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 首个可重构自组织激光器问世》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28
  •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随机激光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由谐振腔和晶体增益介质组成的传统激光器不同,它的光放大来自于光从无序的粒子集合中重复散射,而不需要从一对由反射镜组成的谐振腔内来回反射。但是,随机激光器在设置好后往往处于静态,只能提供一些固定的实际功能。
    近日,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UCL)和伦敦大学学院(ICL)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首个可重构自组织激光器。该团队实验中的自组装激光器,由分散在液体中的微粒胶体组成,具有非常高的增益。一旦足够多的微粒聚集在一起,它们就可以利用外部能量受激而产生激光。
    该团队认为,他们的工作将有助于开发用于传感应用、非常规计算、新型光源、无散斑照明的新型功能材料,或可用于模仿适应性、自我修复和集体行为等生物特性的智能光子材料。

    图1 研究团队设计的随机激光器,Janus粒子作为自组织激光活动的热点——其中激光甚至可以可控地从一个热点交换到另一个热点
    在实验中,悬浮在激光染料中的微粒如果靠得足够近,就可以用来放大外部的泵浦光。具体而言,如果微粒的局部密度上升到特定阈值以上,则从悬浮粒子反弹的泵浦光会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在光离开密集区域之前产生净增益,进而产生激光。但是,虽然通过胶体可以灵活调控输出波长,但距离开发可控调谐的随机激光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 ICL 物理学家 Riccardo Sapienza 和 UCL 化学家 Giorgio Volpe带领的研究团队希望找到一种方法,使随机激光器更具可编程性和适应性。为此,研究人员从生命系统中获得了启发,这些系统能够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动态地自我组装和重新配置。Riccardo Sapienza 表示 是否可以创造出一种能够融合结构和功能、重新配置自身并像生物材料一样协作的激光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团队使用Janus 粒子将胶体悬浮微粒可逆地吸引到中心点。Janus 颗粒是球形微粒,具有不同的物理或化学特性,在粒子的两侧分别呈现。该团队推断,当用激光泵浦时,设计合理的 Janus 粒子可以作为一种微型加热器,将其他微粒吸入其区域,使其自发组织成随机激光。

    图2 聚集在Janus粒子周围的微粒。虚线描绘了激光区域,粉/黄线显示了几个微粒的轨迹
    研究团队使用悬浮化学将 Janus 颗粒制成半径为 4.22 微米的二氧化硅小球,在一侧涂有 60 纳米厚的碳层。然后,研究人员将 Janus 颗粒倒入含有悬浮的较小二氧化钛 (TiO2) 微粒的乙醇溶液中,并添加了基于罗丹明的激光染料作为增益介质。
    当研究人员用波长为 633 nm 激光持续照射 Janus 粒子时, Janus 粒子正如预期那样吸收了入射光并升温。作为对局部加热的响应,嗜热悬浮的 TiO2 微粒涌向 Janus 粒子热点。
    紧接着,研究人员用第二个脉冲 532 nm 激光泵浦热点区域,并随着 Janus 粒子周围 TiO2 微粒浓度的增加监测该区域的发射光谱。当微粒的密度达到临界阈值时,系统的发射线宽缩小到其初始值的一半——这是随机激光发生的明显迹象。而当照射Janus粒子的连续波点关闭时,Janus粒子迅速冷却,TiO2粒子消散,随机激射停止。

    图3 激光微粒群在Janus粒子群周围形成不同的图案
    该团队还发现,多个自组织胶体激光器可以进行“协作”。 当两个Janus粒子相隔大约一个泵点的距离,粒子交替加热时,可以使胶体粒子分别聚集并发射激光,激光活性在一个区域和另一个区域之间有效且可控地交换。
    此外,该团队还展示了激光集群如何通过加热不同的Janus粒子在空间中传输,从而证明了该系统的适应性。“Janus”粒子也可以互相协作,创造出比简单添加两个粒子更有特性的粒子簇,比如改变它们的形状和增强它们的激光功率。
    ICL-UCL 团队设计的系统的有一个缺陷是配置速度较慢,重新配置随机激光器需要几分钟时间。但研究人员强调,未来可以通过使用光场或电场代替热刺激或除热刺激之外的系统来提高速度。下一步,该团队将研究如何改进激光器的自主行为,使其更加栩栩如生,助力开发用于传感、计算、光源和其他应用的“一类新的活性功能材料”。

相关报告
