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航提出高性能超强纳米复合材料 潜力巨大登《Nature》》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0-04-14
  • 诸如骨骼、牙齿和软体动物外壳之类的生物材料以其优异的强度、模量和韧性而闻名。这样的性质通常归因于无机成分增强了纳米纤维的层状微观结构,尤其是具有韧性有机基质的二维(2D)纳米片。在这些生物结构的启发下,包括逐层组装法,浇铸法,真空过滤和磁场辅助在内的合成策略已用于开发层状纳米复合材料。如何以一种普遍、可行和可扩展的方式生产超强层状纳米复合材料仍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近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化学学院刘明杰教授(通讯作者)提出了一种在不相容水凝胶/油界面上利用剪切力诱导的二维纳米片排列来生产具有高度有序的层状结构的纳米复合材料策略。相关论文以题为“Layered nanocomposites by shear-flow induced alignment of nanosheets”于2020年4月8日发表在Nature上。

    研究结果发现,基于氧化石墨烯和粘土纳米片的纳米复合材料显示出高达1215±80MPa的拉伸强度,且杨氏模量为198.8±6.5GPa,这分别是天然珍珠的9.0倍和2.8倍。当使用粘土纳米片时,所得的纳米复合材料的韧性可以达到36.7±3.0 MJ/m2,这是天然珍珠的20.4倍。与此同时,抗拉强度为1195±60MPa。通过定量分析表明,排列良好的纳米片形成了关键的界面相,从而导致纳米复合材料展现出优异的机械性能。同时,这样的策略可以很容易地扩展各种二维纳米填料,应用于各种结构复合材料的制备,进而促进高性能复合材料的发展。

    液体流动可以通过控制三相接触线的运动来促进纳米粒子的定向组装。最近,作者观察到液滴可以在油/水/凝胶系统中的凝胶表面上迅速和完全铺展,被称之为超铺展。研究表明,含有氧化石墨烯(GO)纳米片和海藻酸钠(NaAlg)的反应溶液的液滴可以在硅油下完全溶胀的聚丙烯酰胺(PAAm)水凝胶的表面上在358 ms内实现超铺展,从而在水凝胶/油界面形成均匀的液体层(图1a)。同时通过使用一系列的挤出反应溶液,作者将超铺展过程扩展到一个连续的系统,从而大面积生产具有整齐排列纳米片的纳米复合薄膜(图1b)。

    图1. 层状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机理。(a)反应溶液液滴(10μl,由0.09 wt%GO和0.18wt%NaAlg)在水凝胶/油界面处自发且完全铺展,形成薄的铺展溶液层;(b)连续制造大面积纳米复合膜的示意图;(c)在超铺展过程中剪切力诱导纳米片取向的机理的理论研究(上)和示意图(下);(d)来自两个相邻注射器的溶液A的边缘通过毛细作用力聚结成连续且均匀的液体层;(e)纳米片通过NaAlg与Ca2+的原位交联而固定。

    在这项研究中,在包含良好分散的GO纳米片和NaAlg的反应溶液中,通过选择适当的流速、相邻注射器之间的距离和水凝胶的移动速度,来自注射器的溶液A会迅速扩散并融合,从而在油/水凝胶界面形成均匀的超扩散溶液层。同时,预先浸入氯化钙溶液的水凝胶中的钙离子(Ca2+)会从水凝胶表面扩散到溶液A的超扩散层中与NaAlg发生交联,从而在3分钟之内将含有GO纳米片的超铺层转化为海藻酸钙(CA)水凝胶膜。随后将制备的CA水凝胶膜浸入水浴中,可以容易地从水凝胶表面分离并干燥后,得到连续且均匀的无缺陷的GO/CA纳米复合薄膜,宽度在5cm左右。

