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带珊瑚礁的热带化:对生态系统功能和管理行动的影响》

  • 来源专题:外来生物入侵
  • 编译者: 王成卓
  • 发布时间:2019-03-31
  • 1.随着暖水物种为应对气候变暖而向两极分布,世界各地的温带珊瑚礁正变得热带化。这已经引起了优势基础物种和相关生态群落的深刻变化,因为像海带这样的冠层海藻已经被热带物种所取代。

    2.在这里,我们认为,热带化对气候变暖的温带珊瑚礁的生态系统特性和功能的级联后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最终主导海底的分类群。我们提出了三种潜在的热带化路径,它们在海草、草皮或珊瑚成为主导地位的方面有所不同。我们强调了热带地区某些生态系统功能的潜在收益。例如,一些热带珊瑚礁的本地底栖鱼类生产力可能会提高,因为初级生产会以较高比例直接被消耗掉,但这将以碳排放等其他功能为代价。我们认为,了解能源和材料流动的这些变化,对于制定新的节约战略和管理方法至关重要,这些战略和管理方法既能将风险降至最低,又能抓住潜在的机会。

    3.无论遵循哪种轨迹,热带化系统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新的生态系统配置。这对传统的养护和环境管理方法提出了重大挑战,传统的养护和环境管理方法通常侧重于维持或将物种送回特定地点。我们概述了一些管理措施,这些措施可以减轻预期的结构和功能变化,或者最大限度地利用热带珊瑚礁的潜在新机遇。这些措施包括加强海洋保护区的恢复力和连通性,开发针对范围不断扩大的入侵者的新渔场,以及协助进化和迁移策略,以促进珊瑚或海藻等大型栖息地的形成。

    4.我们强调了与开发管理热带珊瑚礁的新方法相关的重要生态和伦理挑战,这些方法可能需要越来越多的干预。随着技术革新的不断出现,有明确的目标和考虑到更广泛的群落之间干预的理论是成功地发展新的管理方法的必要步骤。

相关报告
  • 《自然资源部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4-06-11
    • 近日,《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珊瑚礁保护修复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印发。《通知》提出了5方面10条要求,进一步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推动提升珊瑚礁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建立健全调查评估和预警监测体系。一是开展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充分利用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基线调查成果,开展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现状调查评估,掌握珊瑚礁生态系统分布、生态状况及变化趋势等,纳入海洋三维立体时空数据库和自然资源“一张图”,逐步构建全国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业务体系。二是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预警监测。明确我国珊瑚礁生态系统预警监测范围、重点区域、关键指标等,逐步完善连续观测监测和早期预警监测业务体系。 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一是强化珊瑚礁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对生态保护红线内的珊瑚礁实行严格保护。对生态保护红线外新发现的造礁石珊瑚和修复后新形成的珊瑚礁,根据生态重要性评价结果和划定规则适时纳入生态保护红线管控。探索将生态功能极重要、生态极脆弱、有保护潜力的珊瑚分布区纳入自然保护地。二是加强涉及珊瑚礁生态系统的项目用海用岛管控。禁止采取迁地移植修复。 科学实施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一是强化分类施策,坚持自然恢复为主。二是加强生态修复项目监测监管。珊瑚礁生态修复项目的实施单位要严格落实修复方案要求,并预留资金开展项目实施全过程跟踪监测、效果评估以及后期管护等工作。自然资源部相关海区派出机构要采取抽查方式进行监督检查。 探索推进珊瑚礁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一是探索开展珊瑚礁生态产品价值核算。基于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结果,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地区探索开展生态价值核算试点,并将珊瑚礁生态系统纳入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二是鼓励社会资本和民众参与珊瑚礁保护修复。 提升科技支撑能力。一是完善技术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珊瑚礁生态系统调查评估、预警监测、修复技术、修复成效评估、监管技术和质量控制等标准体系。二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支持珊瑚礁生态系统观测研究领域科研平台建设。开展珊瑚礁生物多样性演化、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气候变化响应、珊瑚敌害生物防控、生态系统退化和适应机制、恢复潜力提升等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开展珊瑚礁生态站试点建设。加强珊瑚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技术国际交流。
  • 《追踪温带和热带珊瑚礁上广泛的气候驱动变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系统—海洋科技情报网
    • 编译者:liguiju
    • 发布时间:2022-10-08
    • 2022年9月22日,《细胞》(CELL)刊登了一项由澳洲塔斯马尼亚大学牵头完成的新研究,研究整合了澳大利亚3个基于潜水项目的18个长期监测站共1251个观测点在2008-2020年期间的监测数据,并分析了不同气候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不同栖息地(珊瑚礁和海藻床)的珊瑚礁鱼类群落对海水温度和栖息地变化的响应。研究指出海洋变暖、海洋热浪和栖息地退化等是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然而,当下对这些因素更广泛影响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独立分散的区域。系统和大尺度监测数据的缺乏限制了科学家对这些影响的深度理解,以及人们在与国家政策和国际协议相关的范围内跟踪这些影响的能力。 基于涵盖澳大利亚礁石鱼类群落结构和栖息地跨越12年的广泛时间序列,该研究发现礁石鱼类群落对海水温度和栖息地变化的响应是动态的、广泛的,但在区域上是不完整的。尽管这两种气候影响机制的相对重要性在热带和温带之间不同,但鱼类群落的物种组成和丰度变化都发生在环境或栖息地变化的两年内。群落热指数表明,温带和亚热带礁石鱼类群落对海水温度的响应最为敏感。在低纬度珊瑚礁上,群落综合指数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栖息地鱼类的优势地位发生了变化,同时珊瑚覆盖率也发生了变化。 研究结果强调,为国家政策和全球生物多样性目标提供信息时,将区域生态监测数据整合到大尺度数据集是十分必要的。未来需要加强生态监测,以区分影响大尺度生物多样性变化的驱动因素,并更好地连接目前相互脱节的生物多样性观测、监测指标研究和治理体系。(张灿影 编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