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复合材料或将成为下一代航空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9-03
  • 一代材料,一代飞机。

    1903年,莱特兄弟制造的世界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迈出了人类征服空天的第一步,彼时的飞机机体主要由木材和布制成;20世纪20年代,高强度的钢和铝合金逐渐代替了木材,为飞机插上了钢铁之翼; 50年代,耐热性更好的钛合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80年代,高性能铝合金以其轻质高强的特性逐渐获得人们的青睐,成为飞机机体的主要结构材料;21世纪,复合材料以其更低的密度、更高的强度以及强大的可设计性等诸多特点开始代替部分传统材料,大型客机A350和B787上高性能复合材料用量均达到飞机结构用量的50%以上。未来,航空材料又将走向何方?欧洲最大的飞机制造商——空中客车公司,将目光转向了纳米材料。

    8月31日,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以下简称苏州纳米所)在苏州举行了合作签约仪式,正式成立航空纳米材料联合实验室,主要合作内容包括航空纳米复合材料高导电、高韧性化技术以及在线高精度监测技术开发等。“这是空中客车中国公司在航空纳米复合材料领域与中国研究团队的第一次合作。”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总经理程龙告诉科技日报记者。

    苏州纳米所长期专注纳米材料研发,在国际上较早开展高性能碳纳米纤维与薄膜等材料研发和工程化,其产品性能和产能目前均处于国际先进水平。这与空中客车中国公司在航空先进材料方面的发展规划高度切合,也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目前飞机上应用最多的复合材料为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传统金属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密度低、强度高、可设计性强。然而,碳纤维复合材料尚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韧性差、导电性差、成本高以及在线健康监测困难等,限制了复合材料在航空领域更大规模的应用。” 苏州纳米所研究员吕卫帮表示,经过多年努力,苏州纳米所的研究团队采用多种制备技术,成功生产碳纳米管薄膜,成为了目前国际上少有的能够制造连续碳纳米管薄膜的科研机构。

    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之一是把一层层铺设的碳纤维和树脂经过加压高温固化成型,层间性能较差。吕卫帮表示:“我们希望,通过碳纳米材料与传统碳纤维材料进行复合,增强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性能,解决其存在的上述问题。”

    事实上,除了在航空产业中的应用,碳纳米管薄膜产品已经出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记者在苏州纳米所展厅中看到了一件冲锋衣。吕卫帮介绍,这件冲锋衣背部缝合了碳纳米管薄膜,有效利用了碳纳米管薄膜的高效电加热特性。这块边长仅有20cm左右的薄膜连接上充电宝后,可持续加热5—6小时,从而大幅度提高冲锋衣的防寒能力。

    吕卫帮表示,苏州纳米所将继续攻关纳米航空材料低成本制备、防/除冰、电磁屏蔽等技术,一方面推进纳米技术在航空、航天等高端产业中的应用,另一方面推动尖端技术走向市场,服务百姓,提升社会生活质量。

