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发布11.2nm EUV光刻机路线图 》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9-30
  • 据外媒报道,俄罗斯科学院微结构物理研究所(通过Dmitrii Kuznetsov)公布了一项11.2 nm波长极紫外(EUV)光刻机的长期路线图,这是对该组织去年12月公开信息的补充。该路线图显示,俄罗斯最快将在2026年完成40nm制程光刻机的研发,2032年前完成28nm制程光刻机的研发,并在2036年底前完成亚10 nm制程的极紫外(EUV)光刻机研发。

    俄罗斯光刻机路线图包括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计划于 2026-2028 年推出40nm制程光刻机,具有双镜物镜光学系统、套刻精度可达到10nm、曝光区域为 3 x 3mm,生产效率为超过 5 片晶圆/每小时。

    第二阶段:计划于2029-2032 年推出28nm (具有 14 nm潜力)制程光刻机,将采用四镜物镜光学系统、套刻精度5nm、曝光区域为26 x 0.5 mm,生产效率为超过50片晶圆/每小时。

    第三阶段:计划于2033-2036 年推出亚10 nm制程光刻机,将采用六镜物镜光学系统、套刻精度2nm、曝光区域为26 x 2 mm,生产效率将提升至超过100片晶圆/每小时。

    俄罗斯没有复制阿斯麦(ASML)的EUV光刻机架构,选择采用混合固态激光器、基于氙等离子体的光源以及由钌和铍(Ru/Be)制成的反射镜片来产生波长为11.2nm的EUV光源,不仅能将分辨率提升约20%,还可以简化设计并降低整个光学系统的成本。此外,该设计还可减少光学元件的污染,延长收集器和保护膜等关键零件的寿命。

    这些光刻机的目标不是面向超大规模晶圆厂,而是旨在降低小型代工厂的采用成本。然而,这个计划的可行性尚不清楚。





  • 原文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g2NDgzNTQ4MA==&mid=2247796741&idx=2&sn=21b49e1c0fdcc0f756d4e4c604d00cc1&scene=0&poc_token=HCc622ijRUFQOHCuIOopjHH8xI5zJeEmqcz7tN6B
相关报告
  • 《布局 | 俄罗斯公布EUV光刻机路线图,采用“非主流”技术路径》

