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线礁、牛轭礁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发布》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 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4-29
  • 4月25日上午,自然资源部南海发展研究院联合自然资源部南海生态中心、自然资源部南海调查中心等单位及海南南沙珊瑚礁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南海遥感测绘协同应用技术创新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力量,发布了共同编制的《铁线礁、牛轭礁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基于卫星遥感和现场调查数据,首次全面系统评估了铁线礁、牛轭礁珊瑚礁生态系统状况,科学准确分析了铁线礁、牛轭礁沙洲的发育形成过程,以及导致铁线礁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的主要因素。  

    《报告》显示,铁线礁珊瑚礁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具体体现在:一是2016年~2024年铁线礁所在环礁礁盘造礁石珊瑚覆盖面积持续下降,降幅约为68.9%;二是造礁石珊瑚覆盖率极低,种类数少且以团块状珊瑚为主,澄黄滨珊瑚占绝对优势,各站位均发现有死亡的珊瑚和珊瑚断枝,个别珊瑚存在季节性升温带来的零星热白化,各站位均少见珊瑚礁生态系统中广泛分布的甲壳类、腹足类等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三是铁线礁海域发现有菲律宾等外方渔船未经许可非法开展捕捞作业,菲律宾在我中业岛上非法开展施工建设,相关调查站位发现有渔线、渔网、塑料包装、铁筒、玻璃瓶等人为弃置物,部分带有菲律宾文、部分带有产自菲律宾标识。  

    《报告》显示,牛轭礁珊瑚礁生态系统总体健康,造礁石珊瑚覆盖率高,平均为37.7%,分布有造礁石珊瑚14科46属172种,占整个南沙群岛已记录造礁石珊瑚种类数的46.6%,形态以分枝状为主,珊瑚礁鱼类种类较丰富,发现较多甲壳类、双壳类、腹足类大型底栖无脊椎动物,其中75.0%的站位发现砗磲,现场调查发现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易危物种的阿氏前口蝠鲼,礁区生境质量良好。同时,牛轭礁珊瑚礁生态系统受到季节性零星珊瑚热白化和人类活动的胁迫性影响,各站位均存在珊瑚白化现象,礁坪区域有大片珊瑚低潮时出露海面并有少量珊瑚白化;周边海域发现渔船活动,在相关调查站位发现有渔线、渔网等人为弃置物;2016年~2024年,牛轭礁礁盘造礁石珊瑚覆盖面积总体呈缓慢下降趋势。  

    《报告》指出,铁线礁礁坪上现有3个沙洲,牛轭礁礁坪上现有1个沙洲,均属于自然形成,高潮时均出露海面,分别高出当地平均大潮高潮面约1.34米、1.14米、1.10米、1.47米。在铁线礁、牛轭礁沙洲均发现有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大凤头燕鸥等鸟类成群活动。沙洲及附近海域沉积物高度同源,未发现陆源物质输入。4个沙洲具备显著的自然特征,位置和形态呈现规律性变化,发育形成具有充足的物质来源,是正常的自然地理现象。  

    《报告》表明,菲律宾炮制的所谓中国在铁线礁倾倒珊瑚碎屑、有关国家造谣沙洲的形成系我“填海造陆”等言论,毫无科学和事实依据。  

    《报告》指出,长棘海星暴发是导致铁线礁珊瑚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主要因素,热带气旋袭击以及频繁的人类活动特别是菲律宾在中业岛持续开展施工建设也是影响铁线礁珊瑚礁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因素。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海表温度的进一步升高,包括铁线礁、牛轭礁在内的南沙群岛岛礁面临大规模珊瑚白化风险。后续,将进一步加强对铁线礁、牛轭礁及周边海域的调查研究、评估和保护,深化长棘海星暴发预警和防控机理研究,努力减少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对珊瑚礁生态系统带来的不利影响,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


  • 原文来源:https://www.mnr.gov.cn/dt/ywbb/202504/t20250425_2883542.html
相关报告
  • 《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理论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mall
    • 发布时间:2018-04-20
    • 3月18日,由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举办的“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修复理论研究”专题研讨会在广州召开。会议旨在加强退化海洋生态系统的系统性修复理论的思考、研究与发展,推动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会议邀请参与中国科学院A类先先导专项“珊瑚礁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任务的国家海洋环境检测中心、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辽宁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等近40名研究骨干与会。会议由南海生态环境变化项目办公室承办。   本次会议由丁德文院士和龙丽娟研究员共同主持,与会专家紧扣“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研究”主题,围绕“多格局岛礁生态修复与重构基础理论”、“生态系统演化”、“岛礁生态系统适应性”、“海洋生态修复模式”以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发展趋势及评估”、“多格局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示范”等内容开展了10多个专题报告。就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学基础理论的更迭与创新,巨系统生态修复理论的框架体系与组成,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分类、评价,全息多格局珊瑚礁生态修复与重构理论的构想与实践等内容进行深入的探讨。   会议系统展示了珊瑚礁生态系统修复基础理论的创新与发展内容,相关思想为深入开展南海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修复与应用示范注入了新动能。
  • 《“瑶华”珊瑚礁多模态AI大模型助力珊瑚礁研究高效开展》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熊萍
    • 发布时间:2025-03-24
    • 人工智能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战略性技术,在2025年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被列为重点发展方向,要求推进"人工智能+"行动并支持大模型应用。在科研领域,AI驱动的科学研究(AI for Science)已成为落实国家人工智能规划、加速科研范式变革和提升创新能力的重要支撑,其技术突破正在重塑科学研究的边界与模式。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作为国家海洋科技领域的战略力量,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创新号召,强化"国家队"的使命担当,珊瑚礁生物地貌研究团队依托超十年积累的海量影像数据库,启动人工智能驱动的珊瑚礁研究范式革新,尝试突破传统珊瑚礁调查数据判读和分析的技术瓶颈。 全球气候变化与人为影响的双重胁迫下,被称为"海洋热带雨林"的珊瑚礁生态系统面临生存危机。南海珊瑚礁亦是如此,加强南海珊瑚礁的研究刻不容缓。但传统的珊瑚礁调查数据分析和判读方法高度依赖人工,存在效率低、成本高、主观误差显著等固有缺陷,严重制约了南海珊瑚礁研究的广度和深度。针对这一困境,珊瑚礁生物地貌团队基于阿里云Qwen2-VL基座模型,研发了 “瑶华”珊瑚礁多模态大模型1.0版,通过分析10多万张水下影像,实现珊瑚种属识别准确率88%,效率较人工提升数十倍,实现了珊瑚礁调查数据的智能、高效分析的技术突破,同时结合SAM图像分割技术,目前模型可量化珊瑚覆盖率与健康状态,初步实现了珊瑚礁研究范式的转变。 后续该模型将融合珊瑚礁地貌、地化、生态、水文、海平面和气象等多模态数据持续迭代,进一步挖掘“瑶华”的数据整合与多模态分析潜力,将其应用从基础的图像和视频识别,拓展至更深层次的气候预测与全球变化模拟,“瑶华”有可能将珊瑚礁从被动的“环境记录载体”转变为积极的“全球变化模拟器”,从而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革新性的决策维度。通过将珊瑚礁研究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瑶华”有望推动珊瑚礁研究范式的转变,从传统的经验驱动迈向数据驱动,进而为脆弱的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开辟创新的路径。 该模型研发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生物动力地貌与生物造礁地表过程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2425004)共同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