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局 | 俄罗斯公布EUV光刻机路线图,采用“非主流”技术路径》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 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9-29
  • 近日,俄罗斯科学院微结构物理研究所(IPM RAS)通过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博士德米特里·库兹涅佐夫(Dmitrii

    Kuznetsov)在X平台公布了一项关于本土11.2纳米波长极紫外(EUV)光刻工具的长期路线图,引发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广泛关注。

    这份从2026年启动、延续至2037年的宏大计划由IPM RAS的尼古拉·奇哈洛(Nikolai Chkhalo)提出,旨在通过差异化设计,规避ASML复杂且成本高昂的技术体系。业界认为这不仅是对该机构去年12月所分享信息的补充,更展示了俄罗斯在EUV光刻技术领域寻求自主创新的坚定决心,但其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化前景仍面临巨大挑战。

    “非主流”技术路径,差异化设计避免复制ASML

    根据最新公布的路线图,俄罗斯的EUV光刻机项目将从2026年开始,初期采用40纳米制造技术,并计划延伸至2037年,届时将整合亚10纳米的制造工艺。这一路线图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2026-2028年):推出支持40纳米工艺的光刻机,配备双反射镜物镜系统,套刻精度达10纳米,曝光场最大3×3毫米,每小时吞吐量超5片晶圆。

    第二阶段(2029-2032年):推出支持28纳米(可向下兼容14纳米)的扫描式光刻机,采用四反射镜光学系统,套刻精度提升至5纳米,曝光场26×0.5毫米,每小时吞吐量超50片晶圆。

    第三阶段(2033-2036年):面向亚10纳米制程,搭载六反射镜配置,套刻精度达2纳米,曝光场最大26×2毫米,每小时吞吐量超100片晶圆。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EUV光刻机技术路径与全球主流采用13.5纳米波长不同。该方案采用混合固态激光器、基于氙等离子体的光源,以及由钌和铍(Ru/Be)制成的11.2纳米波长反射镜,算得上是一次彻底的技术重构。

    与ASML设备使用锡液滴不同,氙气光源的选择避免了损伤光掩模的碎屑产生,大幅降低了维护需求。同时,相较于ASML的深紫外(DUV)设备,该方案通过简化设计规避了先进制程所需的高压浸没液和多重图形化步骤。

    自主创新的双刃剑

    尽管俄罗斯的EUV光刻机路线图在技术路径上展现出创新性,但其可执行性仍面临诸多挑战。所有光学元件包括反射镜及涂层、光罩设计以及光阻剂,都需要针对新的波长进行特别设计与优化。这意味着俄罗斯需要自行开发配套的生态系统,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

    有业内人士对俄罗斯方案和ASML方案进行了对比。

    ASML的EUV光刻机使用高功率激光轰击锡液滴产生13.5纳米的极紫外光,但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锡碎屑,严重污染光学元件。俄罗斯方案则采用基于氙(xenon)气的激光器光源替代锡等离子体,声称能将对光学元件的污染减少几个数量级,从而大幅降低维护需求和运营成本。

    其次,由于波长不同,反射镜的涂层材料也需改变。ASML使用的是硅/钼(Si/Mo)多层膜反射镜,而俄罗斯方案则计划采用钌和铍(Ru/Be)

    制成的11.2纳米波长专用反射镜。这一优化可以令分辨率提升20%,同时更短的波长可能开启使用含硅光刻胶的可能性,降低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提升加工效率。

    但是,俄罗斯研发的EUV光刻机还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虽然曝光的图片显示,其第三阶段推出的EUV光刻机的生产效率可达每小时超过100片晶圆,但这只有ASML EUV光刻机的一半。然而,俄罗斯的光刻机并非面向超大规模晶圆厂的极限产能,而是旨在为小型代工厂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技术绕行下的生态构建

    俄罗斯科学院微结构物理研究所的这一路线图,勾勒出俄罗斯试图通过技术绕开传统EUV限制、实现芯片自主生产的规划。通过提供无需浸没技术或锡基等离子体的清洁、高效、可扩展光刻系统,俄罗斯的技术平台可能吸引被ASML生态排除在外的国际客户。若能完全落地,该项目将以显著更低的资本与运营成本,实现先进芯片的本土制造与出口供应。