  • 《首个可重配置自组织激光器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通过模仿生命系统的特征,自组织激光有望带来用于传感、计算、光源和显示器的新材料。据近日《自然·物理》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展示了第一个自发自组织激光设备,它可以在条件变化时重新配置。这项创新将有助于开发能更好地模仿生物特性的智能光子材料,如响应性、适应性、自我修复和集体行为。   虽然许多人造材料具有先进的性能,但要将生物材料的多功能性结合起来以适应各种情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人体的骨骼和肌肉会不断重组其结构和组成,以更好地维持不断变化的体重和运动水平。   该研究论文合著者、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的里卡多·萨皮恩扎教授表示,新激光器大部分是由晶体材料设计的,具有精确和静态的特性,它能够融合结构和功能、自我重组并像生物材料一样进行协作,这在模拟生物材料典型结构和功能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激光是放大光以产生一种特殊形式的光的装置。该团队实验中的自组织激光是由分散在液体中的微粒组成的,这种液体具有放大光的能力。一旦足够多的微粒聚集在一起,它们就可以利用外部能量产生激光。   研究人员用外部激光来加热一个Janus粒子(一侧涂有吸光材料的粒子),微粒聚集在该粒子周围。这些微粒簇产生的激光可以通过改变外部激光的强度来开启和关闭,这反过来又控制了激光簇的大小和密度。   该团队还展示了如何通过加热不同的Janus粒子,在空中转移激光集群,展示了该系统的适应性。Janus粒子还可以协作,例如改变它们的形状和提高它们的激光功率。   论文合著者、伦敦大学学院化学系的乔治奥·沃尔普博士说:“如今,激光在医学、电信以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这种‘栩栩如生’的激光器有助于开发用于传感应用、非常规计算、新型光源和显示器的坚固、自主和耐用的下一代材料和设备。”   接下来,该团队将研究如何改善激光器的自主行为,使其更加鲜活灵动。这项技术的第一个应用可能是用于智能显示器的下一代电子墨水。
  • 《突破 | 固体可调谐激光器的性能提升及应用拓展》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2-14
    • 可调谐激光器,顾名思义,是指输出波长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改变的激光器。区别于光学参量振荡器(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ion,OPO)等频率变换技术,在不考虑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可调谐激光器一般是通过选频技术在增益介质较宽的增益带内实现输出波长的连续改变。相比于OPO,可调谐激光器在输出性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缺点主要在于较为严重的热效应以及固定且带宽有限的激光增益带。由于介质固有增益带的存在,可调谐激光器不仅难以实现增益带以外的激光输出,而且即使是在增益带以内,较为明显的带内增益差异同样使得可调谐激光器难以在边带区域实现高效运转,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波长调谐方面的优势。因此,实现可调谐激光器在低增益波段的高效率运转,提高其低增益波段的输出性能,这无疑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 利用高效SRS过程实现钛宝石激光器长波低增益区输出性能改善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激光与光电子研究所姚建铨院士团队展示了一种利用高阶非线性频率变换过程,实现固体可调谐激光器长波低增益波段性能改善的方法。以钛宝石激光器作为载体,通过高效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过程将钛宝石激光器的高增益波段频移至长波低增益波段,实现了钛宝石拉曼光在钛宝石激光器低增益波段的高性能输出。利用SRS过程将钛宝石激光器的高增益波段频移至长波低增益波段,实现了钛宝石拉曼光在钛宝石激光器低增益波段的高性能输出。当钛宝石基频光的波长在870-930 nm范围内调谐时,获得了大于2.5 W的930-1000 nm一阶斯托克斯光(Stokes)输出,其输出功率远高于钛宝石激光器直接产生该波段的输出功率。在42.1 W的532 nm最大泵浦功率下,获得了3.24 W的960 nm一阶Stokes光输出,光光转换效率7.7%。对应线宽为1 nm,脉冲宽度为5 ns,光束质量1.39。此外,在钛宝石固体拉曼激光器中首次观察到了一阶及二阶Stokes光的自锁模调制现象。 930-1000 nm高性能钛宝石内腔拉曼激光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实验采用高重频532 nm脉冲绿光泵浦钛宝石激光器,利用双端泵浦及对称平平腔结构对激光器进行有效热管理,提高泵浦上限。