相关报告
  • 《我国学者在纳米复合材料领域取得进展》

    • 来源专题:能源情报网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郭楷模
    • 发布时间:2024-08-14
    •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2125302、52350012、22075009)等资助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程群峰教授团队在纳米复合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解决了纳米复合材料组装中因毛细收缩产生孔隙的难题,制备了迄今为止最高拉伸强度的MXene纳米复合薄膜材料,为其他二维纳米材料的宏观组装提供了新思路。相关研究成果以“液态金属顺序桥联诱导的超强碳化钛薄膜(Ultrastrong MXene film induced by sequential bridging with liquid metal)”为题,于2024年7月5日以封面文章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o4257。   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中国民用航空局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绿色航空制造业发展纲要(2023—2035年)》,指出发展绿色航空制造业是应对气候变化、实现航空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中轻量化材料是绿色航空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之一。目前波音、空客、C919客机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实现减重和节能减排。与碳纤维相比,二维纳米材料(石墨烯、碳化钛等)具有更加优异的力学和电学性能,是未来实现绿色航空目标的理想材料。   该研究团队提出了“液态金属交联致密化”新策略,通过易流动的液态金属填充孔隙,消除因毛细收缩导致二维纳米材料产生的孔隙缺陷,解决了湿化学法组装二维纳米材料结构不致密、取向度低的难题。与此同时,液态金属与纳米片形成Ga-O配位键,大幅提升了纳米片载荷传递能力,实现了迄今为止908.4 MPa的最高拉伸强度(图),高于目前报道的其他碳化钛薄膜,同时还具有优异的电磁屏蔽性能,实现了结构功能一体化。本工作提出的“液态金属交联致密化”新策略,为其他高性能纳米复合材料的创制提供了新思路。
  • 《纳米复合材料或将成为下一代航空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03
    • 一代材料,一代飞机。 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迈出了人类征服空天的第一步,彼时的飞机机体主要由木材和布制成;20世纪20年代,高强度的钢和铝合金逐渐代替了木材,为飞机插上了钢铁之翼; 50年代,耐热性更好的钛合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80年代,高性能铝合金以其轻质高强的特性逐渐获得人们的青睐,成为飞机机体的主要结构材料;21世纪,复合材料以其更低的密度、更高的强度以及强大的可设计性等诸多特点开始代替部分传统材料,大型客机A350和B787上高性能复合材料用量均达到飞机结构用量的50%以上。未来,航空材料又将走向何方?欧洲最大的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将目光转向了纳米材料。 8月31日,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纳米所)在苏州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正式成立航空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主要合作内容包括航空纳米复合材料高导电、高韧性化技术以及在线高精度监测技术开发等。“这是空中客车中国公司在航空纳米复合材料领域与中国研究团队的第一次合作。”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程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苏州纳米所长期专注纳米材料研发,在国际上较早开展高性能碳纳米纤维与薄膜等材料研发和工程化,其产品性能和产能目前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与空中客车中国公司在航空先进材料方面的发展规划高度切合,也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目前飞机上应用最多的复合材料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低、强度高、可设计性强。然而,碳纤维复合材料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韧性差、导电性差、成本高以及在线健康监测困难等,限制了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更大规模的应用。” 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吕卫帮表示,经过多年努力,苏州纳米所的研究团队采用多种制备技术,成功生产碳纳米管薄膜,成为了目前国际上少有的能够制造连续碳纳米管薄膜的科研机构。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之一是把一层层铺设的碳纤维和树脂经过加压高温固化成型,层间性能较差。吕卫帮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碳纳米材料与传统碳纤维材料进行复合,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性能,解决其存在的上述问题。” 事实上,除了在航空产业中的应用,碳纳米管薄膜产品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记者在苏州纳米所展厅中看到了一件冲锋衣。吕卫帮介绍,这件冲锋衣背部缝合了碳纳米管薄膜,有效利用了碳纳米管薄膜的高效电加热特性。这块边长仅有20cm左右的薄膜连接上充电宝后,可持续加热5—6小时,从而大幅度提高冲锋衣的防寒能力。 吕卫帮表示,苏州纳米所将继续攻关纳米航空材料低成本制备、防/除冰、电磁屏蔽等技术,一方面推进纳米技术在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推动尖端技术走向市场,服务百姓,提升社会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