    与中国光刻机技术路径相比,俄罗斯的选择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策略。中国光刻机技术总体路径上遵循世界主流技术路线,以满足国内产业急需。而俄罗斯由于缺乏相关产业链和技术底子,选择另辟蹊径,试图通过创新技术路径实现芯片生产的自主可控。


  • 原文来源:https://www.eet-china.com/news/202509283764.html
相关报告
  • 《俄罗斯发布11.2nm EUV光刻机路线图 》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9-30
    • 据外媒报道,俄罗斯科学院微结构物理研究所(通过Dmitrii Kuznetsov)公布了一项11.2 nm波长极紫外(EUV)光刻机的长期路线图,这是对该组织去年12月公开信息的补充。该路线图显示,俄罗斯最快将在2026年完成40nm制程光刻机的研发,2032年前完成28nm制程光刻机的研发,并在2036年底前完成亚10 nm制程的极紫外(EUV)光刻机研发。 俄罗斯光刻机路线图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于 2026-2028 年推出40nm制程光刻机,具有双镜物镜光学系统、套刻精度可达到10nm、曝光区域为 3 x 3mm,生产效率为超过 5 片晶圆/每小时。 第二阶段:计划于2029-2032 年推出28nm (具有 14 nm潜力)制程光刻机,将采用四镜物镜光学系统、套刻精度5nm、曝光区域为26 x 0.5 mm,生产效率为超过50片晶圆/每小时。 第三阶段:计划于2033-2036 年推出亚10 nm制程光刻机,将采用六镜物镜光学系统、套刻精度2nm、曝光区域为26 x 2 mm,生产效率将提升至超过100片晶圆/每小时。 俄罗斯没有复制阿斯麦(ASML)的EUV光刻机架构,选择采用混合固态激光器、基于氙等离子体的光源以及由钌和铍(Ru/Be)制成的反射镜片来产生波长为11.2nm的EUV光源,不仅能将分辨率提升约20%,还可以简化设计并降低整个光学系统的成本。此外,该设计还可减少光学元件的污染,延长收集器和保护膜等关键零件的寿命。 这些光刻机的目标不是面向超大规模晶圆厂,而是旨在降低小型代工厂的采用成本。然而,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尚不清楚。
  • 《布局 | ASML分享High-NA EUV光刻机最新进展:目标2024-2025年进厂》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husisi
    • 发布时间:2022-05-30
    • 5月29日消息,半导体行业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来准备极紫外线(EUV)光刻技术,而新的高数值孔径EUV光刻(High-NA EUV)技术将会比这更快。 目前,最先进的芯片是 4/5 纳米级工艺,下半年三星和台积电还能量产 3nm 技术,而对于使用 ASML EUV 光刻技术的 Twinscan NXE:3400C 及类似系统来说,它们大都具有 0.33 NA(数值孔径)的光学器件,可提供 13 nm 分辨率。 目前来看,这种分辨率尺寸对于 7 nm / 6 nm 节点 (36 nm ~ 38 nm) 和 5nm (30 nm ~ 32 nm) 的单模已经足够用了,但随着间距低于 30 nm(超过 5 nm 级的节点)到来,13 nm 分辨率可能需要双重曝光技术,这是未来几年内的主流方法。 对于后 3nm 时代,ASML 及其合作伙伴正在开发一种全新的 EUV 光刻机 ——Twinscan EXE:5000 系列,该系列机器将具有 0.55 NA(高 NA)的透镜,分辨率达 8nm,从而在 3 nm 及以上节点中尽可能的避免双重或是多重曝光。 IT之家了解到,目前三星和台积电的技术均可采用单次曝光的 EUV 技术(NXE 3400C),但是当节点工艺推进到 5nm 处时,则需要引入双重曝光技术。对于各大晶圆代工厂来说,其主要的目标就是尽可能的避免双重或是多重曝光。 当然,我们现阶段 193nm 浸入式的 DUV 通过多重曝光也能够实现 7nm 工艺,这同样也是台积电早期7nm 所用的技术,但是这种技术更显复杂,对良率、设备、成本等都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同样也是现行的 EUV 技术对比 DUV 的最大优点。 