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 发表深海所有关深海海葵适应热液极端环境的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10-30
  • 近日,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张海滨研究团队在Science子刊Science Advances(一区 TOP) 上在线发表了题为《Genetic adaptations of sea anemone to hydrothermal environment》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破解了中印度洋(Central Indian Ridge)Edmond热液口海葵(Alvinactis idsseensis sp. nov.)的染色体水平的基因组,解析了海葵在深海热液极端环境中的生存机制。

    深海热液喷口的特征是极端的温度和压力、高浓度金属离子、有毒化学物质和常年黑暗,但大量生物却在此繁衍生息,建立了一个独特而有趣的生态系统。Edmond和Kairei是中印度洋脊上具有高度地理连通性的两个热液口,其多种金属离子(如Fe2+、Mn2+、Cu2+、Zn2+、Cd2+、Pb2+)的含量远高于周围海水。该海葵是生活在Edmond热液口的优势物种,常见于硫化物丰富的热液喷口周边区(栖息环境温度为1 ~ 2℃),主要通过捕食盲虾获取营养,但针对该海葵对极端环境适应机制的研究较少。

    研究团队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该海葵基因组中分别有736/31个基因家族显著扩增/收缩。扩增基因家族主要与金属离子的结合、细胞膜和应激反应相关,其中与金属离子耐受相关的MTPs基因家族显著扩张,转录组分析发现大多数MTP基因主要在触手中表达。由于MTP基因在无脊椎动物中研究较少,为了更好地了解MTPs的功能,研究人员利用酵母表达系统对其进行功能验证,结果发现携带MTP的酵母细胞只能在含有高浓度Fe2+和Mn2+的培养基中生长,这证明MTP可以帮助该海葵耐受Edmond热液口环境中高浓度的Fe2+和Mn2+。

    尽管Fe2+是所有生物体中支持氧运输等生物功能蛋白的必要成分,但过量的铁会导致过氧化物的产生。因此,维持细胞铁稳态对生物体的正常分子功能极为重要。该研究发现fech基因在高度保守的亚铁螯合酶结构域中检测到正选择信号位点(P283H)和突变位点 (N279H),这表明 fech基因可能增加了该海葵与铁或其他金属离子的结合能力。此外,还发现与Fe-S簇的形成相关基因(nfs和fxn )发生了正选择,这些基因之间协作可能在该海葵中维持细胞金属离子的稳态中起重要作用。

    高静水压力会影响细胞膜流动性、蛋白质稳定性、DNA 结构和细胞骨架等,该研究结合团队已发表的深海海葵(Paraphelliactis xishaensis)基因组,通过分析发现在两个深海海葵中有22个基因家族发生了共同扩张,富集分析发现这些基因家族与DNA修复和细胞膜有关。为进一步分析高静水压力对于细胞膜功能的影响,研究人员比较了该海葵和浅海海葵的总脂含量,发现该海葵相对于浅海海葵具有较高含量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有趣的是,参与不饱和脂肪酸合成的多个基因(fasn, acss3, pfi,和 Rv3720)发生了改变,其中fasn 基因在马里亚纳狮子鱼Pseudoliparis swirei 基因组中同样发生扩张,这可能是深海生物应对高静水压力的趋同进化。

    研究发现该海葵可能通过更加敏感的视蛋白增强红外感知能力以帮助其在黑暗环境中捕食盲虾,并存在完整的昼夜节律通路基因,这些改变可能有助于该海葵在热液环境中生存。

    论文第一作者为周洋博士,张海滨研究员为论文通讯作者。深海所为第一作者单位和通讯作者单位。该研究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先导专项、海南省重大科技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论文信息:Y. Zhou, H. Liu, C. Feng, Z. Lu, J. Liu, Y. Huang, H. Tang, Z. Xu, Y. Pu, H. Zhang, Genetic adaptations of sea anemone to hydrothermal environment. Science Advances 9, eadh0474 (2023).

    论文连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h0474

  • 原文来源:http://www.idsse.cas.cn/yjjz2015/2023/202310/t20231023_6904757.html
相关报告
  • 《Science Advances刊发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海细菌耐压机制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4-09
    • 近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IF=13.116)在线发表题为“Oxidation of trimethylamine to trimethylamine N-oxide facilitates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tolerance in a generalist bacterial lineage(将三甲胺氧化为氧化三甲胺协助海洋细菌适应高静水压)”的研究论文。文章发表后,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s以“How deep-sea bacteria thrive under pressure(深海细菌如何在高压下生存)”为题进行了研究亮点报道。张玉忠教授为该研究的通讯作者。 深海具有高压、低温、黑暗等极端环境特性,曾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但近些年发现深海生存着大量的微生物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深海生态系统。高静水压会对微生物造成严重损伤,生活在深海的微生物类群必须能够耐受深海高静水压。到目前为止,虽然已经揭示了深海微生物适应高压环境的一些策略,例如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调整细胞代谢途径等,但是至今没有发现和鉴定出深海微生物耐压相关的功能基因和代谢机制。 本研究以深海细菌Myroides profundi D25为研究对象,发现该菌株能够利用三甲胺(TMA)转运载体TmaT吸收深海环境中的TMA,然后在细菌胞内诱导表达三甲胺单加氧酶MpTmm,将TMA氧化为氧化三甲胺(TMAO),并在胞内累积。在深海高压下,TMAO能够保护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维持正常的构象,发挥生物学功能,从而使得D25菌株具有耐受深海高静水压的能力,维持生存和生长。将TmaT-MpTmm蛋白在Escherichia coli和Bacillus subtilis菌株中表达,可显著提高E. coli和B. subtilis菌株的耐压能力。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maT和MpTmm同源蛋白在海洋细菌,尤其是拟杆菌门细菌中广泛分布,表明这可能是深海细菌普遍采用一种耐压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该论文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英国University of Warwick等单位的相关学者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Science Advances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f9941。
  • 《Science Advances:深海热液泉口的黑碳》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3-03-06
    • 热液泉口被确定为海洋中溶解黑碳(dissolved black carbon,DBC)的主要来源,也是海洋碳汇的重要组成之一。海洋是世界上最大的动态碳汇场所之一,除了增加碳储量之外,还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碳排放增加的影响。有人曾提议利用海洋来封存多余的碳排放,以减少碳排放。然而,人们对海洋碳汇全过程目前尚未厘清。北海道大学(Hokkaido University)和东京大学(University of Tokyo)的研究人员发现,深海热液泉口是DBC的源头,这项研究有望增进海洋碳汇过程的理解,该项研究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上。 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库之一是海洋中的溶解有机碳,DBC是海洋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学家重要的兴趣点。深海中DBC的来源尚不清楚,普遍的认识认为它与热液泉口密切相关。研究人员沿着东太平洋的两条横断面显示了DBC的盆地尺度分布,这两条横断面位于东太平洋隆起的喷射状热液羽流之外。深水区DBC浓度与表观氧利用率没有表现出较强的线性关系,这与之前在太平洋中部和西部观察到的情况不同。对在太平洋中部和西部观测到的DBC—AOU关系中DBC浓度的偏差进行了量化。该偏差与过量的3He(热液输入的示踪剂)呈线性相关,表明深海中的部分DBC从热液系统中进行了长距离运输,但DBC究竟是如何从热液泉口形成的,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刘思青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