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ika疫苗有望治疗致命的脑癌》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hujm
  • 发布时间:2018-12-12
  • 一个国际研究小组成功地部署了一种寨卡病毒疫苗,用于靶向并杀死已经移植到小鼠体内的人胶质母细胞瘤脑癌干细胞。在本周发表在美国微生物学会开放获取期刊mBio®上的一项研究中,研究小组表明,一种活的,减毒的寨卡病毒可以成为这种致命脑癌新治疗方案的基础。

    胶质母细胞瘤每年在美国造成约15,000名成人死亡,目前无法治愈,因为即使经过手术,放疗和化疗的标准治疗,患者的癌症复发率也很高。科学家怀疑这种复发是由于癌症干细胞,称为成胶质细胞瘤干细胞(GSCs),即使在治疗结合后也能隐藏在附近的脑组织中。

    “在寨卡流行期间,我们了解到该病毒优先感染胎儿的神经祖细胞,导致感染母亲所生婴儿出现破坏性小头畸形,”加尔维斯顿德克萨斯大学医学分院的病毒学家Pei-Yong Shi说。 。他与北京国家生物医学分析中心的肿瘤生物学家江红曼和北京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的病毒学家程成峰共同领导了这项研究。

    “我们认为也许寨卡病毒也可能特异性地感染GSC,”因为这些细胞具有与神经干细胞相似的特性,Man说。在之前的工作中,施和他在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的合作者表明,寨卡病毒确实攻击并杀死了在实验室培养皿和胶质母细胞瘤小鼠模型中生长的GSCs。此外,寨卡病毒在攻击分化的健康脑细胞方面效率低得多。(图片:寨卡病毒的透射电子显微镜照片,NIAID)

    “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种方法来专门针对那些作为复发源的GSC,那么这可能提供一种预防复发甚至治愈的选择,”秦说。

    该团队的第一个目标是确定是否有一种安全的方法在患者中使用寨卡病毒来攻击癌细胞。Shi的实验室开发了一种有前途的减毒活Zika疫苗候选物,称为ZIKV-LAV,已被证明是安全的,无毒性的,并且有效地防止小鼠和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感染。ZIKV-LAV从病毒基因组中有一个小的缺失,阻止它有效地复制自身。

    当研究小组将这种ZIKV-LAV注射到小鼠的大脑中时,他们发现小鼠没有健康影响,没有减轻体重,也没有食欲不振,抑郁,嗜睡或自伤等行为异常。小鼠在焦虑和运动功能的测试中也正常运作。

    接下来,该团队想要展示ZIKA-LAV是否可以在小鼠模型中感染和杀死人类患者衍生的GSC。因此,他们将来自两个不同的人类患者供体的GSC与ZIKA-LAV混合,并将混合物注射到小鼠的大脑中。注射GSC的小鼠仅迅速发展成肿瘤。注射ZIKV-LAV的小鼠也观察到肿瘤发展的显着延迟。将病毒与GSC共同植入也将处理小鼠的中位存活时间延长至约50天,而单独接受GSC的未治疗小鼠约为30天。

    秦说,也许在未来,患者可以在手术的同时给予寨卡疫苗“让病毒沿着GSC捕获并消灭它们”。

    最后,研究小组调查了改良的寨卡病毒用于杀死GSC的细胞机制。他们服用用ZIKV-LAV处理的GSC和那些未处理的GSC,并对在这两个细胞群中表达的所有RNA信息进行测序。比较这些概况,该团队发现,在处理过的细胞中,病毒在细胞中引发了强烈的抗病毒反应,从而诱导炎症并最终导致细胞死亡。

    接下来,该团队将与临床医生合作,开发胶质母细胞瘤患者的ZIKV-LAV安全性测试。他们还可能进一步修改寨卡病毒,使其成为更有效的癌细胞杀灭机器。例如,Man解释说,研究人员可以在病毒基因组中添加免疫调节剂作为“货物”。然后,一旦这样的病毒感染癌细胞并将其杀死,免疫调节剂就会被释放以提醒并激活患者对剩余癌细胞的全身免疫系统。

    “作为病毒学家,我发现我们应该利用病毒的'坏'方面,”施说。“他们应该在癌症治疗中发挥作用。”

