名方的中药复方制剂稳步发展,2018年以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会同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先后分三地发布古代经典名方目录共324首,关键信息考证64首,持续深化中药审评审批制度改革,不断激发中药创新研发活力。


    明确我国中药资源共18817种,包括中国特有的药用植物3151种、需要保护的物种464种,发现196个新物种,其中约100种具有潜在药用价值……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历时10余年,5万余人参与,摸清了中药资源“家底”,建立了中药材资源的动态监测网络,构建了中药种质资源的保护体系,进一步加强了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中药材质量保障项目落地实施,支持各省建设一批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生态种植基地,推进中药质量追溯体系平台的建设和使用,中药材追溯系统应用范围不断扩大。


    五年来,中药产业从林草生态、农业种养殖再到饮片炮制、工业生产,中药全产业链体系日益完善,一个高质量、规范化、现代化的中药产业正在铺就。中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水平明显提高,中药工业产值不断攀升。2023年,中药工业营业总收入达7095.2亿元,约占全国医药工业总量的四分之一。


    科技创新始终是引领中医药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医药将不断释放创新活力,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稳步前行。

  • 原文来源:https://www.zyctd.com/zixun/204/1066675.html
相关报告
  • 《中医药法实施7周年|以法律为基,释放中医药新活力》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7-02
    • 今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以下简称《中医药法》)已实施七周年。这部法律,让国粹的传承有了国法保障,为中医药事业发展筑牢基石。 过去一年,湖南紧紧把握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等契机,不断加速构建中医药法治体系,稳步提升中医药服务供给能力,在法律保障的基础上,做出诸多新探索。 自上而下推进,释放中医药的活力潜力 “这个条例出台后,我们都很兴奋,瑶医发展有法可依了!”近日,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研究所成员廖继国告诉记者。 廖继国提到的“条例”是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于5月30日批准生效的《江华瑶族自治县瑶医药保护发展条例》,该条例正式实施后,长期困扰当地的瑶医无证行医、监管困难等问题,将得到有效化解。 条例明确,将瑶医外治技术确有专长人员的考核权下放至自治县考核发证,这在全省尚属首次。这是我省中医药工作在稳步推动《中医药法》走深走实的一个印证。 针对中医药自身的特点,《中医药法》改革完善了中医医师、诊所和中药等管理制度,有利于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 以此为基本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改革实施路径,是我省近年来的一贯做法。 全省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将示范区建设纳入2023年省委深改委年度重点任务。同时,省人大常委会首次对全省中医药“一法一办法”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全面执法检查,在法治轨道上推动全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本级协同联动,也是重要一环。自2023年8月1日起,省医保局、省中医药局、省卫生健康委联合制定的《关于在区域DRG付费中开展中医优势病种按疗效价值付费的通知(试行)》正式实施,混合痔、锁骨骨折等22个中医优势病种纳入第一批按疗效价值付费。 “在法治轨道上,文件扶持与规范并重,能有效破除中西医同病同效不同价问题。这让我们感到振奋。”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肛肠四科主任胡响当介绍,一定程度上,这也能让医生更好地为老百姓采用实用、好用的方法,特别是能够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诊疗的优势。 此外,省中医药管理局联合药监等部门新增院内中药制剂调剂品种95个,首次将中药制剂省内调剂有效期从1年延长到2年。 “自上而下地推进法律的落地,极大释放了中医药的活力潜力。”记者走访多方,不少业内人士都有同样的感受。 以人民为中心,开启基层服务能力“新春天” 因其“简、便、验、廉”,中医药服务在基层有着广阔空间。在《中医药法》推动下,我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中医。 “《中医药法》明确,要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这也为我省坚持‘舒筋壮骨’,着力提升全省中医药服务能力,指明方向。”湖南省卫生健康委党组成员、湖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肖文明说。 “县县有中医院”,是《中医药法》提出的明确要求。省中医药管理局数据显示,目前,我省所有县市公立中医医院实现全覆盖,26家(占比30.23%)县级中医医院已设置为三级中医医院,91个专科纳入一类省级中医重点专科建设,县级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县域医共体已达69个,进一步强化了“网底”保障。 “面”在铺开,实力也在夯实。在《中医药法》精神引领下,全省中医药行业迸发出强大生命力和创造力,不仅要让百姓“方便看中医”,更要“看上好中医”。 “专家来到家门口把脉坐诊,还给我们传授医学知识,暖心贴心,点赞!”近日,临澧县中医医院组织中医团队前往四新岗镇牯牛社区开展知识讲座及义诊活动,切实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广受好评。 全省依托市县级中医医院建成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104个,推广应用拔罐、推拿等中医药适宜技术。