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第十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中期检查会顺利召开---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发布时间:2017-03-02
  • 时间:2017-02-28 文本大小: 大 中 小 打印

      2 月 25 日,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简称“东川站”)第十届学术委员会会议暨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山地灾害大尺度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中期检查会在东川站顺利召开。东川站第十届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成都山地所副所长崔鹏院士和学术委员:清华大学王兆印教授、中国科学院地理资源所于贵瑞研究员、兰州大学潘保田教授、中国科学院水保所刘国彬研究员、南京大学施斌教授、云南大学何大明教授,以及会议特邀专家清华大学杨军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汪君研究员、成都山地所游勇研究员出席会议。中国科学院科发局周桔处长和成都山地所所长文安邦、副所长陈晓清、科技与合作处处长吴艳宏、科普与学会处处长张宁、科技与合作处副处长葛永刚等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崔鹏院士、周桔处长和陈晓清副所长共同主持。

      会前,文安邦所长、崔鹏院士、陈晓清副所长对各位领导和学术委员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并感谢各位学术委员对成都山地所各项工作的长期支持,以及为东川站的发展所作的巨大贡献。东川站常务副站长周公旦向与会专家和领导详细介绍了东川站的建站历史、发展历程、运行机制、观测设施布局、亮点工作与成果,并以山地灾害学科发展及东川站“十三五”谋划为重点,汇报了今后 5 年的发展规划以及中国科学院野外站网络重点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山地灾害大尺度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建设进展。

      与会学术委员对东川站野外观测、实验基础建设和科研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就东川站“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他们希望,东川站能放眼长远、定位清晰,坚持以流域为研究单元,以山地灾害研究为核心,拓展野外观测、加强实验示范作用,努力将东川站建设成为一个集灾害综合观测、生态恢复研究、减灾技术研发的综合性野外台站,服务国家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使东川站换发新的生命力。

      与会专家还围绕“山地灾害大尺度动力学模拟实验平台”建设展开了热烈研讨,一致认为建立一个大科学装置和基础实验平台意义重大、前瞻性强,对地球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并就该平台下一步的优化设计提出了大量建设性的咨询建议。希望东川站能把握国际科学前沿,重视与地方政府的协同攻关工作,引入国内外科研机构和企业力量参与实验平台的建设,服务于山地灾害学科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包括“一带一路”自然灾害的防治等。

      文安邦所长在会议总结讲话中代表成都山地所对东川站新一届学术委员和专家给予的关心帮助和大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并希望各位委员和专家一如既往地从学术思路、发展规划、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全面支持东川站的发展。

      会后,委员专家们在陈晓清副所长、葛永刚副处长和周公旦常务副站长的陪同下一起实地考察了小江流域的蒋家沟泥石流沟和大型山地灾害模拟实验平台拟建场地,并参观了东川站泥石流模拟实验大厅。

