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可重配置自组织激光器问世》

  • 来源专题: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制造与材料知识资源中心—领域情报网
  • 编译者: 冯瑞华
  • 发布时间:2022-07-21
  • 通过模仿生命系统的特征,自组织激光有望带来用于传感、计算、光源和显示器的新材料。据近日《自然·物理》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和伦敦大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展示了第一个自发自组织激光设备,它可以在条件变化时重新配置。这项创新将有助于开发能更好地模仿生物特性的智能光子材料,如响应性、适应性、自我修复和集体行为。

      虽然许多人造材料具有先进的性能,但要将生物材料的多功能性结合起来以适应各种情况,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人体的骨骼和肌肉会不断重组其结构和组成,以更好地维持不断变化的体重和运动水平。

      该研究论文合著者、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的里卡多·萨皮恩扎教授表示,新激光器大部分是由晶体材料设计的,具有精确和静态的特性,它能够融合结构和功能、自我重组并像生物材料一样进行协作,这在模拟生物材料典型结构和功能之间不断演变的关系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激光是放大光以产生一种特殊形式的光的装置。该团队实验中的自组织激光是由分散在液体中的微粒组成的,这种液体具有放大光的能力。一旦足够多的微粒聚集在一起,它们就可以利用外部能量产生激光。

      研究人员用外部激光来加热一个Janus粒子(一侧涂有吸光材料的粒子),微粒聚集在该粒子周围。这些微粒簇产生的激光可以通过改变外部激光的强度来开启和关闭,这反过来又控制了激光簇的大小和密度。

      该团队还展示了如何通过加热不同的Janus粒子,在空中转移激光集群,展示了该系统的适应性。Janus粒子还可以协作,例如改变它们的形状和提高它们的激光功率。

      论文合著者、伦敦大学学院化学系的乔治奥·沃尔普博士说:“如今,激光在医学、电信以及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这种‘栩栩如生’的激光器有助于开发用于传感应用、非常规计算、新型光源和显示器的坚固、自主和耐用的下一代材料和设备。”

