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生宙全球大陆碰撞的出现和大规模地壳榴辉岩化的开始》

  • 来源专题:深海资源开发
  • 编译者: 徐冰烨
  • 发布时间:2025-04-29
  • 前寒武至显生宙的过渡时期伴随着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中一系列独特的地质事件,其中包括发生在约8–6亿年前的新元古代氧化事件,以及约6–5亿年前的“寒武纪生命大爆发”。这一从前寒武向显生宙的根本性变化,可能与元古代晚期板块构造的成熟有关,而板块构造的演化本质上可能受到地球内部长期冷却的推动。

    大陆地壳组成的长期演化是理解板块构造发展的关键证据之一,但由于深部地壳难以直接接触,目前对其变化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夏斌副教授,联合德国亥姆霍兹海洋研究中心及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理工大学欧亚地球科学研究所的学者,提供了一个新的全球地球物理模型,有助于理解前寒武纪与古生代过渡时期所发生的地质突变及其背后的深部地球动力学过程。研究给出的造山带地壳P波速度(Vp)结构模型涵盖了从古元古代至今的多个造山带,为认识大陆地壳组成的长期变化提供了独特视角。研究表明,在前寒武纪与古生代交界处,地壳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研究将其归因于板块构造在显生宙初期演化为现代板块构造模式,导致镁铁质下地壳发生大规模榴辉岩化。相关成果发表于国际期刊《Geology》上。

    研究以10公里为间隔,对全球29个造山带中超过18,000公里的折射/宽角反射地震剖面进行了数字化处理,以限定其内部地壳结构;那些约束不足的地震模型在质量评估后被排除。通过对379个岩石样品的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性质进行广泛的实验测量汇编,探讨了大陆地壳的地震P波速度(Vp)结构与其成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Vp对地壳层中二氧化硅(SiO2)含量具有良好的约束性。研究推断,Vp在6.8–7.4 km/s之间的范围是下地壳为镁铁质岩石层的可靠指示,对应的SiO2含量在44–53 wt%之间。

    研究观察到,不同造山带之间的莫霍面深度存在明显差异。前寒武造山带与显生宙造山带之间,在上地壳和下地壳相对厚度上存在显著变化。这一变化体现在结晶地壳平均Vp值的显著下降及下地壳相对比例的减少,表明在前寒武纪—显生宙过渡期,地壳整体SiO2含量明显上升。

    与哥伦比亚(Columbia)和罗迪尼亚(Rodinia)超大陆相关的前寒武造山带,其地壳内部结构相似,下地壳占比为26%–42%,平均地壳Vp为6.49–6.66 km/s,对应的地壳SiO2平均含量约为56–63 wt%。与劳亚(Laurasia)和冈瓦纳(Gondwana)超大陆形成相关的古生代早期造山带(阶段III),则展现出新旧造山带特征的混合,其平均地壳Vp变化范围较大(6.28–6.56 km/s),对应的SiO2含量也变化显著(59–70 wt%)。与盘古大陆(Pangea)形成相关的古生代晚期至中生代造山带(阶段IV)以及现代造山带(阶段V),其下地壳极薄,平均地壳Vp为6.29–6.41 km/s,代表整体偏长英质地壳,对应的平均SiO2含量约为63–71 wt%。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q7ALznftqsYqPV6I1f6NGw
相关报告
  • 《Nature | 通过铁氧体触发波出现大规模细胞死亡》

