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日报】应对次生灾害至少做两件事---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0-20
  • 时间:2017-08-14 文章编辑: 文本大小: 大 中 小 打印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左一)在九寨沟树正寨了解受灾情况。川报全媒体集群记者 华小峰 摄

      地震发生后,许多人关心九寨沟的受损情况如何,应如何做好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8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陈晓清在九寨沟开展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时,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防止次生灾害对景点的破坏

      记者:九寨沟震后的地灾防治有何特点?

      崔鹏:和汶川特大地震相比,此次九寨沟地震也是在地震活跃的高山区,且高山坡度较陡,在地震作用下容易激发次生地质灾害。但和汶川不同的是,九寨沟是一个全球知名的旅游区,在这里我们除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以外,还要关注对景观的保护,防止次生灾害对景点的破坏。而在九寨沟,次生地质灾害也确实可能对景点产生影响。

      记者:应对次生地质灾害,您有何建议?

      崔鹏:除了对已经出现的地质灾害加紧整治外,后期应对次生地质灾害至少有两件事要做。第一,地震后有些山坡已经垮了下来,有些山坡结构损坏了但没垮下来。对这些震损的山坡,需要进一步分析以确定震损部位及稳定性。第二,需要对景区内现有泥石流治理工程做系统调查与效益分析。九寨沟里有33条泥石流沟,其中有17条可能对当地居民、景点产生威胁的泥石流沟已经得到治理,从目前结果来看,这些工程运行效果不错。但是地震可能会改变泥石流形成条件,原来的工程是否需要补充或加强,需要开展系统调查与效益分析。

      泥石流灾害是可以控制的

      记者:除了因地震造成的损伤,目前九寨沟景区内也存在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风险,怎么防范?

      陈晓清:过去大家只看到九寨沟的美丽,可能不知道,九寨沟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受到泥石流的威胁。历史上九寨沟内曾多次发生泥石流,树正寨还曾经被冲毁过。1985年,政府针对九寨沟的泥石流灾害做过一次深度治理,采取了很多措施,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镜海,一个标志性的景观就是沟尾的那几棵树,但实际上过去那些树是在海子中间的,每年发生的泥石流都将其往前推进,1985年治理后,到现在那几棵树基本还在原来的位置,说明我们的控制是有效的。地震之后,泥石流的物源肯定有所增加,所以现在先要检查一下此前我们修筑的防控设施的受损情况,再考虑是否要增加新的措施。

