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表明本世纪末南极水域酸度或翻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1-21
  •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一项研究利用计算机模型模拟21世纪南大洋海水的变化,并对南极海水酸度进行预测。研究表明,到本世纪末,与20世纪90年代相比,南极海水的酸度可能会翻倍,对包括鲸和企鹅在内的多种海洋生物构成严重威胁,并且海洋上层(从海洋表面到2000米深的水层)的海水酸度将急剧增加。研究称,若不大幅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酸化将急剧升级,影响整个南极区域的水体。该研究发表在《自然·通讯》杂志上。

  • 原文来源:https://www.nmdis.org.cn/c/2024-01-19/80334.shtml
相关报告
  • 《本世纪末喜马拉雅山脉大部分冰川可能消失》

    • 来源专题:大气污染防治
    • 编译者:APC
    • 发布时间:2019-06-29
    • 最新一项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正在影响世界最高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冰川。研究显示,该地区冰川的消退速度正在加快,其在2000年—2016年间的消退速度是20世纪末期的两倍。如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喜马拉雅山脉的大部分冰川将在本世纪末消失。   在该研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犹他大学的研究人员使用冷战时期美国间谍卫星拍摄的图像数据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近年的卫星图像数据,对1975年—2000年和2000年—2016年间喜马拉雅山脉自西向东长达2000公里冰川横断面的厚度变化情况进行了量化分析。  结果显示,从1975年到2000年,喜马拉雅地区冰川厚度每年平均减少大约0.25米;而从2000年开始,冰川厚度每年平均减少大约半米,冰川融化速度明显加快。   论文主要作者、哥伦比亚大学博士生约书亚·毛雷尔称,从2000年开始至今,喜马拉雅山脉冰川损失量足以填满320万个奥运会赛场级别的游泳池。若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到本世纪末,喜马拉雅山脉的大部分冰川将会消失。   喜马拉雅山脉被称为地球的“第三极”,是亚洲地区最重要的淡水资源地,拥有约6000亿吨冰。亚洲大约有8亿人要依靠喜马拉雅山脉冰川的季节性径流获取饮用水,进行灌溉和水力发电。喜马拉雅山脉冰川萎缩,不仅会对这一地区数亿人的供水安全构成威胁,同时也大大增加了冰川融水湖溃堤引发洪水的风险。   研究表明,气温升高是造成喜马拉雅山脉冰川加速融化的最主要原因。数据显示,这一地区的平均气温在2000年—2016年间增加了约1℃。此外,该地区降水减少、化石燃料使用量增加也是冰川加速消退的重要原因。  目前,该研究发表在《科学进展》杂志上。
  • 《到本世纪末,气候变化将会导致海水的颜色发生变化》

    • 来源专题:物理海洋学知识资源中心
    • 编译者:cancan
    • 发布时间:2019-02-25
    • 南安普顿大学的一项新研究发现,由于气候变化,海洋颜色的变化可能预示着浮游植物(浮在其表面的微小生物)的重大变化。海水颜色的变化可以通过绕地球轨道运行的卫星来监测,为全球气温升高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的大规模变化提供早期预警。 研究人员称他们已经开发出一种全球模型,可以模拟不同种类浮游植物(或藻类)的生长和相互作用,以及不同海洋位置的物种组合如何随着全球温度的升高而变化。他们模拟了全球变暖对浮游植物构成的影响,发现到本世纪末,世界上一半以上的海洋颜色会发生显着变化。 在赤道以北和赤道以南的蓝色地区(如亚热带)将变成更深的蓝色,反映了在这些水域中的浮游植物和一般生命相比现在更少。随着温度的升高,大量浮游植物更加多样化,一些现在显现绿色的海域(例如极地附近)可能会变为更深的绿色。 海洋的颜色取决于阳光如何与水中的物质相互作用。光靠水分子就能吸收几乎所有的阳光,除了光谱的蓝色被反射回来。因此,相对贫瘠的开阔海域在太空中呈现深蓝色。浮游植物含有叶绿素,主要吸收太阳光中的蓝色部分来产生光合作用所需的碳,而绿色部分吸收则较少,因此绿光被海洋反射出来,使富含藻类的区域呈现绿色。 该小组调整了过去用于预测浮游植物随温度升高变化的计算机模型,获取有关浮游植物的信息,例如它们消耗的物质以及它们如何生长,并将这些信息整合到模拟海洋活动的模型中。 他们还为该模型添加了一个新元素:根据特定区域内生物的数量和类型,估算被海洋吸收和反射的特定波长的光能力。根据这个模型,气候变化已经改变了浮游植物的构成,进而改变了海洋的颜色。到本世纪末,我们的蓝色星球可能会明显改变。 (侯颖琳 编译;於维樱 审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