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岳谈|中医药传承发展,东阿做对了什么》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 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13
  • 6月4日,山东(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在东阿开幕,一系列中医药文化传承发展主题活动,让无数人将目光聚焦于这座鲁西千年古县。

    中医药传承发展,东阿做对了什么?

    好水才能熬好胶。水是东阿的魂,是大自然馈赠给东阿的珍贵礼物。数据显示,东阿地下水为天然弱碱性水,锶含量0.5-0.8毫克/升,总储藏量为23.8亿立方米,每立方米比一般水重3.8公斤,为天然优质饮用矿泉水。

    好水离不开好的生态。近年来,东阿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坚守生态底线,筑牢绿色底色。深入推进“绿满齐鲁·美丽山东”国土绿化行动,高标准建设黄河下游生态廊道,构建起“一带八廊多点”的县域城乡森林生态体系,全县林地面积达16.95万亩,林木绿化率达22.78%,被原国家林业局誉为“平原林业的一面旗帜”。东阿先后获得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绿色名县、国家园林县城等称号。

    有好水,才有好胶,东阿阿胶才得以传承千年,成为我国中医药的一张重要名片。

    近年来,东阿坚持做大做强阿胶及“阿胶+”产业,相继建设中医药大健康、华润生物、捷承医药、正元本草、御颜堂阿胶、东阿阿胶健康消费品等产业园区,引进大健康企业25个,形成“东部医药产业+西部医疗康养、防未病+治已病”两翼齐飞的产业格局;发挥华润生物产业园的虹吸效应,打造产业集聚度高、比较优势明显、多种业态融合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阿胶及“阿胶+”产业集群入选省“十强”产业“雁阵形”集群储备库;发挥东阿阿胶、阿华医疗等链主企业优势,数据赋能引导中小企业“卡位入链”,打造集研发创新、种加产销、康养旅游于一体的中医药产业体系。2023年,全县大健康产业产值、营业收入、利润分别增长25%、22%、85%。鲁西大健康产业高地已然崛起。

    医、药不分家。发掘阿胶文化,让中医药真正走近群众、惠及群众,也是东阿一直探索的课题。该县通过邀请国家、省市名中医坐诊,开展名医带徒弟活动,培养更多的中医传承人;推动中医进基层,实现全县镇(街)国医堂全覆盖,打造精品国医堂2家、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48家。

    立足自身优势,东阿努力讲好医养故事,打造“齐鲁康养打卡地”。近年来,先后打造了中国阿胶博物馆、东阿阿胶体验工厂、东阿阿胶城、东阿药王山、中国毛驴博物馆等“研发+工业+旅游+康健”一体化的康养旅游综合体。其中,重点打造的“阿胶养生·黄河怡情”品牌,年接待游客突破2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20亿元。东阿阿胶世界入选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全国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东阿黄河国家森林公园被评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实施中医药膏方特色融合发展产业项目,计划打造全国最大的中医膏方“医、康、养”服务基地。东阿县先后被评为中国最佳康养旅游名县、中国最具文旅投资价值县,并入选全省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创新引领县。

    当下,东阿正积极创建全国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先行区,围绕中医药文化“两创”,突出“四融四聚”,全力打造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医药特色人才、中医药文旅融合、中医药文化传承“四个新高地”。

    借助山东(东阿)中医药文化旅游体验周活动,人们看到了东阿水、东阿胶,看到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以及依托蓬勃发展的生物医药产业打造的大健康产业优势,融合医疗健康、养生养老、文化旅游、中医药等多业态跨界发展的康养健康服务体系正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吸引更多的人认识东阿、走进东阿、体验东阿。