    • 来源专题:光电情报网信息监测服务平台
    • 编译者:胡思思
    • 发布时间:2025-09-29
    • 近日,俄罗斯科学院微结构物理研究所(IPM RAS)通过计算机与数据科学博士德米特里·库兹涅佐夫(Dmitrii Kuznetsov)在X平台公布了一项关于本土11.2纳米波长极紫外(EUV)光刻工具的长期路线图,引发全球半导体行业的广泛关注。 这份从2026年启动、延续至2037年的宏大计划由IPM RAS的尼古拉·奇哈洛(Nikolai Chkhalo)提出,旨在通过差异化设计,规避ASML复杂且成本高昂的技术体系。业界认为这不仅是对该机构去年12月所分享信息的补充,更展示了俄罗斯在EUV光刻技术领域寻求自主创新的坚定决心,但其技术可行性与商业化前景仍面临巨大挑战。 “非主流”技术路径,差异化设计避免复制ASML 根据最新公布的路线图,俄罗斯的EUV光刻机项目将从2026年开始,初期采用40纳米制造技术,并计划延伸至2037年,届时将整合亚10纳米的制造工艺。这一路线图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2026-2028年):推出支持40纳米工艺的光刻机,配备双反射镜物镜系统,套刻精度达10纳米,曝光场最大3×3毫米,每小时吞吐量超5片晶圆。 第二阶段(2029-2032年):推出支持28纳米(可向下兼容14纳米)的扫描式光刻机,采用四反射镜光学系统,套刻精度提升至5纳米,曝光场26×0.5毫米,每小时吞吐量超50片晶圆。 第三阶段(2033-2036年):面向亚10纳米制程,搭载六反射镜配置,套刻精度达2纳米,曝光场最大26×2毫米,每小时吞吐量超100片晶圆。 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的EUV光刻机技术路径与全球主流采用13.5纳米波长不同。该方案采用混合固态激光器、基于氙等离子体的光源,以及由钌和铍(Ru/Be)制成的11.2纳米波长反射镜,算得上是一次彻底的技术重构。 与ASML设备使用锡液滴不同,氙气光源的选择避免了损伤光掩模的碎屑产生,大幅降低了维护需求。同时,相较于ASML的深紫外(DUV)设备,该方案通过简化设计规避了先进制程所需的高压浸没液和多重图形化步骤。 自主创新的双刃剑 尽管俄罗斯的EUV光刻机路线图在技术路径上展现出创新性,但其可执行性仍面临诸多挑战。所有光学元件包括反射镜及涂层、光罩设计以及光阻剂,都需要针对新的波长进行特别设计与优化。这意味着俄罗斯需要自行开发配套的生态系统,这一过程可能需要数年甚至十年以上的时间。 有业内人士对俄罗斯方案和ASML方案进行了对比。 ASML的EUV光刻机使用高功率激光轰击锡液滴产生13.5纳米的极紫外光,但这一过程会产生大量锡碎屑,严重污染光学元件。俄罗斯方案则采用基于氙(xenon)气的激光器光源替代锡等离子体,声称能将对光学元件的污染减少几个数量级,从而大幅降低维护需求和运营成本。 其次,由于波长不同,反射镜的涂层材料也需改变。ASML使用的是硅/钼(Si/Mo)多层膜反射镜,而俄罗斯方案则计划采用钌和铍(Ru/Be) 制成的11.2纳米波长专用反射镜。这一优化可以令分辨率提升20%,同时更短的波长可能开启使用含硅光刻胶的可能性,降低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提升加工效率。 但是,俄罗斯研发的EUV光刻机还面临着生产效率低下的问题。虽然曝光的图片显示,其第三阶段推出的EUV光刻机的生产效率可达每小时超过100片晶圆,但这只有ASML EUV光刻机的一半。然而,俄罗斯的光刻机并非面向超大规模晶圆厂的极限产能,而是旨在为小型代工厂提供高性价比解决方案。 技术绕行下的生态构建 俄罗斯科学院微结构物理研究所的这一路线图,勾勒出俄罗斯试图通过技术绕开传统EUV限制、实现芯片自主生产的规划。通过提供无需浸没技术或锡基等离子体的清洁、高效、可扩展光刻系统,俄罗斯的技术平台可能吸引被ASML生态排除在外的国际客户。若能完全落地,该项目将以显著更低的资本与运营成本,实现先进芯片的本土制造与出口供应。 与中国光刻机技术路径相比,俄罗斯的选择体现了差异化竞争策略。中国光刻机技术总体路径上遵循世界主流技术路线,以满足国内产业急需。而俄罗斯由于缺乏相关产业链和技术底子,选择另辟蹊径,试图通过创新技术路径实现芯片生产的自主可控。
  • 《俄罗斯成功研制出首台350nm光刻机》

    • 来源专题:集成电路与量子信息
    • 发布时间:2025-03-27
    • 据俄罗斯媒体报道,莫斯科“泽列诺格勒纳米技术中心”公司与白俄罗斯“Planar”工厂合作,已完成了俄罗斯首台350 nm光刻机的研发工作,这是生产微芯片的关键设备。在俄乌冲突爆发后,美西方对俄罗斯实施了更为严厉的出口管制措施,其中半导体芯片及光刻机等半导体设备成为了限制的重点,这也迫使俄罗斯开始研发自主设计的国产光刻机。 在2024 年 12 月测试成功后,这一光刻机就获得了国家委员会的认可,并记录了所有申报的技术特征。目前已有客户购买了这一设备,现在这一设备的工艺流程正根据最终用户对生产的特殊要求进行调整。”报道称,该350nm光刻机的工作区域面积显著增加,达到了 22mm × 22mm,可加工最大直径为200mm的晶圆。 俄罗斯目前正在全力开发130 纳米光刻机,该项目预计于 2026 年完工。 信息参考链接:https://www.ixbt.com/news/2025/03/24/350-2026-130.html