    • 来源专题:战略生物资源
    • 编译者:李康音
    • 发布时间:2024-07-12
    • 2024年7月10日, 国防医学院生命科学研究所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在Nature发表题为Emergence of large-scale cell death through ferroptotic trigger waves的文章。 在生物体发育和人类病理过程中,经常可以观察到大规模的细胞死亡。这些细胞死亡事件会延伸到很远的地方,消灭大量细胞,这就提出了细胞死亡如何在空间和时间上协调的问题。触发波是实现远距离信号传输的一种机制,但这种机制如何用于细胞群的死亡事件仍不清楚。 该研究证明了铁突变是一种依赖于铁和脂质过氧化反应的细胞死亡形式,它可以通过活性氧(ROS)触发波以恒定的速度(约 5.5 μm min-1)在人体细胞中长距离传播(≥5 mm)。化学和遗传扰动表明,ROS 反馈回路(芬顿反应、NADPH 氧化酶信号传导和谷胱甘肽合成)在控制铁氧触发波的进展中发挥着主要作用。该研究表明,通过抑制胱氨酸摄取来引入褪铁应激会激活这些 ROS 反馈环路,使细胞氧化还原系统从单稳态转变为双稳态,从而使细胞群成为 ROS 传播的双稳态介质。 此外,该研究还证明了在鸟类胚胎肢体肌肉重塑过程中,铁突变及其传播伴随着大量但空间受限的细胞死亡事件,从而证实了铁突变在胚胎发生过程中作为一种组织塑形策略的用途。该研究的发现凸显了铁突变在协调全球细胞死亡事件中的作用,为研究胚胎发育和人类病症中的大规模细胞死亡提供了范例。
  • 《专家:5G商用将2019年出现 大规模应用需三到四年》