  • 原文来源:https://sghexport.shobserver.com/html/baijiahao/2024/06/13/1350698.html
相关报告
  • 《创新传承发展 让中医药文化来“说话”》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7-21
    • ●组织我市13个区县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项目; ●建设2个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16个市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 ●打造西北首个以中医药为主题的文化街区; ●在171所中小学开展中医药文化校园宣传活动,临潼中学等7所学校被认定为全省第一批中医药文化传播示范学校…… 近年来,西安市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的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若干措施》,大力开展中医药健康文化推进行动,实施中医药文化建设项目,将医院、街区和校园搭建成中医药文化宣教平台,让中医药文化来“说话”,帮助更多市民了解中医药文化,更从中收获了健康生活方式。 是中医医院也是最佳“展厅” 中医药文化长廊、中医药文化展示区、中药文化科普展厅、甚至医院的路灯都充满了中医药元素……走进省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西安市中医医院,不管是医院建筑风格还是内部装饰、标识系统、家园设计等,处处凸显了中医药文化元素,营造出浓浓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看病候诊的间隙坐在长廊休息,周围装饰的都是生活中能用得上的中医药常识,一抬头就能学到很多健康养生理念,收获不小。”市民雷女士口中的长廊,正是位于西安市中医医院东广场的中医药文化养生长廊。这里主要介绍以中医阴阳、五行等为基础的养生理念和中医药常识,展示主题也尽量贴合群众日常生活实际,且根据季节、节气等定期更换。此外,医院庭院内、门诊各候诊区域、住院部各区域处处充满中医药元素,“国医史略”大型浮雕墙、“医之道”雕塑、《黄帝内经》节选、名医文化墙,分别对中医药名篇、中医典故、中医特色诊疗、中医发展史历代名家进行了展示。 医院还专门设置了中药文化科普展厅,介绍中医药起源、发展历程、各时期中医药发展特点,以及中医药学派发展、中医药发展的重大事件等,展出中医诊疗及中药炮制器具、各类药材。 一进入科普展厅,扑面而来的是浓郁药香。展厅里陈列着数百种中草药材,每种都有详细介绍。而这里也常常是我市中小学生研学最感兴趣的地方。 “入药的山楂和普通山楂一样吗?”“知了也是中药吗?”“这些白色的小方块是什么呀?”在近日的一次研学参观活动中,科普展厅里的各种药材引起了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同学们的浓厚兴趣,大家争先恐后向医院中药师提问。中药师郑凡为同学们展示了常见的大黄、甘草、蝉蜕等十余种中药材,介绍了它们的药用部位、主治功效、用药注意等,还对陕西本地中医药发展史、中医药从古至今的发展历程等进行了科普。 “这个看起来像小树枝的是什么?”一个学生指着展柜里的药材问。“这是石斛,是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郑凡回答。曲江第十小学的学生们也在这里开展过中医药文化研学。中药师耐心为孩子们讲解不同中草药的名称、产地、功效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大家围在展示柜前兴奋地观察、触摸这些平时难得一见的药材,纷纷感慨,原来那么多说不出名字的中药就在身边。同学们不仅学到了生动的中医药知识,也将传承中医药文化的种子悄然撒播在心中。 在西北首个中医药文化街区来场city walk 在雁塔区电子城街办电子西街东西两侧,一条中医药文化主题街时常吸引路人驻足观看、打卡拍照,这是西北首个以中医药为主题打造的文化街区。记者采访时看到,这里设置了中医药文化走廊,包括中医理念和“名医观止”区、中草药标本展览区、秦岭中药材展示区。 中医药文化走廊的第一部分主要展示的是中医理念和“名医观止”内容,除了中医药文化展示,街区各个角落还设置了中医养生保健知识科普板块。脚下的10个地贴,是生活中就能用到的“药食同源”药膳小口诀;电线杆上是四季养生法、二十四节气养生法。不仅中医养生保健知识随处可见,老中医诊疗和中医器具的雕塑也为这条街区增添了不少古朴色彩。 山药、丹参、麦冬、鱼腥草……你熟悉的、不熟悉的近百种中药材名字,都能在中医药文化走廊里找到对应的饮片。这里还原了传统中医药铺中的草药柜造型,每种标本都经过炮制,分装在玻璃罐中展示。 街区西侧展示的是秦岭中药材,这里有300多种贴近百姓生活、药食同源的药材,通过品名、产地、药用部位、功能主治等介绍,让群众能够对秦岭中药材资源有更加清晰、直观的认知。设计者告诉记者,这里的展板分为普通型和LED灯型,这样即使在夜晚,市民游客也能清楚看到展板上的文字。 街区最后是约50米的嵌入式秦岭中药材“微型”博物馆,展示了约80种秦药经过炮制后的中药饮片状态,也就是我们在中医馆抓药时能见到的药材的样子。据悉,这是为了给儿童和青少年群体做科普,以更直观的形式引起他们对秦药的兴趣。展台下的射灯在夜晚会逐一亮起,成为街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平时这里也总能看到不少成年人带着孩子在这里驻足参观、拍照,这里成为秦药的“微型舞台”,让市民游客在散步、锻炼、游览时就能认识“秦药”、了解“秦药”。 在校园里学习怎样种一棵草药 “板蓝根是经常用到的中药材,但是你不知道它入药前长这样吧。”“三叶草和栀子花很常见,但很多人不知道它们也是药材。三叶草清热利湿、解暑消肿,可以治疗感冒发热、肠炎;栀子花也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作用。”7月12日,记者来到我省首批中医药文化传播示范学校之一的西安市临潼中学,一进校园就看到了别致的草本学境中草药园,学校扁鹊中医社的学生吴雨欣熟练地向记者介绍起中草药园的情况。 中草药园是该校重要的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通过对中草药的实地种植、观察与养护,提升学生的劳动技能,也传播了中医药文化,是集科普、实践、观赏于一体的综合性中医药文化博览园。中草药园占地面积550多平方米,共划分为34个种植区,其中29个为计划类中草药种植区,5个为学生自主种植区,共种植了山茱萸、绞股蓝、金银花、芍药等30多种中草药。 行走在草药园,吴雨欣一路兴致勃勃地给记者讲述他们在这里感受到的乐趣和学到的知识。“加入扁鹊中医社收获很多,了解了很多常见药材的作用,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还能用到。平时我也会将学到的中医药知识分享给周围同学。” 同样作为中医社的学员,师柯说,这两年他不仅学习到很多跟传统文化相关的中医知识,还进行了实操,参加了很多实践活动。“比如制作艾绒、学习按摩,参加中医药文化研学等,深切感受到了中医药文化的博大精深。” 临潼中学中医药文化传播项目负责人雒昭告诉记者,学校依托中医药文化馆、扁鹊中医社、草本学境中草药园等场所,构建了特色中医药文化课程体系,让更多学生感受中医药、学习中医药、认同中医药,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同时,通过中医药文化的多方面学习与实践,也帮助养成了学生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课程体系主要包括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两大板块。理论课程包括中医药文化、古代哲学中的中医智慧、多学科与中医药文化融合等;实践课程包括中草药的种植与观察、临潼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文化研学等。”雒昭说。 记者获悉,近年来我市卫生健康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开展了校园中医药文化传播活动,普及中医药文化知识,提升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健康素养。通过不断探索创新校园传播的有效方法和载体,及时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选树、推广典型案例,引导广大中小学生成为中医药文化的传承者、传播者、践行者,营造信中医、爱中医、用中医的浓厚氛围。
  • 《两岸青年厦门共话中医药传承发展》