  • 原文来源:http://nature.bio1000.com/biotechnology/201811/132932.html
相关报告
  • 《一针疫苗保终身?长效狂犬疫苗有望实现》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10-25
    • 未经治疗的狂犬病感染几乎100%致死,每年导致50000至60000人死亡,其中很多是儿童。人用狂犬病疫苗由灭活病毒组成,仅在短期内(接种疫苗6个月至一年)具有完全保护作用,无法引发终身免疫。在人体中,疫苗引发的中和抗体水平通常在接种疫苗后1至5年下降,所以需要频繁接种疫苗以维持中和抗体滴度,提供对狂犬病感染的保护。而在大多数狂犬病死亡发生率较高的低收入国家,很难负担得起经常接种疫苗以及接触病毒后的治疗。因此,长效狂犬病疫苗的研发很关键。 狂犬病毒糖蛋白(RABV-G)是病毒表面暴露的唯一蛋白质,是疫苗诱导的中和抗体的靶点。在病毒表面,RABV-G的结构是异质的,只有一部分是可识别的三聚体。而结构的异质性可能会影响针对第四表位的中和抗体的产生,并可能导致接种后免疫应答的时间较短。 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来自美国拉霍亚免疫学研究所和法国巴斯德研究所领导的研究团队报道了与人抗体RVA122结合的三聚体野生型RABV-G的结构,可用于指导改进疫苗的设计和确定治疗药物靶点。相关研究成果以“Structure of the rabies virus glycoprotein trimer bound to a prefusion-specific neutralizing antibody”为题,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上。 科学家无法准确地回答为什么狂犬病疫苗不能提供长期保护,但RABV-G结构的异质性确实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就像瑞士军刀一样,RABV-G的序列可以在需要时展开并向上翻转。糖蛋白可以在融合前(与宿主细胞融合之前)和融合后形式之间来回移动,它也可能分崩离析,从三聚体结构转变为单体结构。 这种变形方式彷佛为狂犬病病毒提供了一种隐形斗篷,因为人类抗体通常只能识别蛋白质上的某个单一位点,而当蛋白质隐藏或移动这些蛋白质位点时,抗体就无法准确识别,自然也就无法产生有效的免疫应答。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将糖蛋白RABV-G与单克隆抗体RVA122结合,以确定病毒结构中容易受到抗体攻击的位点。RVA122是狂犬病免疫所需的抗体类型,可以有效地中和狂犬病病毒。与RVA122的结合使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可见的RABV-G三聚体的比例增加了30倍以上,使高分辨率重建成为可能,并将RABV-G锁定在融合前构象中,这是因为RVA122可能通过抑制RABV-G向融合后构象的转变来中和狂犬病病毒。 通过冷冻电子显微镜设备,研究人员捕获到了RABV-G的高分辨结构图像,这一结构凸显了病毒结构的两个关键部分——融合肽在自然状态下的形态。当RABV-G三聚体没有锚定在胶束或细胞膜上时,融合肽要么是无序的,要么是相互作用的。这些结果表明,除了在内体酸化后驱动病毒和细胞膜的融合之外,融合肽还影响糖蛋白胞外域结合和三聚化。 为了确定融合肽是否也影响全长RABV-G的构象和稳定性,研究人员将融合肽点突变体表达为全长糖蛋白,包括跨膜结构域和胞质尾,并用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对其进行分析染色。RABV-G突变体的所有全长版本都很好地表达并且容易到达细胞表面,但含有W121A的突变体,融合前构象中的全长蛋白明显减少。这一结果表明,对于全长糖蛋白,W121通过与膜相互作用来稳定融合前构象,防止糖蛋白转变为替代构象。W121和病毒膜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可能使RABV-G稳定在病毒粒子表面。 RABV-G是疫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抗体治疗和潜在抗病毒药物的靶标,但其存在的结构异质性可能导致次优抗体反应。融合前的三聚体RABV-G将是一种理想的疫苗免疫原,但由于该分子的不稳定性,这种形式的呈现存在一定挑战性。而该项研究报告了融合前三聚体RABV-G的结构,证明了融合肽对成功三聚化和构象稳定的重要性,还可视化了有效和广泛中和抗体表位,这些将共同指导、改进狂犬病疫苗的研发以及暴露后的治疗。 通过该项研究,科学家们对狂犬病病毒结构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也为长效狂犬疫苗的设计研发打开了大门,甚至可以预防整个狂犬病病毒属。根据研究人员所说,下一步工作是捕获更多狂犬病病毒及其亲属病毒的图像以及中和抗体,科学家们正在努力发现其中几个病毒结构,这可能会揭示狂犬病病毒共有的抗体靶点。 该项研究的第一作者表示:“狂犬病是我们所知道的最致命病毒之一,千年以来,我们一直生活在它的阴影之下。然而,科学家们却从未观察到它表面的分子结构。了解这种结构,就像了解病毒如何进入宿主细胞一样,对于开发更有效的疫苗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 《PNAS: 疫苗全新形态——球形核酸疫苗,首次应用于新冠,效果惊艳,已被用于癌症治疗》

