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 Advances刊发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深海细菌耐压机制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4-09
  • 近日,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IF=13.116)在线发表题为“Oxidation of trimethylamine to trimethylamine N-oxide facilitates high hydrostatic pressure tolerance in a generalist bacterial lineage(将三甲胺氧化为氧化三甲胺协助海洋细菌适应高静水压)”的研究论文。文章发表后,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s以“How deep-sea bacteria thrive under pressure(深海细菌如何在高压下生存)”为题进行了研究亮点报道。张玉忠教授为该研究的通讯作者。

    深海具有高压、低温、黑暗等极端环境特性,曾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但近些年发现深海生存着大量的微生物资源,形成了独特的深海生态系统。高静水压会对微生物造成严重损伤,生活在深海的微生物类群必须能够耐受深海高静水压。到目前为止,虽然已经揭示了深海微生物适应高压环境的一些策略,例如增加细胞膜的流动性,调整细胞代谢途径等,但是至今没有发现和鉴定出深海微生物耐压相关的功能基因和代谢机制。

    本研究以深海细菌Myroides profundi D25为研究对象,发现该菌株能够利用三甲胺(TMA)转运载体TmaT吸收深海环境中的TMA,然后在细菌胞内诱导表达三甲胺单加氧酶MpTmm,将TMA氧化为氧化三甲胺(TMAO),并在胞内累积。在深海高压下,TMAO能够保护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维持正常的构象,发挥生物学功能,从而使得D25菌株具有耐受深海高静水压的能力,维持生存和生长。将TmaT-MpTmm蛋白在Escherichia coli和Bacillus subtilis菌株中表达,可显著提高E. coli和B. subtilis菌株的耐压能力。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TmaT和MpTmm同源蛋白在海洋细菌,尤其是拟杆菌门细菌中广泛分布,表明这可能是深海细菌普遍采用一种耐压策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该论文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和英国University of Warwick等单位的相关学者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泰山学者攀登计划等项目的资助。

    Science Advances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126/sciadv.abf9941。

  • 原文来源:http://www.qnlm.ac/page?a=5&b=2&c=266&d=1&p=detail
相关报告
  • 《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细菌相互作用机制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0-01-26
    • 2020年1月15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在线发表题为“A predator-prey interaction between a marine Pseudoalteromonas sp. and Gram-positive bacteria ”(海洋假交替单孢菌与革兰氏阳性细菌之间的一种新型捕食相互作用)的研究论文,张玉忠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 细菌在海洋生态系统中无处不在,在海洋营养物质循环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细菌的死亡是细菌种群控制和生态系统营养物质再循环的重要过程。除了病毒和原生生物导致的细菌死亡外,掠食性细菌对其它细菌的捕食也是导致细菌死亡的重要因素。目前蛭弧菌和类蛭弧菌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捕食已见报道。但是到目前为止,尚不清楚分别占海水和沉积物中细菌总数14%左右和25%左右的革兰氏阳性菌是否也存在着被细菌捕食的过程。 作者从海洋沉积物中分离到一株革兰氏阴性菌Pseudoalteromonas sp. strain CF6-2。该菌株能通过II型分泌系统分泌金属蛋白酶Pseudoalterin,并利用Pseudoalterin杀死多种具有不同肽聚糖(PG)组成类型细胞壁的革兰氏阳性菌。Pseudoalterin能与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的糖链结合,并降解肽聚糖的肽链,裂解细胞壁,导致细胞死亡。这一过程释放出的营养物质,包括肽聚糖来源的D-氨基酸,可以被CF6-2菌株利用并支持其生长。更为奇特的是,革兰氏阳性细菌细胞壁肽聚糖中的主要组分甘氨酸或甘氨酸寡肽是Pseudoalterin表达和分泌的诱导物。进一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革兰氏阴性和革兰氏阳性海洋细菌之间的这种新型捕食-被捕食相互作用可能在海洋中广泛存在,并可能代表革兰氏阳性细菌死亡及海洋微生物食物环中营养物再循环利用的一种新机制。 该论文由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英国University of Warwick和澳大利亚University of Tasmania等单位的相关学者合作完成,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U1706207, 91851205)、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1406700)、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鳌山人才”卓越科学家专项等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19-14133-x
  • 《Nature Communications刊发海洋试点国家实验室肝素外切酶家族研究新进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1-03-06
    • 近日,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张玉忠教授团队与山东大学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李福川教授团队等合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题为“Discovery of exolytic heparinases and their catalytic mechanism and potential application”(外切肝素酶的发现及其催化机制及应用潜力研究)的研究论文。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功能实验室张玉忠教授与山东大学国家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李福川教授为该研究的共同通讯作者。 肝素(Heparin,HP)/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是一类是由己糖醛酸和己糖胺组成的二糖重复单元连接而成的硫酸化聚阴离子直链多糖,是一类重要的糖胺聚糖,广泛存在于细胞膜表面、胞外基质及细胞质中。由于复杂多变的结构,使HP/HS能够与各种蛋白(如生长因子和成型素及其受体等)相互作用,从而参与一系列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如抗凝血、细胞黏附、炎症反应、细胞迁移、细胞分化、病原微生物感染、肿瘤发生发展等过程。自1916年被发现以来,HP及其低分子制剂作为最重要的抗凝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与此同时,高度复杂的结构严重阻碍了人们对HP/HS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细菌来源的肝素酶(Heparinase,Hepase)是一类多糖裂解酶,可通过β-消除反应特异性催化HP/HS多糖链中葡萄糖胺和糖醛酸残基之间的糖苷键断裂,从而生成在非还原端含有4,5-不饱和糖醛酸残基的寡糖,是研究HP/HS结构和功能必不可少的工具酶。在本研究之前,已鉴定的肝素酶根据其底物特异性可分为三种类型:HepaseI,Hepase II和Hepase III,均为内切型裂解酶,而HP/HS糖链酶解测序所急需的外切型Hepase则始终未被发现和鉴定。 本研究从细菌基因组中首次发现和鉴定了五个新型的肝素酶:BIexoHep,BCexoHep,BTexoHep,BFexoHep和PAexoHep,它们与已鉴定的肝素酶同源性极低。底物降解模式研究发现,该类酶对HS/HP的降解是通过从糖链的还原端依次切除二糖单位进行的,仅产生不饱和二糖产物,是典型的外切酶,被命名为exoHepase。对代表性酶BIexoHep的结构研究发现,该酶由一个N端小的β折叠结构域、中央(α/α)5桶状结构域和C端β-三明治结构域三部分组成。进一步对酶与底物复合物结构的研究发现,与已知的内切型Hepase不同,该类酶具有一个独特的“L”型半开放底物催化反应通道,该通道具有一个带正电的入口和带负电的出口,可以严格控制HS/HP糖链进入、降解和二糖产物的释放。此外,该研究还首次利用exoHepase初步建立了一种HP寡糖酶解测序方法。 本研究首次发现一个肝素外切酶家族,不仅填补了肝素酶领域的研究空白,也为HP/HS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了亟需的工具酶,对新型糖胺聚糖降解酶特别是肝素酶的发现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论文由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相关学者合作完成,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等项目的资助。 论文链接: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1-21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