      接下来,该团队将研究如何改善激光器的自主行为,使其更加鲜活灵动。这项技术的第一个应用可能是用于智能显示器的下一代电子墨水。

  • 原文来源:http://digitalpaper.stdaily.com/http_www.kjrb.com/kjrb/html/2022-07/19/content_538767.htm?div=-1
相关报告
  • 《突破 | 首个可重构自组织激光器问世》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7-28
    • 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随机激光器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与由谐振腔和晶体增益介质组成的传统激光器不同,它的光放大来自于光从无序的粒子集合中重复散射,而不需要从一对由反射镜组成的谐振腔内来回反射。但是,随机激光器在设置好后往往处于静态,只能提供一些固定的实际功能。 近日,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UCL)和伦敦大学学院(ICL)的研究人员设计出了首个可重构自组织激光器。该团队实验中的自组装激光器,由分散在液体中的微粒胶体组成,具有非常高的增益。一旦足够多的微粒聚集在一起,它们就可以利用外部能量受激而产生激光。 该团队认为,他们的工作将有助于开发用于传感应用、非常规计算、新型光源、无散斑照明的新型功能材料,或可用于模仿适应性、自我修复和集体行为等生物特性的智能光子材料。 图1 研究团队设计的随机激光器,Janus粒子作为自组织激光活动的热点——其中激光甚至可以可控地从一个热点交换到另一个热点 在实验中,悬浮在激光染料中的微粒如果靠得足够近,就可以用来放大外部的泵浦光。具体而言,如果微粒的局部密度上升到特定阈值以上,则从悬浮粒子反弹的泵浦光会保持足够长的时间,从而在光离开密集区域之前产生净增益,进而产生激光。但是,虽然通过胶体可以灵活调控输出波长,但距离开发可控调谐的随机激光器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由 ICL 物理学家 Riccardo Sapienza 和 UCL 化学家 Giorgio Volpe带领的研究团队希望找到一种方法,使随机激光器更具可编程性和适应性。为此,研究人员从生命系统中获得了启发,这些系统能够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动态地自我组装和重新配置。Riccardo Sapienza 表示 是否可以创造出一种能够融合结构和功能、重新配置自身并像生物材料一样协作的激光器。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团队使用Janus 粒子将胶体悬浮微粒可逆地吸引到中心点。Janus 颗粒是球形微粒,具有不同的物理或化学特性,在粒子的两侧分别呈现。该团队推断,当用激光泵浦时,设计合理的 Janus 粒子可以作为一种微型加热器,将其他微粒吸入其区域,使其自发组织成随机激光。 图2 聚集在Janus粒子周围的微粒。虚线描绘了激光区域,粉/黄线显示了几个微粒的轨迹 研究团队使用悬浮化学将 Janus 颗粒制成半径为 4.22 微米的二氧化硅小球,在一侧涂有 60 纳米厚的碳层。然后,研究人员将 Janus 颗粒倒入含有悬浮的较小二氧化钛 (TiO2) 微粒的乙醇溶液中,并添加了基于罗丹明的激光染料作为增益介质。 当研究人员用波长为 633 nm 激光持续照射 Janus 粒子时, Janus 粒子正如预期那样吸收了入射光并升温。作为对局部加热的响应,嗜热悬浮的 TiO2 微粒涌向 Janus 粒子热点。 紧接着,研究人员用第二个脉冲 532 nm 激光泵浦热点区域,并随着 Janus 粒子周围 TiO2 微粒浓度的增加监测该区域的发射光谱。当微粒的密度达到临界阈值时,系统的发射线宽缩小到其初始值的一半——这是随机激光发生的明显迹象。而当照射Janus粒子的连续波点关闭时,Janus粒子迅速冷却,TiO2粒子消散,随机激射停止。 图3 激光微粒群在Janus粒子群周围形成不同的图案 该团队还发现,多个自组织胶体激光器可以进行“协作”。 当两个Janus粒子相隔大约一个泵点的距离,粒子交替加热时,可以使胶体粒子分别聚集并发射激光,激光活性在一个区域和另一个区域之间有效且可控地交换。 此外,该团队还展示了激光集群如何通过加热不同的Janus粒子在空间中传输,从而证明了该系统的适应性。“Janus”粒子也可以互相协作,创造出比简单添加两个粒子更有特性的粒子簇,比如改变它们的形状和增强它们的激光功率。 ICL-UCL 团队设计的系统的有一个缺陷是配置速度较慢,重新配置随机激光器需要几分钟时间。但研究人员强调,未来可以通过使用光场或电场代替热刺激或除热刺激之外的系统来提高速度。下一步,该团队将研究如何改进激光器的自主行为,使其更加栩栩如生,助力开发用于传感、计算、光源和其他应用的“一类新的活性功能材料”。
  • 《硅基连续波QDash激光器》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
    • 编译者:Lightfeng
    • 发布时间:2020-12-06
    • 中国香港科技大学(HKUST)宣称制造了首个硅基连续波(CW)C波段(?1580nm波长)QDash激光二极管,其阈值电流密度低至1.55kA / cm2。该团队还建议QDash格式可用于半导体光放大器、调制器和光电探测器。除了高速大容量数据传输外,此类器件还可以用于光检测和测距(LiDAR)组件。 将硅基板在氢气中进行800℃的退火。第一缓冲层是1μm的砷化镓(GaAs),作为平面硅和InP晶格之间的中间层。通过在330°C至780°C之间进行五阶段热退火循环,可降低此缓冲区中的缺陷密度,并将x射线衍射(XRD)摇摆曲线半最大宽度(FWHM)从580弧秒减小到380弧秒。在10μmx10μm场的原子力显微镜分析中,平面Si(GoPS)上GaAs的均方根(RMS)表面粗糙度为1.1nm。 3.1μmInP缓冲液也分三步生长:445°C、555°C和630°C。在最高温度下生长InP,超晶格之间的InP间隔层厚度为250nm。2.8nm RMS的表面粗糙度略大于GaAs表面。表面的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给出了3.6x108 / cm2的缺陷密度的估计值,标准偏差为0.4x108 / cm2。 在此材料上生长了各种QDash结构。QDashs本身是从应变InGaAs上的InAs层组装而成的。使用InGaAs和/或InAlGaAs封盖工艺在低温和高温步骤中生长了一系列“井中”(DWELL)QDash层。QDash DWELL被夹在单独的限制异质结构之间,即InP模板晶格匹配的InAlGaAs覆层。 为了确定包层的最佳光学限制,改变折射率对比和层厚度,研究人员制作了三个不同的样品。发现QDashs沿[1-10]方向拉长,点密度为3.5×1010 / cm2。使用了InGaAs帽的样品B光致发光强度最高,从而减小了阱与QDash之间的能隙。 相对于样品C,样品B中InAlGaAs势垒的较低铝含量也降低了带隙并增加了折射率。这应导致改善的光学限制,但是减小的带隙可能会降低DWELL层中载流子限制的风险。 对于电泵浦激光器,生长顺序为600nm n-InP触点、630nm n-InP包层、三层QDash有源区、1500nm p-InP包层和140nm p-InGaAs触点。 三种类型的QDash结构用于脊形波导激光二极管中,第一台面终止于有源区上方,第二台面终止于n-InP接触层。在切割成激光棒之前,将样品减薄至100μm。刻面未涂覆。所有器件的脉冲测试中的开启电压约为0.7V。样品A的激光二极管在连续波(CW)工作时不会发光。同样,样品B在低阈值电流方面以及在最高温度90°C下的操作表现最佳。在脉冲条件下,样品B激光二极管的特征温度(T0)反映阈值变化较高。 激光二极管结构的变化(脊向下一步形成到n-InP触点)使得在8μmx1.5mm器件的CW操作中,可以将阈值电流密度降低到1.55kA / cm2。单面输出功率高达14mW。由于腔体尺寸较大,发射光谱由多个集中在1580nm处的峰组成,支持多种Fabry-Perot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