此外,我省提质建设1080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和村卫生室设置“中医阁”,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0项中医药适宜技术应用达100%。同时,组织100支名中医团队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义诊、举办中医药健康知识大讲堂等活动,实现省市县乡村医疗机构“五级联动”,为基层群众提供了一流的中医药服务。 向好向精迈进,推动中医药产业做强做优 不仅是患者,中医药“圈内人”也切实感受到《中医药法》落地后,一系列变化与成果的落地。 日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关于公布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和培育单位名单的通知》,我省共有42个专科成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单位,3个专科成为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培育单位。 建设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4家、国家中医特色重点医院7家;建成妇科、肿瘤科等6个国家区域专科诊疗中心,带动357个省级中医重点专科集群建设; 2023年,全省11所院校新增设中医药类专业14个,西医学习中医人员居全国之首。21人入选全国第五批中医临床优秀人才,录取率全国居第5; 《中医药法》指出,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而这些数据,都是我省推动《中医药法》不断落地走实的写照。 “十四五”以来,省政府将中医药科技创新纳入芙蓉实验室、岳麓山实验室建设内容,省财政投入5000万元支持开展中医药科研平台建设和重大课题研究,已建设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26个。近三年全省中医药科研立项1815个,获各级科技奖励200余项。 2023年,芙蓉实验室“中药制剂关键技术研发平台”落户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吹响了湖南中医药创新药物研发的新号角。同时,我省投入首批建设资金570万元,建设16个省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推动在相关科研评审中单列中医药计划事项,推动在省自然科学基金中设立科技中医药联合基金项目。 “过去,我们更多的是与企业联手,为其提供技术服务,而如今,时代向我们发出了‘科技催生着中医药领域的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的号召。”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中药创新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彭艳梅说。 《中医药法》指出,建立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需要、规模适宜、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的中医药教育体系,培养中医药人才。 近年来,我省持续加大投入与力度,矢志不渝发展壮大高质量人才队伍。通过持续开展定向生培养、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中医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中医馆骨干人才培训等人才项目,大力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十四五”以来,全省已培养基层中医药人才2966余人,为脱贫地区累计培养中医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本科医学生221人。 行业在发展,“信中医、用中医、爱中医”的氛围也愈加浓烈。 新建5个省级中医药文化传播平台、140个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角,组织各市州和宣传基地开展中医药文化服务月活动,惠及民众28万人次。2023年我省居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知识素养水平达28.51%,较去年提升0.62个百分点…… “十四五”以来,我省牢记《中医药法》中“中医药传承与文化传播”的各项要求,不断提升中医文化传播水平。并加速推进中医药海外传播,在津巴布韦、阿联酋、巴基斯坦等成立了3个海外中医药中心,推动湖湘中医药“组团出海”,让更多人感受湖湘中医的新魅力。
  • 《创新推动中医药传承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服务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12-17
    •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中医药传承创新是实现中医药全面振兴发展的重大工程,也是广大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重要职责和使命。 守正创新,传承精华。她勇挑中医药传承创新使命,聚焦中药创新研发的关键环节,构建了中医药特色的临床评价关键技术标准体系,励志推动我国中药自主研发水平从“跟随者”成为“领跑者”;她仁心践行济世情怀,聚焦临床专业解决医学难题,推动中医药解决临床重大问题的高级别循证证据的产生和推广应用;她立德树人为国育才,培养和造就中医药创新人才,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贡献新力量。她就是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西苑医院临床药理所主任医师高蕊。 高蕊集聚医学家精神、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于一身,多年来致力于创新推动我国中医药创新研发和中医药临床循证评价研究,以此推动中药产业发展和行业临床诊疗水平提高。现如今,她有着诸多响亮的“名头”:国家中医局中药临床药理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药监局中药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药品注册审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全国中医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名老中医传承人、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 创新中药新药研发技术 推进中医药标准化建设 长期以来,高蕊一直致力于中药创新研发与临床评价、中医药标准化等相关工作。 