    • 来源专题:生物安全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hujm
    • 发布时间:2022-05-09
    • 在COVID-19大流行全球肆虐的时代背景下,疫苗研发领域出现了惊人的进步,基于不同原理研发的不同类型疫苗也愈渐繁多。 近日,美国西北大学的 Chad Mirkin 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发表了题为:Sphericalnucleic acids as an infectious disease vaccine platform(球形核酸作为传染病疫苗平台)的研究论文【1】。 该研究将球形核酸(SNA)应用于新冠疫苗的开发,在动物试验中,仅一剂球形核酸纳米疫苗就足以100%保护免受新冠病毒感染。 更重要的是,这种球形核酸纳米疫苗不仅可以应用于遏制新冠大流行,还可以拓展到其他传染病,甚至是未来可能爆发的其他新型传染病。 该研究的第一作者 Michelle Teplensky 博士表示,这种球形核酸疫苗与其他疫苗的不同之处在于它独特的结构设计。此前疫苗研发更关注免疫原的选择或者是佐剂的激活能力,而不是这些成分如何在结构上完美地呈现给免疫系统。 球形核酸疫苗 该研究使用球形核酸(Sphericalnucleic acids,SNA),是由美国三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Chad Mirkin 教授开发,是将核酸(DNA或RNA)连接到纳米颗粒表面,形成的球形核酸纳米颗粒,可以高效进入机体并快速刺激免疫系统。 研究团队开发了实验性的球形核酸(SNA)药物,并在对致命性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试验中证实,这种球形核酸药物能够穿透血脑屏障,抑制致癌基因表达水平,并触发肿瘤细胞的死亡。这项研究成果意义非凡,是纳米治剂首次通过静脉输注穿透血脑屏障,并改变肿瘤的遗传机制以引起肿瘤细胞死亡。 此外,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球形核酸(SNA)疫苗已经得到了临床前验证,更多治疗其他癌症的球形核酸疫苗也正在开发中。 球形核酸新冠疫苗的研发 疫苗的研制通常需要数年时间,但随着新冠大流行,疫苗研发领域取得了惊人的进展。研究团队评估球形核酸是否可以用于制造一种有效的新冠疫苗,并扩大其影响范围。据悉,研究团队只用了9个月就完成了这个项目。 经典的病毒免疫过程需要病毒抗原(antigen)——它告诉免疫系统目标是什么病毒,以及佐剂(adjuvants)——刺激免疫系统,提高抗原的免疫效果。然而,如何让这两种成分按照适当的比例呈现给免疫细胞仍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将抗原和佐剂整合到一个结构支撑物上可能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这项研究中,研究团队团队将新冠病毒 RBD 包裹在脂质体核心内,并使用刺激免疫系统的 TLR9 激动剂 CpG 寡核酸作为免疫佐剂连接在脂质体核心周围。 研究团队将这种具有独特设计的球形核酸新冠疫苗注射到小鼠皮下,引起对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免疫反应,然后在注射后的几周内监测抗体的产生。注射两周后,与接种了相同成分的简单盐水混合物的小鼠相比,接种了球形核酸疫苗的小鼠产生抗体的滴度更高,甚至超过其他含有商业佐剂的配方(已用于带状疱疹、乙型肝炎和流感疫苗的配方)的14倍。 不仅如此,研究团队还将他们的疫苗送到了美国阿贡国家实验室(ANL)进行新冠病毒活体动物感染测试,双盲研究结果表明,在高剂量的新冠病毒感染下,注射了球形核酸疫苗的小鼠100%存活到试验结束,并且没有出现新冠肺炎引起的肺损伤。相比之下,在为期14天的试验中,所有没有接种球形核酸疫苗的小鼠都死了。 这些动物试验数据证实了球形核酸平台在新冠和传染病领域的巨大潜力。此外,球形核酸疫苗还具有副作用小、可普通冰箱储存等优点,大大降低了生产、运输和分销成本。 Chad Mirkin 教授表示,这项研究研究证实了疫苗结构的重要性,它可以对疫苗的效力产生深远的影响。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全新的尝试,虽然团队之前已经证明了球形核酸疫苗可以治疗和预防癌症,但对于新冠肺炎这些传染病还是首次应用。 预防新发传染病 新冠大流行导致了全世界数亿人感染和数百万人死亡,并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深远影响,这也凸显了新发传染病的可怕之处。因此,如何有效预防新发传染病成为了人类必须面对的一个难题。 如今,这项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这个问题给出了答案。该研究的共同第一作者 Max Distler 博士表示,虽然这些实验结果令人印象深刻,但团队的目标并不是要与现有的新冠疫苗竞争,而是正在为下一个需要高度结构化疫苗的传染病做准备。球形核酸平台甚至可以用于治疗艾滋病这样复杂疾病。 Chad Mirkin 教授表示,球形核酸疫苗研发平台的模块化意味着,一旦出现新发传染病,可能只需要更换抗原或佐剂就可以快速应对未来病毒。因此,球形核酸不仅仅是一种药物或是一种疫苗,而是一个针对多种疾病和传染病的研发平台,能够帮助人类克服癌症等顽固疾病以及新发传染病的研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