    • 来源专题: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zhangmin
    • 发布时间:2018-12-10
    • 12月1日,韩国三大移动运营商集体推出5G服务,这将是全球首例5G商用服务,韩国成为全世界第一个进入5G时代的国家。 2018年被称为“5G元年”。目前,全球运营商正在紧锣密鼓进行5G商用部署。据媒体报道,截至2018年11月,全球已有182个运营商在78个国家进行了5G试验、部署和投资。根据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的规划,中国计划到2020年实现5G网络正式商用。 中国5G建设情况如何?5G何时来到你我身边?5G如何影响生产生活?业内专家表示,5G应用的成熟还需要一些时间和空间。 网络时代的基础设施 商用近在咫尺,普及仍需等待 5G,可谓是2018年的一大热词。“4G改变生活,5G改变社会”已成为业内共识。 如果说3G开启了移动端流量的大门,那么4G则开启了移动视听时代。而与3G、4G技术升级主要为手机等移动设备服务的目的不同,5G的技术本质并不是让我们可以获得更快的网络,而是通过低时延、高稳定性、海量设备接入等一系列性能提升让我们得到以往3G、4G所不具备的能力。 在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GSMA大中华区战略合作总经理葛颀看来,从1G到4G,主要解决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5G将解决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沟通,5G将成为网络时代重要的基础设施。 据介绍,5G具有高速率、大容量、低时延的特性,这使得5G技术在物联网、智慧家居、远程服务、外场支援、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领域有了新的应用。更高的速率和更好的业务体验,为各行各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技术前提,5G将真正实现移动信息化与社会各行各业的深度融合。 “5G不只是2G、3G、4G的进化,而是未来所有产业网络化的新的基础设施。”宽带资本董事长田溯宁表示,过去的网络是解决消费者互联网的问题,到了汽车联网、电力联网、工业制造联网,必须有高可靠、高安全、低时延的网络,5G因此成为产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 那么,5G离我们还有多远?5G商用何时能够实现? 今年6月,5G的第一个完整标准R15出台,意味着面向5G规模商用的网络设备、芯片、手机以及各种多样化的智能硬件可以生产了。葛颀预测,基于这样的标准,全球范围来看,5G商用将在2019年出现。同时葛颀坦言,5G商用仅仅是5G服务的开始,要实现大规模的5G应用,还要在商用之后两到三年时间。 “从过去2G、3G、4G的发展经验来看,只有低价终端出现并成为主流,产生规模效应时,5G网络的服务才会迅速普及,而5G要更好地服务于产业、社会,发挥作用,还需要长期的过程。”葛颀说,“当然,对消费者来说,2019年下半年或者2020年享受到5G服务,还是很有可能的。” 中国加快5G部署 从“一无所有”到第一大市场 通信世界的演化日新月异,几乎10年就是一个时代。 1987年,“大哥大”首次进入中国,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正式启动;1995年前后,2G在中国落地,手机也可以上网、发短信了;2009年,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获得3G牌照,用户从单一语音时代走向多元体验的时代;如今,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4G移动通信网络,超过10亿中国消费者享受着高速、丰富的移动应用。 经历1G、2G时代的一无所有、3G时代登上舞台、4G时代基本并跑,5G时代,中国已成全球5G的技术研发和产业创新的重要参与者和支持者,据GSMA预测,中国到2025年,中国将成为第一大5G市场。 “回顾通信行业发展进程,从国产设备市场空白到中国企业在国际上发挥重要作用,注重研发和创新是中国通信企业最重要的经验。5G建设中,中国企业要打开门,与国际企业一起搞合作,共同做好标准化、协同化。”葛颀说。 如今,中国正在加快5G部署,一些龙头企业也在5G技术和应用上取得阶段性突破。 运营商方面,中国移动在5G技术方面已经申请超过1000项专利,成立了5G联创中心,在全球建立了12个开放实验室;中国电信主导了5G国际标准立项30余项,同时聚焦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将5G的技术特性与云计算、物联网等相结合,实现与垂直行业的跨界融合;中国联通成立了5G创新中心,发布16项5G相关产业白皮书,成立并推进了多个产业联盟。 设备厂商方面,相关报告显示,华为已成为全球最大电信设备供应商,已与全球42家运营商合作开启多张5G预商用网络;中兴目前已申请专利超过1500件,首创的Pre5G产品已经在40多个国家60多张网络中实现部署;紫光展锐将在2019年推出5G芯片,实现5G芯片的商用,2020年会进一步推出5G单芯片,同时会完成高端和终端全面产品布局。 除了5G本身的技术研发和应用部署,加快与4G协同发展也将为产业发展储备机遇。工信部提出,将加强4G与5G协同发展,着力打造完整产业链,深入开展全球5G合作,共同打造开放融合的5G产业生态,释放5G应用潜能。 5G改变社会 提高产业效率,让各行各业获益 很少能有产业像移动通信产业这样深刻地从各个层面改变着人类的生活方式。5G的到来,将迎来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 业内有一个形象的比喻——如果将4G比喻为“修路”,5G可以看作是“造城”。5G将带来随时随地身临其境的极致体验—— 医生通过屏幕就可以实时、全景看到远在千里之外的救护车上的情景,并直接进行心电图检测;人们家庭中冰箱可以根据用户购物习惯,自动地向超市购买生鲜食物;汽车可以在复杂天气下正确识别路标并始终精准导航…… “如今,5G的应用场景更多的出现在工程师的构想里,出现在厂商的展台上,如何让这些场景为行业所接受,给企业带来盈利,才是关键。”葛颀认为,5G具有很强的经济溢出效应,更多地赋能企业、社会,把5G作为通用技术提升社会生产,让各行各业获益,是5G建设的关键。 “5G革命将支撑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当所有产品都能被5G连接的时候,将大大提高产业效率。”田溯宁说。 那么,如何更好地建设5G?葛颀认为,5G的成熟应用需要政府、运营商、各行各业共同的努力。“5G的建设,运营商是主力,但只有运营商是不够的。”葛颀建议,政府层面要从立法和管制上给5G更大空间;各个行业要积极拥抱数字化,促进互联互通;运营商要理解企业客户诉求,把客户需求变为技术规范和标准,用开放的心态建设5G。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期待未来在信息“零”时延体验、千亿设备智能互联之下能获得低成本高质量的服务和产品。葛颀认为,5G市场是否成功,除了客户数量、基站数量等指标,更重要的是到底有多少行业和企业在使用5G作为生产的通用技术。“我希望5G的发展更像是‘滴灌’,是精准的、长期的过程。”葛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