    • 来源专题:中医药情报监测平台
    • 编译者:李亦嘉
    • 发布时间:2024-06-16
    • 看“00后”中医药文化传承人蒙眼识药,体验“AI中医”望闻问切,回溯中医药文化根脉,共话中医药传承创新……以“中国医药,匠心传承”为主题的海峡两岸青年新媒体中医药论坛15日在厦门举行,全国台联会长郑建闽等嘉宾与两岸青年、中医药领域人士数百人参加。 作为第十六届海峡论坛青年交流板块的一项重要活动,该论坛由中华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主办,厦门广播电视集团承办。论坛设置嘉宾访谈、节目表演、台青路演等环节,突出两岸中医药文化一脉相承的元素,传递两岸文化同根同源的理念。论坛以一曲舞蹈《本草纲目》开场,诠释了中医药文化亘古传承的魅力;由台湾舞蹈教师带领的团队带来表演《医圣传人》,蕴中医采药、中医药书籍等元素于剑舞和扇舞中;在厦门工作的台湾青年中医师也献上一曲《神奇中医》,用歌声表达赓续中医药文化的决心。 全国台联副会长郑平致辞表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近年来,两岸在中医药教学、医疗、科研等领域的交流合作取得了长足发展,越来越多对中医药文化感兴趣的台湾青年到大陆求学。共同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是两岸青年共同的责任。期待两岸青年通过此次论坛分享故事、追寻答案,探索路径,从“后浪”成为“巨浪”。近年来,大陆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为两岸青年创造了实现梦想的舞台。论坛上,多名两岸青年从各自视角分享了与中医药的不解之缘和在这一领域的思考。 来自台湾云林的青年郭子嘉因家中长辈从医,从小对中医药文化耳濡目染。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取得硕士学位后,她决定留在大陆工作,不断精进医术。如今,除了在厦门长庚医院的日常就诊外,她还经常参加各类社区义诊和医疗科普活动。“要想真正学习和掌握中医药文化,还是要来发源地求知探索。大陆有很广阔的平台,我可以深入探究中医药文化,积累诊疗经验,让我能不断沉淀,也希望能尽自己的一份力推动两岸交流。”她说。 来自山东的“00后”中医药文化传承人黄琪惠展示了闻香识药的技法。出身中医世家的她从小就接触中药材、药方、针灸等中医药知识。在社交媒体上,黄琪惠分享有关中医药文化的视频,收获了近70万“粉丝”。在她看来,“火”的不是自己,而是中医药文化。“这门优秀的传统文化经历几千年传承,无数先贤大家著书立说,民间中医更是卧虎藏龙,值得我们传承。”黄琪惠说。来自台湾桃园的青年康宸凯是北京市一家中医诊所的医师。2022年,两岸中医药传承交流发展运营中心在北京揭牌成立,他受邀入驻并担任执行主任。“ 在大陆工作,我实实在在开阔了眼界,也深切感受到祖国大陆对中医药的重视。我希望可以更多参与两岸中医药交流发展,帮助有志于中医事业的台胞走进大陆的广阔天地。”康宸凯说。 在康宸凯看来,台湾中医师多以个人诊所的形式为民众提供服务,且以诊治常见病为主,大陆设有各级中医院,专业化程度高,在疑难杂症方面诊治经验丰富。两岸医师在病情研讨、医疗服务、医院管理等领域交流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作为全国台联的品牌活动,海峡两岸青年新媒体论坛近年来聚焦音乐、舞蹈、武术等议题,展现两岸文化一脉相承,推动两岸青年沟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