  • 原文来源:http://www.stdaily.com/index/kejixinwen/2018-09/03/content_705919.shtml
相关报告
  • 《国家纳米中心与空客联合研究航空新材料》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06
    • 现在一架飞机重量的52%—53%,或者说一架飞机体积的80%以上都是碳纤维复合材料。与传统的铝合金材料相比,它可以使飞机的自身重量大大降低,但使其脆性变强。5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空客(北京)工程技术中心在北京签署合作协议,将就碳纤维复合材料通过纳米改性以增强韧性等一系列问题联合攻关。 一代材料一代飞机。碳纳米复合材料的发明及应用,带来了航空工业的革命。但这种复合材料的应用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除了韧性差以外,导电性能也有所降低。据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张忠介绍,一架飞机的使用寿命大约为30年,平均每架飞机都要承受一次大的雷电。与铝合金材料相比,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降低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纳米改性技术来增加纤维材料的导电性能,以应对飞机“一生”中可能会碰到的那次大的雷电。 “纳米科技作为新兴的前沿科技领域,正在改变着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将引发一场新的工业革命。”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主任刘鸣华说。 据了解,签署协议的双方除了将开展增韧纳米复合材料、导电纳米复合材料的研究所外,还将在更前瞻性的自感应和自愈合纳米复合材料以及纳米健康监测复合材料等领域开展合作研究,旨在探索如何将先进纳米复合材料技术应用于飞机设计和制造领域。
  • 《纳米材料将成会为取代下一代钢化膜产品的理想选择》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 | 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18-07-17
    • 自从2012年中国引进美国技术在国内推出钢化玻璃手机贴膜以来,这个防护产品已经在在手机市场使用了六年的时间,现在已经成为了大家日常熟知的手机防护产品,而手机膜发展到今天的产品,从开创屏幕保护膜的PP保护膜到今天的钢化玻璃产品,手机表层防护的经历四个重要的发展时期,它们分别是PP保护材料、PVC保护膜、PET保护膜、钢化玻璃,在不同发展阶段各种材料由于自身的缺点而被弃用。 PP材料是最早出现于市场的产品,具有抗吸湿、抗酸碱、抗溶解等特点,但是由于密度低、影响通透性、低钢性,特别是由于PP材料本身不具有吸附于玻璃表层,需要和胶水一起使用,而胶水具有腐蚀性,会对屏幕造成腐蚀的致命缺点,而被市场弃用; PVC保护膜由于质地软,易于贴合等特别而被采用,但是由于市场透光性极低,厚度过厚,而随着使用的过程中会被氧化泛黄、出油,并且同样解决不了胶水对屏幕的腐蚀的的致命特点,很快就PET材料取代; PET保护膜因为现行的市场仍在部分使用,所以我们应该比较熟悉,因其质地好,耐刮,成本低,并且可以采用静电吸附,有效的避免胶水对于屏玻璃盖板的腐蚀等巨大优点,而被大范围使用,后期发展出了ARM材料的保护膜,表面经过特别的处理,具有更强防刮功能,并且具有不反光的特别,发展出了防偷看等特殊功能性膜。 钢化玻璃膜是在2012年出现于市场的新型产品,由于使用全新的材料玻璃代替原来的塑胶膜,硬度更高,防刮,透光率更高,更薄,受到手机市场的独爱,成为了近五年来,市场主要保护膜产品,在这个的基本上,市场为了满足需求,开发出了3D膜、钻石膜、彩虹膜、浮雕膜等高端应用产品。 但是由于智能手机市场在不断的迭代过程中,出现了曲面屏、全面屏、屏内识别等技术,陶瓷和玻璃的后盖板代替了塑胶和合金材料的后盖板,以及未来对于手机后盖空白空间的开发等技术,对硬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全新硬件产品设计的出现 ,现行传统的防护产品已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解决不了技术和客户日常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痛点,那么一个切实的问题就出来在整个行业面前,代替钢化膜的下一代防护产品的方向在什么方向,出现在什么材料? 由于现行的全球最大出货量的手机品牌三星在2013首次年推出曲面屏手机,对屏幕保护的手机后市场提出更高的要求,钢化膜为了解决曲面问题,需要单独针对单一机型开模,并且由于曲面在静电吸附的作用不能体现,现行的解决办法是在膜边缘增加胶水贴合,这样做能解决部分问题,但是胶水腐蚀玻璃盖板这一致命特点并没有更好的方法解决,且易脱落和成本高的特点始终得不到解决。 2016年被称为全面屏元年,追求科技感的设计追求更高屏占比,让屏更加的靠近手机边框,甚至取代边框的趋势,由于屏幕边沿往往带有曲面设计,传统的平面角膜保护不了手机边沿,由于静电吸附作用随曲面的降低和曲面需要单独开模的特点,传统的钢化膜已经不能解决现代市场需要,已经很明确赶不上手机趋势的发展,新的市场痛点需要新的市场产品才能满足。 2017年屏内识别技术的逐渐走向成熟,虽然目前全屏内识别技术还没有完善,但是部分区域内的屏内识别已经成熟 ,已经可以完成商用,今年VIVO推出首款屏内识别手机,未来屏内识别技术确定被行业采用,这对于手机保护膜提出新的要求,对于厚度和透光率提出的新的要求。而目前采用的HOME键的指纹识别板更是处于空白市场,市场还没有一款产品能够达到使用的要求。 由于合金材料阻隔信号等问题,后盖板陶瓷和玻璃取代原有合金材料的已大势所趋,无线充电技术,特别是现在设计开发团队对于手机后盖板利用的思考等技术的运用。将会对于现行的手机保护壳市场带来致命的革命性的冲击。 面对这些越来越前端的技术对于外观硬件的更高要求我们,通常可以有两种途径来解决,第一就是,我们在需要不断的探索更高品质的硬件新材料;第二是寻求更好满足于科技需求的表层防护产品;但是新材料的研发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需要较长的周期,所以寻求新防护产品似乎成为唯一可行的方案。 作为上海乾节科技的创始人,我们一直与世界顶级纳米技术实验室密切合作,一直在液晶表层防护探索新的运用产品,纳米新材料的的高浓缩技术让纳米材料具体超强9H硬度的抗刮和防跌落防护功能,这个技术的实现,在我们结合以前纳米快速结晶技术后,让我们将纳米材料应用于手机表层防护成为了可能。 在这个方向的指引下,我们经历过十年的研发,针对于手机防护的应用场景,我们推出了移动终端整机防护高浓缩纳米液(液体钢化膜),为移动终端提供整机防护的解决方案。 它不仅具有超强的抗划伤性,而且具有高效抗菌、防手机辐射、防水、防尘和真正的隐形功能。为客户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智能手表、VR眼镜、眼镜、汽车、漆面、布艺、皮革、提供完整的防护解决方案。 由于使用前的形态为液体,所以它不受机型、屏幕弯曲程度,可以附着于任何手机表层任何位置,屏、指纹识别版、机身、镜头,实现真正的整机防护;由于30S内结果成超强的0.0004mm厚度的保护晶层,厚度相当于头发丝的200—300分之一,所以真正实现隐性防护。 并且由于纳米材料自身的特性,结晶后的表层具有防水、防油、尘的优点,并且纳米分子对于玻璃表层的补充,可以增加有效的镜面反射,让手机像素更高,保护持久防护两年、一套方案解决所有机型等优点,我们的团队始终坚信纳米新材料对于表层防护是一个革命性的材料。正如当年钢化玻璃对于PVC的取代一样,纳米防护液也将取代现在的钢化膜产品,成为下一代表层防护产品。所以我们做了针对于手机应用场景的感性,使结晶后的晶层具体持续杀菌和有效隔绝辐射的等功能。 新的技术必然要依托于新的材料来解决,这个是整个工业发展的规律,落后的钢化膜产品已经不能满足表层防护的需求,纳米新材料必然会肩负起这个重大的责任,新材料行业也需要不断向前探索,引领整个玻璃表层防护向科技自主化、国有化的方向,为中国的科技兴国奉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简介: 杨煊,笔名杨东泽,先后就读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商业大学,从事纳米材料行业多年,在纳米新材料应用方面有丰富经验。上海乾节科技创始人,任董事长兼CEO,乾节科技是有着先进和创新的纳米技术解决方案提供商,与世界顶级纳米技术实验室有着密切合作,不断在纳米涂层领域开发新的创新型产品。为多家文学平台签约诗人,号陆家嘴中央绿地里的抽象派哲理诗人,主要写作哲学散文、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