自 2011 年开始,在芯片的制备中开始采用 22nm 和 16nm / 14nm 的 FinFET 晶体管结构。该结构有点是速度快,能耗低。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制造困难成本过高。也正是因为此,对节点工艺的提升从以前的 18 个月延长到了 2.5 年或更长的时间。对于更微小的晶体管结构,光刻中光罩(掩膜)上的纳米线程结构也变得密集化,这逐渐超越了同等光源条件下的分辨率,从而导致晶圆上光刻得到的结构模糊。因此,芯片制造商开始转向多重曝光技术,将原始的掩膜上的微结构间距放宽,采用两个或多个掩膜分布进行曝光,最终将整套晶体管刻蚀到晶圆上。 虽然 ASML 计划在明年制造出下一代 High-NA光刻机的原型机,但这毕竟是集全球尖端产业之大成的产物,它们非常复杂、非常庞大且昂贵 —— 每台的成本将超过 4 亿美元,光运送就需要三架波音 747 来装载。 此外,High-NA 不仅需要新的光学器件,还需要新的光源材料,例如德国蔡司 (Carl Zeiss) 在真空中制造的一个由抛光、超光滑曲面镜组成的光学系统,甚至还需要新的更大的厂房来容纳这种机器,这都将需要大量投资。 但为了保持半导体的性能、功率、面积和成本(PPAc)等方面的优势,已经领先的制造商们依然愿意掏钱去用新技术,而这种技术对于后 3nm 等至关节点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无论是已经下定的英特尔,还是三星、台积电,对它的需求都是非常之高。 几周前,ASML 披露其在 2022 年第一季度的财报,称其已经收到了多个客户的 High-NA Twinscan EXE:5200 系统 (EUV 0.55 NA) 订单。 据路透社报道,ASML 上周澄清说,他们已经获得了 5 个 High-NA 产品的试点订单,预计将于 2024 年交付,并有着“超过 5 个”订单需要从 2025 年开始交付的具有“更高生产率”的后续型号。 有趣的是,早在 2020 ~ 2021 年,ASML 就表示已经收到了三家客户的 High-NA 意向订单,共提供多达 12 套系统。目前可以肯定的是,英特尔、三星和台积电必然会拿下2020 ~ 2021 年预生产的 High-NA 机器。 此外,ASML 已经开始生产其首个 High-NA 光刻系统,预计将于 2023 年完成(原型机),并将被 Imec 和 ASML 客户用于研发用途。 ASML 首席执行官 Peter Wennink 表示:“在 High-NA EUV 方面,我们取得了良好的进展,目前已经开始在我们位于维尔德霍芬的新无尘空间中打造第一个 High-NA 光刻”,“在第一季度,我们收到了多份 EXE:5200 系统的订单。我们这个月也还收到额外的 EXE:5200 订单。我们目前已有来自三个逻辑芯片和两个存储芯片客户的 High-NA 订单。EXE:5200 是 ASML 的下一代高 NA 系统,将为光刻技术的性能和生产力提供下一步的发展。” ASML 的 Twinscan EXE:5200 比普通的 Twinscan NXE:3400C 机器要复杂得多,因此打造这些机器也需要更长的时间。该公司希望在未来中期能够交付 20 套 High-NA 系统,这可能意味着其客户将不得不进行竞争。 “我们也在与我们的供应链伙伴讨论,以确保中期大约 20 个 EUV 0.55NA 系统的交付能力,”Wennink 说。 到目前为止,唯一确认使用 ASML High-NA 光刻机的是英特尔 18A 节点,英特尔计划在 2025 年进入大批量生产,而 ASML 也是大约在那时开始交付其 High-NA EUV 系统。但最近英特尔已经将其 18A 的生产规划推迟到 2024 年下半年,并表示可以使用 ASML 的 Twinscan NXE:3600D 或 NXE:3800E 来生产,可能是通过多重曝光模式。 从这一点来看,英特尔的 18A 技术毫无疑问会大大受益于 High-NA EUV 工具,但也并非完全离不开Twinscan EXE:5200 机器。在商言商,虽然 18A 不一定需要新机器,但多重曝光模式意味着更长的产品周期、更低的生产率、更高的风险、更低的收益率,和更难的竞争。所以,英特尔肯定也希望它的 18A 节点尽快到来,从而重铸往日荣光,好从台积电手中夺回曾经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