相关报告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带山地生态-水文过程与山地灾害互馈机制及灾害风险调控" 正式启动----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8-02-02
    • 1 月 30 日,由成都山地所主持,清华大学、武汉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共同承担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带山地生态 - 水文过程与山地灾害互馈机制及灾害风险调控”项目启动与专家咨询会在北京召开。专家组由孙鸿烈院士、郑度院士、刘昌明院士、陈运泰院士、夏军院士、黄润秋教授、石根华教授、姚仰平教授和彭建兵教授组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副主任刘丛强院士、地学部姚玉鹏处长、刘羽处长、张朝林处长,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王颖教授、地球科学处段晓男处长及成都山地所副所长陈晓清研究员、科技处副处长葛永刚研究员出席会议。会议由专家组组长孙鸿烈院士主持。   刘丛强副主任代表基金委在讲话中充分肯定了项目在学科交叉及支撑国家需求方面的设计,强调基础科学研究要有效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积极探索多学科的交叉,希望通过 5 年的努力产出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王颖感谢基金委对中国科学院和项目组的支持,并表示中国科学院将从科研团队、科技平台等方面给予项目组全力支持,同时希望项目组做好组织、协调和实施工作,产出重大基础性创新成果,促进我国重大山地灾害防范能力的整体提升。   项目负责人崔鹏院士详细介绍了项目的总体设计、研究目标与总体实施方案。项目组成员王根绪研究员、苏立君研究员、何思明研究员、徐梦珍研究员分别就“地形急变带生态—水文过程对岩土水力性质的影响及分异规律”、“大梯度环境下坡面岩土体物理学性质与灾变条件空间格局”、“高位能岩土体超强运动与大规模山地灾害链生机制”和“大规模灾害风险评估及综合调控原理和模式”等汇报了各课题的研究目标、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内容、具体实施方案,并就可能遇到的难题听取专家的指导意见。   与会专家在听取汇报的基础上,对项目组聚焦青藏高原东缘地形急变带大规模山地灾害防灾减灾的基础性前沿科学问题,开展大环境梯度、高位能条件下大规模山地灾害的发育 - 形成 - 运动 - 风险评估与综合调控研究给予高度肯定与认可,并结合项目和各课题的科学目标、实施方案及工作计划等开展了深入讨论,针对课题如何更好的衔接、关键科学问题如何解决与突破、实施方案优化与细化等提出了意见建议。与会领导和专家一致希望项目组紧抓关键科学问题,深入贯彻全链条的研究思路,探索生态、水文与灾害学科融合,突破重大灾害减灾理论与技术,提升我国山地灾害防灾减灾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会后,项目组开展专题研讨,就如何落实专家咨询建议进行深入讨论和具体部署。通过此次专家咨询,为项目的顺利实施和各项任务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与开端
  • 《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第十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期检查会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3-02
    • 时间:2017-02-28 文本大小: 大 中 小 打印   2 月 25 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简称“东川站”)第十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山地灾害大尺度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中期检查会在东川站顺利召开。东川站第十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山地所副所长崔鹏院士和学术委员:清华大学王兆印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于贵瑞研究员、兰州大学潘保田教授、中国科学院水保所刘国彬研究员、南京大学施斌教授、云南大学何大明教授,以及会议特邀专家清华大学杨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汪君研究员、成都山地所游勇研究员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科发局周桔处长和成都山地所所长文安邦、副所长陈晓清、科技与合作处处长吴艳宏、科普与学会处处长张宁、科技与合作处副处长葛永刚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崔鹏院士、周桔处长和陈晓清副所长共同主持。   会前,文安邦所长、崔鹏院士、陈晓清副所长对各位领导和学术委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各位学术委员对成都山地所各项工作的长期支持,以及为东川站的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东川站常务副站长周公旦向与会专家和领导详细介绍了东川站的建站历史、发展历程、运行机制、观测设施布局、亮点工作与成果,并以山地灾害学科发展及东川站“十三五”谋划为重点,汇报了今后 5 年的发展规划以及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山地灾害大尺度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建设进展。   与会学术委员对东川站野外观测、实验基础建设和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就东川站“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希望,东川站能放眼长远、定位清晰,坚持以流域为研究单元,以山地灾害研究为核心,拓展野外观测、加强实验示范作用,努力将东川站建设成为一个集灾害综合观测、生态恢复研究、减灾技术研发的综合性野外台站,服务国家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东川站换发新的生命力。   与会专家还围绕“山地灾害大尺度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建设展开了热烈研讨,一致认为建立一个大科学装置和基础实验平台意义重大、前瞻性强,对地球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并就该平台下一步的优化设计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咨询建议。希望东川站能把握国际科学前沿,重视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攻关工作,引入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力量参与实验平台的建设,服务于山地灾害学科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包括“一带一路”自然灾害的防治等。   文安邦所长在会议总结讲话中代表成都山地所对东川站新一届学术委员和专家给予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各位委员和专家一如既往地从学术思路、发展规划、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支持东川站的发展。   会后,委员专家们在陈晓清副所长、葛永刚副处长和周公旦常务副站长的陪同下一起实地考察了小江流域的蒋家沟泥石流沟和大型山地灾害模拟实验平台拟建场地,并参观了东川站泥石流模拟实验大厅。 东川站行政站长洪勇高级工程师、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沈宏伟高工、吴伟伟高工及东川站科研骨干共计 30 余人参加了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