    东川站行政站长洪勇高级工程师、华东勘察设计研究院沈宏伟高工、吴伟伟高工及东川站科研骨干共计 30 余人参加了会议。

相关报告
  • 《【四川日报】应对次生灾害至少做两件事---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 来源专题: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changjiang
    • 发布时间:2017-10-20
    • 时间:2017-08-14 文章编辑: 文本大小: 大 中 小 打印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左一)在九寨沟树正寨了解受灾情况。川报全媒体集群记者 华小峰 摄   地震发生后,许多人关心九寨沟的受损情况如何,应如何做好泥石流灾害防治工作。8月1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崔鹏和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副所长陈晓清在九寨沟开展震后次生地质灾害实地考察时,接受了本报记者采访。   防止次生灾害对景点的破坏   记者:九寨沟震后的地灾防治有何特点?   崔鹏:和汶川特大地震相比,此次九寨沟地震也是在地震活跃的高山区,且高山坡度较陡,在地震作用下容易激发次生地质灾害。但和汶川不同的是,九寨沟是一个全球知名的旅游区,在这里我们除了保护人的生命安全以外,还要关注对景观的保护,防止次生灾害对景点的破坏。而在九寨沟,次生地质灾害也确实可能对景点产生影响。   记者:应对次生地质灾害,您有何建议?   崔鹏:除了对已经出现的地质灾害加紧整治外,后期应对次生地质灾害至少有两件事要做。第一,地震后有些山坡已经垮了下来,有些山坡结构损坏了但没垮下来。对这些震损的山坡,需要进一步分析以确定震损部位及稳定性。第二,需要对景区内现有泥石流治理工程做系统调查与效益分析。九寨沟里有33条泥石流沟,其中有17条可能对当地居民、景点产生威胁的泥石流沟已经得到治理,从目前结果来看,这些工程运行效果不错。但是地震可能会改变泥石流形成条件,原来的工程是否需要补充或加强,需要开展系统调查与效益分析。   泥石流灾害是可以控制的   记者:除了因地震造成的损伤,目前九寨沟景区内也存在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风险,怎么防范?   陈晓清:过去大家只看到九寨沟的美丽,可能不知道,九寨沟从诞生开始,就一直受到泥石流的威胁。历史上九寨沟内曾多次发生泥石流,树正寨还曾经被冲毁过。1985年,政府针对九寨沟的泥石流灾害做过一次深度治理,采取了很多措施,并且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镜海,一个标志性的景观就是沟尾的那几棵树,但实际上过去那些树是在海子中间的,每年发生的泥石流都将其往前推进,1985年治理后,到现在那几棵树基本还在原来的位置,说明我们的控制是有效的。地震之后,泥石流的物源肯定有所增加,所以现在先要检查一下此前我们修筑的防控设施的受损情况,再考虑是否要增加新的措施。
  • 《中国科学院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基础科学研究工作情况》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姜山
    • 发布时间:2018-03-27
    • 3月26日,中国科学院在北京召开2018年第一季度例行新闻发布会,通报中国科学院基础前沿科学研究工作情况。中国科学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相关负责人和基础前沿领域科研人员代表在会上介绍了有关情况,并回答了媒体提问。 今年1月19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对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作出部署。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充分发挥学科综合优势,系统开展科研项目部署,在多个基础前沿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在重大科技成果产出、人才队伍培养引进、科研平台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系列进展。会上,中国科学院前沿局局长高鸿钧介绍了介绍近年来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科学、前沿科学研究方面的布局、思路、举措、成效,以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高鸿钧说,2017年,中国科学院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取得了一大批重要原创成果。2018年新春伊始,中国科学院在重大原创成果方面再次取得了体细胞克隆猴等突破性进展。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近日接受中央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近年来的重大成果产出进入了‘井喷期’,一大批重大原创性成果、战略性技术与产品相继问世,我们在一些重要领域已经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在某些前沿方向开始并行、领跑。” 高鸿钧表示,这种并行或者领跑主要体现在:一,在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新年贺词中,“量子计算机”和“海翼”号深海滑翔机两项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入选。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提到的天眼、悟空、墨子3项成果的科学研究均已经取得很好的进展,“天眼”在首次试验中新发现6颗脉冲星,“悟空”获得世界上迄今最精确的高能电子宇宙线能谱,“墨子”号圆满完成三大既定科学目标。二,2017年,中国科学院获国家自然科学奖12项,占全国34%,“水稻高产优质性状形成的分子机理及品种设计”获一等奖,这是中国科学院5年内获得的第4项自然科学一等奖。十八大以来,中国科学院作为第一完成人或第一完成单位,共获国家自然科学奖90项,其中一等奖4项(全国共6项)。三,在两院院士评选出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中,有6项由中国科学院牵头完成;在科技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十大科学进展”中,有5项由中国科学院牵头或参与完成。四,在2017年汤森路透发布的第二届“全球最具创新力政府研究机构25强”中,中国科学院是我国唯一上榜的科教机构,居第11位。五,根据国际公认的衡量基础研究影响力的“自然指数”排行榜,中国科学院连续5年位列全球榜首。六,多位优秀科学家代表我国首次获得国际重要科技奖项,显示了我国科技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高鸿钧介绍说,为了能够取得重大原创成果的突破,中国科学院加强了B类先导专项、卓越创新中心、前沿科学重点研究计划等六大“抓手”的具体部署和落实。 B类先导专项侧重于瞄准新科技革命可能发生的方向和发展迅速的新型、交叉、前沿方向,取得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2012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先后部署了三批B类先导专项,目前在研18项。2017年,量子通信、脑科学与智能技术、青藏高原、超导电子学和大气灰霾追因等首批5个专项已通过结题验收。除了取得一批重大原始创新成果,提升了国际影响力之外,B类先导专项更是充分发挥了先行先试的“先导”作用。 卓越创新中心是“率先行动”计划的“尖刀连”和“活力之源”。2014年以来,中国科学院启动建设了量子信息、青藏高原、粒子物理、脑与智能、凝聚态物理、分子科学等19个卓越中心,已有14个卓越中心顺利通过筹建期验收,其中量子信息卓越中心在2016年验收后转为创新研究院。按照“自然指数”排位,目前卓越中心均处于国际同类机构前列,引领学科前沿,真正担当了创新“尖刀连”的作用。 前沿科学计划是中国科学院为进一步持续稳定支持拔尖人才,从2016年开始部署的重要举措。中国科学院希望通过前沿科学计划的实施,为老、中、青三代拔尖科学家提供相对稳定的支持,使他们“坐得住冷板凳,敢啃硬骨头”,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产出更多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原创成果。前沿科学计划的实施得到全院科学家的热烈响应,目前已经支持了近600位拔尖科学家的创新研究工作。结合前沿科学计划的过程管理,前沿局组织科学家形成了一个跨所跨领域交叉碰撞的平台。该计划的实施在科技界引起了很好的响应,并已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此外,高鸿钧还介绍了中国科学院在组织承担国家科技任务、统筹重点实验室建设和加强科教融合等方面的具体情况。 会上,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丁洪、神经科学研究所/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非人灵长类研究平台主任孙强分别介绍了“首次发现超导拓扑表面态”和“世界首个体细胞克隆猴”的重要成果和研究工作。 新闻发布会由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