中医药产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中国特色战略性产业,加快研发、加速转化是打造“中医药创新强国路”的必然要求。鉴于此,高蕊作为药监局中药临床研究与评价重点实验室主任,十余年来重点针对中药创新研发与临床评价关键环节开展产学研用协同技术攻关,为中药研发和监管提供了系列技术服务。她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技术平台建设课题、“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科学技术研究课题、国家行业专项课题、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药监管科学研究课题、中医药标准化专项经费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达十余项,参与过多项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的撰写,为国家药品监管及政策制定提供技术服务;指导百余项中药上市前与上市后临床研究的设计、实施与管理,推动行业中药新药研发和高级别循证证据的产生;带领团队搭建了符合国际规范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平台,支撑我国16个中药新药/医疗器械的上市,推动了中医药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是推动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方向。为此,高蕊积极投身于中医药临床研究标准化建设,构建了符合国际共识的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控制体系,带领团队研制了中医临床研究领域首个国际标准,为推动中医药临床研究数据的国际共享起到示范作用。依托国家重点专项、国家局专项等项目,推动中医药成果转化,将中医原创理论转化为最佳临床实践,牵头制订中医药临床研究领域标准/临床指南23项,标准范围涵盖了中医药临床研究设计、实施、评价的关键环节,主编专著6部,先后发表论文244篇,其中SCI 39篇,以第一完成人获得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其余省部级奖励4项。对中医药标准化建设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团队正在编制起草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5项,高蕊透露说,这些标准的建立对提高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构建体现中医特色的评价体系都有重要的意义。在国家标准《中医药临床研究质量控制规范》起草过程中,她和团队参照国际药物临床研究质量控制最新方法与理念,严格遵循国家相关管理部门颁布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文件框架,同时充分考虑中医药临床研究的独特性及行业现状,以期为中医药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过程提供科学、规范的技术指导;在团体标准《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技术规范》中,高蕊团队针对中医证候临床评价的困境,结合中医药特点、疗效评价方法和量表构建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开展中医证候临床疗效评价方法和规范的编制工作,旨在引导规范、高效地制定证候疗效评价量表和评价方法,推动证候疗效评价的科学化与规范化;正在编制的团体标准《中成药合理用药指南编制通则》的同时,可促进中成药合理用药指南制定/修订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同时规范证候类中成药临床使用的管理路径、制定标准化的用药指南,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应用中成药;另外,正在编制团体标准《中医临床研究术语编码》,旨在建立符合中医学特色的中医术语编码体系,并建立部分中医学术语与现有MedDRA术语的关联性,以期促进中西医沟通,推动中医药研究数据的国际共享,提高数据编码分析的质量与效率、助力中药的安全性监管,为建设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安全性评价方法奠定术语标准基础。 突破临床难题 促进成果转让 医者仁心,作为全国临床优秀人才,高蕊聚焦临床难题,攻坚克难,为患者和社会带来了福祉和希望。在内分泌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她聚焦内分泌系统重大问题,寻求中医药解决方案,特别是在糖尿病足的治疗中,基于核心病机的演变,出了从预防到治疗一体化的解决方案,筛选行业有一定人用经验和研究基础的系列诊疗技术,开展高质量循证评价研究,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支持,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及课题负责人,带领团队的研究成果,为中医药治疗世界难题的临床重大疾病提供了中医药解决方案。 分享成果,共享健康。高蕊仁心大爱,自身践行科技推动产业发展的道路,遵循临床科研问题来自临床、研究结果回馈临床的原则,倡导临床实践、循证评价、成果转化一体化研究思路。自身也基于以上研究理念,临床实践与现代药理相结合,完成了中医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处方筛选,临床和实验研究验证了该处方在改善血脂和抑制斑块进展方面的有效性和作用机制。 立德树人为国育才 推动中医传承发展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第一资源。在高蕊看来,中医药行业急需临床科研型人才。为此,她立足于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需要,加快了人才培养的步伐。除了传、帮、带常规培养模式,还通过连续十余年举办中药新药临床研究高峰论坛等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培养了数万临床评价人才。多年来,高蕊培养硕、博研究生30余人,博士后10人, “全国导师制”卫生青年骨干人才培养1人。 守中医之正,创中医之新。在中医传承发展的路上,高蕊表示将不断夯实中医学的传统特色,力求创新,推动中医药标准化与国际化建设,为我国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文/张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