在获得良好的钛宝石激光输出后,通过在激光器内插入拉曼晶体及45°反射镜,搭建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内腔拉曼激光器。通过合理的谐振腔设计确保钛宝石激光与其Stokes光产生良好的模式匹配,以实现高效率的Stokes光振荡。 可调谐激光器,顾名思义,是指输出波长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连续改变的激光器。区别于光学参量振荡器(Optical parametric oscillation,OPO)等频率变换技术,在不考虑外界环境变化的情况下,可调谐激光器一般是通过选频技术在增益介质较宽的增益带内实现输出波长的连续改变。相比于OPO,可调谐激光器在输出性能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其缺点主要在于较为严重的热效应以及固定且带宽有限的激光增益带。由于介质固有增益带的存在,可调谐激光器不仅难以实现增益带以外的激光输出,而且即使是在增益带以内,较为明显的带内增益差异同样使得可调谐激光器难以在边带区域实现高效运转,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其在波长调谐方面的优势。因此,实现可调谐激光器在低增益波段的高效率运转,提高其低增益波段的输出性能,这无疑是具有重要研究意义的。 利用高效SRS过程实现钛宝石激光器长波低增益区输出性能改善 天津大学精仪学院激光与光电子研究所姚建铨院士团队展示了一种利用高阶非线性频率变换过程,实现固体可调谐激光器长波低增益波段性能改善的方法。以钛宝石激光器作为载体,通过高效受激拉曼散射(stimulated Raman scattering,SRS)过程将钛宝石激光器的高增益波段频移至长波低增益波段,实现了钛宝石拉曼光在钛宝石激光器低增益波段的高性能输出。利用SRS过程将钛宝石激光器的高增益波段频移至长波低增益波段,实现了钛宝石拉曼光在钛宝石激光器低增益波段的高性能输出。当钛宝石基频光的波长在870-930 nm范围内调谐时,获得了大于2.5 W的930-1000 nm一阶斯托克斯光(Stokes)输出,其输出功率远高于钛宝石激光器直接产生该波段的输出功率。在42.1 W的532 nm最大泵浦功率下,获得了3.24 W的960 nm一阶Stokes光输出,光光转换效率7.7%。对应线宽为1 nm,脉冲宽度为5 ns,光束质量1.39。此外,在钛宝石固体拉曼激光器中首次观察到了一阶及二阶Stokes光的自锁模调制现象。 930-1000 nm高性能钛宝石内腔拉曼激光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实验采用高重频532 nm脉冲绿光泵浦钛宝石激光器,利用双端泵浦及对称平平腔结构对激光器进行有效热管理,提高泵浦上限。在获得良好的钛宝石激光输出后,通过在激光器内插入拉曼晶体及45°反射镜,搭建基于复合腔结构的内腔拉曼激光器。通过合理的谐振腔设计确保钛宝石激光与其Stokes光产生良好的模式匹配,以实现高效率的Stokes光振荡。 图1 930-1000 nm高性能钛宝石内腔拉曼激光器实验装置图 图2 (a)一阶Stokes及二阶Stokes光的功率曲线;(b)一阶Stokes光功率稳定性;(c)一阶Stokes光束质量;(d)二阶Stokes光束质量 固定钛宝石激光器振荡波长为894 nm,当泵浦功率为42.1 W时得到了最高为3.24 W的960 nm一阶Stokes光输出,光光转换效率为7.7%,一小时的功率稳定度RMS为1.08%,光束质量M2为1.39。由于输出镜的镀膜没有特殊设计,实验中有0.39 W的1036.5 nm二阶Stokes光伴随产生。 图3 (a)一阶Stokes脉冲(3.24 W);(b)二阶Stokes脉冲(0.39 W);(c)一阶Stokes脉冲(近阈值)的自锁模调制 实验中观察到一阶和二阶Stokes光脉冲均存在自锁模调制现象。相比于一阶Stokes光,二阶Stokes光脉冲的锁模调制深度更好,且二阶Stokes光脉冲的产生将会严重影响一阶Stokes光脉冲的调制深度。据我们所知,这是首次在钛宝石固体拉曼激光器中观察到了一阶及二阶Stokes光的自锁模调制现象。 图4 一阶stokes光与钛宝石激光器在900-1000 nm最大输出功率的对比 通过钛宝石振荡光波长的调谐,可以实现最大输出功率大于2.5 W的900-1000 nm一阶Stokes光输出(红色线)。其中,一阶Stokes光在920-1000 nm波段的输出功率远高于钛宝石激光器直接产生该波段的输出功率(绿色线),且一阶Stokes光在1000 nm处的最大输出功率相比于其他波长未有明显降低。通过优化腔镜镀膜,一阶Stokes光的波长有望得到进一步拓展。对应的二阶Stokes光的波长也可以延伸到钛宝石激光器的发射光谱之外,为钛宝石激光器的波长扩展提供一种新的潜在可能。 总结与展望 本研究展示了一种利用高效受激拉曼散射过程,实现钛宝石激光器长波低增益区输出性能改善的方法。研究结果充分表明,相比于钛宝石激光器,钛宝石拉曼光具有更好输出性能,完全有望替代钛宝石激光器在930-1180 nm长波低增益波段实现高性能的可调谐激光输出。该研究结果提供了一种固体可调谐激光器性能提升的新思路,同时为固体可调谐激光器的应用拓展奠定了基础,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